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92500000007

第7章 让脸皮层层加厚,谁也看不清

曾国藩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办团练组建湘军。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为清王朝出山了。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要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十分明了曾国藩此一试探性的口吻,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他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敏树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了,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以至于常常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

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他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朝廷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由于改变了处世的方法而引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与之为伍,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也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从讥取戾”。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惟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这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过程。每当曾国藩自悟往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过口角。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期间的所作所为。在1858年12月16日的家信中,他写道:“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1859年1月6日,又提到:“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洎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掳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了。

韩非子“寓言”中有“伏虎于匣”一节,说老虎在深山,在野兽中称王称霸,一入牢笼就会摇尾巴乞求同情。不论“虎性”是否改变,都不能不屈服于现实。为虎设笼不是为了防备老鼠,而是要让虎入牢笼,使那些害怕老虎的人能够制伏老虎。

曾国藩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仕宦生涯,对官场的险恶看得最清楚,深知一入仕途人则毫无“自由”,即使是一只猛虎,也只能变成犬鼠可欺的可怜虫了。但是,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谁能改变得了?更何况,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借助权力可以说是毫无作为的。因此,出——进官场之局,处——居江湖之远,就十分难以决断了。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遇见圣明的君主尚保平安;如果遇见猜嫌之君,那脑袋不搬家也是最好的了。因此,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曾国藩临终前立下遗训:后世子孙可以不做官,但不可废耕读。

曾国藩自己对出处之际虽然感到难以决断,但凭他的老到经验还是能够掌握火候的。他对九弟曾国荃出处之疑的安排,更可见曾国藩的韬晦。

曾家兄弟为大清朝把老命搭上了好几条,尤其是曾国荃攻下天京城,用曾国藩的话说是千古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攻坚战。攻占南京后,曾家成为大功臣,按曾国荃的设想,清廷应功高厚赏,自己该做个总督巡抚,享享清福了。可是,朝廷对这位敢作敢为的曾九最不放心,曾国荃虽读过几年书,但学识浅薄,急功好利,老饕之名满天下,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尤其处死李秀成后,“群言益欢,争指目曾国荃”,“诸宿将如多隆阿、杨岳斌、彭玉麟、鲍超等欲离去,人辄疑与国荃不和,且言江宁镃货尽入之中”。同时,朝廷对他也最不放心,欲其速离军营而不令其赴浙江巡抚任。

曾国藩无奈,只好以病情严重为由,陈请曾国荃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以避开舆论的锋芒,解除清政府的这块心病。不出曾国藩所料,这一奏请正合那拉氏的心意。曾国藩1864年9月27日出奏,10月5日即获批准,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关怀。这本来是曾国藩的韬晦之计,暂时退避正是为了永久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然而,曾国荃在曾国藩移驻江宁那天,当着满堂宾客大发怨言,致使曾国藩狼狈万状,无地自容。后来,曾国藩回顾当时的情景说:“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舍弟甫解浙抚任,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为了开其心窍,在曾国荃41岁生日那天,曾国藩除派赵烈文专门劝慰外,还特写七绝12首为他祝寿。据传,当曾国荃读至“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子独贤劳”一句时,竟放声大哭,以泄胸中抑郁之气。11月2日,曾国荃带着满腹委屈和怨愤返回湖南,由于怨气仍未平消,终至大病一场。

曾国荃多年征战在外,此时退隐乡间,本是休养身心的最好时机,但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尤其是对于清廷有意牵制曾氏兄弟的举措表示不满,不时流露出怨恨之情。曾国藩老谋深算,一再嘱咐曾国荃不要轻易出山,时局严重,不必惹火烧身,最好在家静养一年。如他在1865年4月《致沅弟》的家书中说:有见识的人士和相爱的朋友大多奉劝弟弟暂缓出山。我的意思也是让弟弟多调养一段有病的身体,在家闭门三年,再挺身而出,担当天下的艰巨大任。进一步,他又在其他书信中具体安排曾国荃如何打发时光的计划。一是修身养性,不要干预湖南地方事务:“弟弟平素的性情就真好打抱不平,发泄公愤,同时又同当地朋友情谊深厚,非常仗义,这个时候告病在家,千万不要对(地方公事)干预丝毫。”二是趁休闲之际补攻讲求诗文奏议之学:“弟弟以不善作文章而为深深的耻辱……眼下用力于奏议文章的学习,也应当稍稍具备当年(发扬)拼命的那种精神。”在另一封信中,他又嘱咐曾国荃趁空闲时间,读些有关文史方面的好书,以加强自身的学识素养。同时,又寄去历年所写日记,希望曾国荃能明白他在外受苦,即所谓“近来衰惫之状”,以使他更加安心在家教育子侄辈读书做人。在曾国藩的耐心开导之下,曾国荃耐着性子终于在湖地老家呆了一年多时间,朝廷曾诏谕他出任山西巡抚,他硬坚辞不受。于1866年2月下旬,朝廷又颁诏命曾国荃改任湖北巡抚,并帮办“剿捻”军务。此时,曾国藩认为时机已成熟,力促曾国荃出而任事:“惟决计出山,则不可再请续假,恐人讥为自装身份太重。余此信已为定论,下次不再商矣”;“君恩过厚,无令外人疑为装腔作势也。”于是,曾国荃决定再度出山。

