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砖可以变换色调,高杆灯可以改成路灯,为什么一家贴有瓷砖,家家都贴白瓷砖?为什么市区栽了高杆灯,各地也栽高杆灯?高杆灯能亮多远?!”
这是市委书记傅传耀对遵义市小城镇建设中不重视规划设计与建设品位现象提出的批评。
“百镇一型,都是同样的楼层,同样的造型,一色的墙体,一色的装饰,千户一面,千楼一面,白瓷砖,卷帘门,豆腐块,品字格”。“一条马路过街心,外加一盏高杆灯”。
普遍雷同的现象反映出小城镇建设规划深度不够,设计质量不高,建设品位不高,缺乏个性特色。
中央再三强调,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是生产力,规划出效益。
余庆县小城镇建设成功的经验固然是多方面的,他们结合产业基础、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和城镇布局制定规划,恐怕也是重要的一环吧。白泥、龙溪、构皮滩、大乌江、松烟、花山,或综合服务,或交通贸易,或工矿企业,或旅游,各镇定位定型不同。
赤水城区河滨大道成功改造,得宜于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据了解,改造前邀请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四川泸州设计院的专家几易其稿,反复推敲,何处绿化,何处建房,建多高,一一精心规划设计。
遵义县规划和建设非均衡推进,抓住重点,点面结合,形成南有乌江、北有高坪、东有虾子、西有鸭溪,分别向四周辐射拉动发展的格局。
凤冈县以县城为中心,绥阳、琊川两翼托起大“凤”起飞。
在看厌千孔一面的印象后,一些地方凸现的特色品位渐渐透露出人们规划意识的提升。遵义县鸭溪的雷泉路造型别致。正安庙塘镇新街一律小青瓦、大开窗、坡面屋、上漆门。桐梓县城夜郎街富于古典韵味,长征路包装了长征文化的色调。仁怀的国酒门、湄潭的“天下第一壶”、正安的“凤”雕、绥阳的诗乡门,让人耳目一新。
采访调查中,因规划、设计、建设不科学暴露出来的弊端也发人深省:不顾实际,规划盲目,借开发小城镇一哄而上铺摊子留包袱留尾巴的现象有之。规划建设随意性大,长官意识浓,出现“张镇长喊挖,李镇长喊填”的怪事有之。规划建设不结合经济发展,出现“两张皮”现象有之。
记者在一个县城看到,建起来的几百间门面无人问津,冷冷清清。有一个县的开发区,路不畅通,开而不发,成了死胡同住宅区。在一个县城,一位市民说,前年才硬化的街道,今年又掀翻开沟,据说是为了埋地下管道。对此,当地的居民大惑不解,为什么不事先把管道工程规划其中呢?一些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古镇,没有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被改得面目全非,反而丢了西瓜拣了芝麻,丧失了特色。一些地方还在以市为路,以路为市猛扩猛建结果路不通市也不旺。
茅台镇镇长母进雄直言:不结合实际规划,贪大求洋,一味想穿名牌衣服,结果因技术、资金不到位,反而吃了夹生饭,成了一堆烂摊子。
市建委杨其政副主任这样说,有的小城镇不配套规划市场、教育、文化、体育、供排水设施,导致了盲目的无序建设,这种现象不可忽视。
著名小城镇建筑学家杜白操说,小城镇建设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一个都不能少。镇域也好,县域也好,市域也好,都离不开规划。
他还说,一些地方领导在小城镇建设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把技术问题跟行政管理问题混为一谈,也就是以政代学,对城市规划怎么搞、小城镇怎么发展看成单纯的行政管理问题,例如行政领导代替专家决定规划方案、建筑造型和色彩处理等。舍不得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上投资,其结果问题暴露出来,给小城镇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后悔都来不及了。
(原载2001年12月19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