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他门总是在逆境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把苦难当作动力,把逆境当成起点,使逆境成为自己成才的学校。
战国时期,苏秦是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字季子,出身于农贾之家,家境贫寒。苏秦素有大志,不甘寂寞,听说纵横家鬼谷先生博学多能,便去拜鬼谷先生为师。鬼谷先生相传姓王名栩,因隐居鬼谷(今河南登封县东),所以被人称为鬼谷先生,其学问精深广博,人所不及,数学、兵学、道学、纵横学无所不通,名闻天下,与苏秦一起学习的还有一人名叫张仪,是魏国贵族的后代,后游说于秦,被封为武信君,担任了秦国的宰相,主张诸侯各国与秦国连横,以破坏诸侯各国合纵抗秦之策。苏秦、张仪一起向鬼谷先生学习纵横之学,学业分别有成,然后辞别鬼谷先生下山。
张仪自往魏国去了。而苏秦回到洛阳家中。苏秦听人说,卫鞅人秦游说秦孝公,甚得秦孝公欢心,秦孝公封他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地十五邑,号称商君,所以后人又称为商鞅。苏秦便准备西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以“兼并诸侯”之策去向秦王游说。计议已定,苏秦便变卖家产,得黄金百斤,制作了黑貂裘的衣服,准备好车马仆从,欲向咸阳进发。兄嫂及妻子等家人见苏秦准备出游列国,都劝阻他说:“季子既不种田耕地,也不经营家产,更不会经商谋利,以求十分之一二的利润;反而企图以口舌之劳去求取富贵,丢弃现成的家业,一旦穷困潦倒,悔之晚矣!”苏秦执意不听,遂向咸阳进发。
大约在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3年),苏秦一行来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刚死不久,太子驷被立为惠文王。惠文王听信贵戚公孙虔的诬告,以谋反的罪名将商君,也就是商鞅五马车裂分尸处死,苏秦见秦孝公、商君都死了,只好去求见惠文王,惠文王召见了苏秦,询问苏秦说:“先生不远千里到敝邑,有什么高见来开导我呢?”苏秦便以“兼并”之策游说秦王,苏秦对惠文王说:“秦国四面有天险环绕,易守难攻,可谓是四塞之围。西面有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南郑地区),南面有巴郡(今四川东部)和蜀郡这些富饶的土地?北面有胡地出产的貉,代郡(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出产的马可以利用,秦国土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有战车万乘,武士百万,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真正称得上是天府之国,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依靠您的贤能,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地势及经过严格训练的武士,就可以吞并天下,灭掉诸侯各国,建立帝王事业,以求长治久安。”秦惠文王因心中憎恨游说之土,刚刚杀了商君,昕以对苏秦之言置若罔闻,也不打算重用苏秦。待苏秦语音刚落,惠文王便不耐烦地推辞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可以高飞;政令不完善的,不可以对百姓加以责罚;道德不丰厚的,不可以使用老百姓;政教不顺从民心的,不可以麻烦群臣,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到秦国的大庭之上来教训我,我想改日再领教您的教诲吧!”
苏秦回来后仍不死心,又相继写了十封书信给惠文王,始终得不到回音。苏秦在秦国住了很久,身上穿的黑貂皮袍已经破旧不堪,一百斤黄金已经用尽。一切费用都已经用光。任何收效也没有得到,无可奈何。只得离开秦国,返回自己的故乡洛阳。
他变卖了车马,辞去了仆从,步履蹒跚,精神沮丧,一步步向洛阳走去。他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缠着裹脚布。穿着一双破草鞋。肩上挑着担子,一头装着书,一头装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身体瘦弱枯槁,满脸又黑又瘦。当他走进自己的家门时,羞容满面,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苏秦出去这么多年回来竟是如此的狼狈,根本不想同他搭话,也没有离开织布机,依旧埋头织布。嫂子连饭也不给他做,父母索性不理他。苏秦见到全家人对自己这样冷漠,长叹一口气说道:“老婆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子,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呀!”