脸面是长在脸皮上的,不可揭去,但可为世故所掩饰。曾国藩自信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只是因为阅历世途很长,饱经世事变故,所以处世稍微掺杂些机权之术,把自己学坏了。实际上这些小伎俩,作用万不如人,只是招人笑话、叫人怀恨罢了,有什么益处呢!近日忧居期间猛然省悟,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归还我昔日笃实的本质和作用,恢复我固有的面目。贤弟此时在外,也急须将笃实的作风恢复,万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呀!即使别人以机巧来,我仍以含浑对应,以诚实愚拙回报。久而久之,别人的机巧之意也会消失。如果勾心斗角,相迎相拒,那么,相互报复就会没完没了。

世故是个中性而含有机谋的词汇。深于世故指通达人情事理,但又与世俗相接近。因为世故深的人也必然不免俗见、俗为。同时,长于世故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使人循规蹈矩,不具有开拓精神。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曾国藩厌弃世故,也为世故而吃了大亏。

曾国藩在这里讲到的“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同有”,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恐怕他所谓的“真面”仅随他的灵魂而去,但却警醒世人!

活出面子,乃高人一等。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7天教你读懂哲学

    7天教你读懂哲学

    本书为普及哲学知识的书籍。书中大量介绍了外国许多著名的哲学大师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著作等,并对每一位大师的生平成长之路和求学之路做了深刻的剖析,旨在向人们宣传和阐述他们的哲学观点和理论。本书通俗易懂,知识性强,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热门推荐
  • 星空疾风传

    星空疾风传

    未来世界中,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有着特异功能的人群,而这些人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称他们为“超然者“。孤儿小辉在田叔收养下,习得"六识",在其安排下来到了津华大学,后来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超然学院。经过一系列的磨难,最终成为强大的“超然者”。于是这样就开始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以及小辉和他们的伙伴们的一系列的冒险故事。
  • 痞霸

    痞霸

    现代的吹牛大王加半文盲,随着一次饭店大爆炸穿越到魁朝。结识了一辈子的好兄弟:一个大胡子,并且把大胡子家里搞得一团糟。凭着小聪明两人来到了长胜寨,却发现里面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这个从来不出众甚至一身坏毛病,邋遢且懒散的王聊居然带着一柄清灵刀、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纠结乌合之众,搞笑的演绎了与众不同的穿越生涯。且看王聊怎样建立自己的辉煌王朝......
  • 重生之奋斗成为富二代

    重生之奋斗成为富二代

    一个三十多岁未婚大龄宅男因为一次醉酒驾驶出了车祸意外回到了少年时期的90年代,凭借着多了近二十年的经历,帮助自己的家一步步走向小镇富豪。因为意外的重生,决心不再重复以前的平庸人生,一步步实现了前生梦想。————————————————————————————另外这书不会是种马流,也不会是无敌流,第一次写书,可能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希望各位书友能指正。
  •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妖三首

    大妖三首

    二十年前方道衣把我封印在昆仑山,二十年后要跟我谈一笔交易。当封印解除的时候,我宁愿散尽全身修为也要重获自由。方道衣,我誓要杀你全家!!!主角毫无人性,因为他就不是个人。
  • 不朽箭神

    不朽箭神

    意外传承一位太古绝世强者的记忆,从此陆辰宛如彗星般崛起,修炼箭道,冠绝天下,箭无虚发,箭出人亡,一箭射苍穹,慑万族,逆天地,战天骄,夺气运,争生机,阵布八方,图谋万界!PS: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我抄你!(求收藏,求推荐,谢谢大家!)
  • 混沌漂流

    混沌漂流

    混混沌沌,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一个故事。
  • 天道谛

    天道谛

    天地伊始,鸿蒙之初,盘古立,尔后开九州神土,遂成无尽传奇。
  • 燃鼎者

    燃鼎者

    一个不该出现的女人一场突然降临的绝症一次无端的冤罪断断续续出现在脑海的提示一夜之间她失去所有已经失去的她不要了握在手中的她绝不松开这是一个构筑在异世界的故事,一个普通少女如果努力的生存下去
  • 武则天的智慧

    武则天的智慧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冬天的某夜,古老的长安城人迹已疏。此时李渊的心腹故旧、工部尚书、位尊应国公的武士彟的府第里却灯火通明,丫鬟们一个个屏着声息、迈着匆匆步履往来穿梭忙碌着。年近五十的武上彟正在厅堂里走来走去,内室女人的呻吟传到他的耳鼓里,让他有点焦躁不安。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听到了“哇”的婴儿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