人们除了最关心自己之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也有一种连带的亲切感,抓住这个切入点,可以使陌生人变成好朋友。熟悉的事物总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当我们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尽说一些对方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两个人更加疏远;相反的,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能够经常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对自己产生亲近之感。美国人赛珍珠在二战期间,曾发表过对中国人民的广播演讲,这篇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在演讲中她是这么说的:“我今天说话不完全站在一个美国人的地位,因为我也是一个中国人。我一生的大半时间,都消磨在中国。我生下3个月,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去了。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又是先说的中国话。我小时跟着父母,并没有住过什么通商大埠。十数年间,我们到的地方是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山东各省的小城市、小村庄,清浦、镇江、丹阳、岳州、蚌埠、徐州、南州……这些地方,是我最熟识的。可是我最爱的,是中国的农田乡村。以后我长大了,又在南京住了17年。我曾亲眼看见南京在几年之内,由一个古旧的城市变成一个新式的首都。但是无论我住在什么地方,我与中国人相处,都亲如同胞。因为小的时候,我的游伴是中国孩子;成人以后,来往的又是中国的朋友们。现在我人虽已归故国,心中却没有忘掉旧日的朋友。所以今天我要从这两种地位说话。我既在中国长大成人,又在美国住了多年,受了双方的教育,有了双方的经验,我觉得我是属于两个国家的。”
赛珍珠一再提及中国人熟悉的地名,强调自己与中国人关系密切,对于听众而言,这些熟悉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种种经历立刻历历在目,而一个陌生的外国演讲者此时似乎也成了曾经同行的旅伴,国籍的界线模糊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实际上都是以自己为圆点,以共同点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为半径构成的无数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交叉的面积越大,共同语言也越多,也最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因此,在与他人搭讪时,一定要留意共同点,并不断把共同点扩大化,对方谈起来才会兴致勃勃,谈话才会深入持久。请看下面这位先生是如何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的:彼此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坐在火车上,看得出,这位仁兄对坐在对面的女士颇有好感,于是他开始无话找话:“小姐,请问去哪里?你没带行李,估计不是出来旅行的吧。”女士回答:“我去菲尔德镇,没必要带行李。”“哦,菲尔德镇,那可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难道不是吗?”女士笑着点了点头。那位先生又说:“对了,车站边的那个咖啡馆还在吗?一年前我去过一次,那儿的咖啡味道真是棒极了!”女士:“是的,我周末也常去那里,气氛挺不错,布置得也很有情趣。”……就这样,双方从一个小镇谈到咖啡、共同的爱好、对方的姓名、生活经历等等,共同点不断扩大。待女士下车时,彼此成了一对依依不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