苏秦非常羞愧地躲进屋中,当夜就翻开书简,数十个书箱里的书简都被他搬了出来、从此闭门苦读,昼夜不息。读到困倦打瞌睡的时候,苏秦就拿起一把锥子,朝自己的大腿刺了进去,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自言自语地说:“哪里有劝说国君,使国君图谋霸业,却不能让国君自觉拿出金玉绸缎作为酬答,并且取得卿相尊位的人呢?”苏秦奋发图强,拼命苦读、揣摩,就这样过了一年,苏秦自认为学业有成,天下大势如在掌中,非常高兴地安慰自己说:“这一回确实可以劝说当世的国君了。”苏秦想道:“当今七国之中,只有秦国最强,可以辅成帝业,无奈秦王不肯采纳我的‘兼并’之策,如若再去,不能一定成功,有何面目复归故里?”便想出了一个“合纵”之策,使六国同心协力,方可抑制强秦。
于是,苏秦再次辞别了父母妻嫂,从洛阳出发,北上赵国。赵肃侯在一座高大华丽的宫殿中接见了苏秦,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赵肃侯:赵肃侯与苏秦谈得十分亲密融洽,谈到兴奋之时,甚至相互拍打着对方的手掌:苏秦对赵肃侯说:“六国合纵联盟,共同对抗强秦,如果各国有不按照盟约办事的,便使用其他五国的兵力共同讨伐他,那么,合纵连横的大计便可成功。秦兵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其他弱国,赵国的基业就可以安享太平了。”赵肃侯听了,非常高兴地对苏秦说:“我年纪轻,管理国家大事的时间尚短,还没有听到过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谋略:如今有您这样一位尊贵的客人出谋献策保全天下,安定各国,我愿意诚恳地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建议。”赵王对苏秦倍加赏识,当即拜他为相,授予相印一颗,并封他为武安君。同时赏赐给苏秦白璧百双,锦缎千匹,黄金万镒,兵车百乘,令苏秦以“合纵”之策,游说关东六国;拆散秦国与诸侯国之间的连横,使六国联盟共同对抗强秦。
苏秦作了赵国的宰相之后,联合关东六国,共同抗秦,使秦兵不敢进入函谷关以东地区,当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都取决于苏秦的“合纵”策略。苏秦的谋略没有使用一斗粮食,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使用一个战士临阵打仗,没有折断过一根弓弦和一根箭矢,就使得关东六国互相亲密合作,比亲兄弟还亲。此时,苏秦有万镒的黄金可随意使用,外出有无数的车骑跟随。苏秦精神焕发,十分得意,关东六国受到赵国的影响,纷纷响应赵国,苏秦使得赵国备受各诸侯国的尊重。
此时此刻,苏秦可算是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同他相比。有一次,他要到楚国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连忙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亲自赶到郊外三十里去迎接苏秦。苏秦的妻子见到苏秦衣冠楚楚,威风凛凛,吓得不敢用正眼来看他,只能是侧目而视,侧耳以听。苏秦的嫂子见了苏秦,吓得跪在地上屈膝前行,向苏秦拜了四拜,并将脸贴在地面上向苏秦赔罪。苏秦见到嫂子如此便问道:“嫂嫂,您以前为什么那样傲慢,现在为什么又这样谦卑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现在地位高了,钱多了。”苏秦听罢十分感叹地说:“哎呀!一个人如果穷困,连父母都不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个人如果富贵起来,父母妻嫂都如此地惧怕,那么人生在世,对于自己的努力怎么可以忽视呢?假如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良田两顷,安于耕耘,难道还能够佩上六国的相印吗?”
苏秦出身于普通人家,是一个普通百姓,却志向远大,勤奋好学,百折不挠,务求进取。他变卖家产,游说于秦不能成功时,弄得穷困潦倒,徒步返回洛阳,遭到全家人的讥笑与嘲讽。虽然如此,他不但不灰心,反而更加努力向上,以锥刺骨,鞭策自己,闭门苦读,终于学业有成,苏秦的成功,在于他百折不挠,在于他刻苦攻读,在于他能以挫折为师,在于他对天下大势的了解,苏秦的成功,难道不能给我们以更多的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