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有源头,才有活水。
在小城镇建设的整盘棋中,票子是最关键的一颗子。十多年来,遵义投资100多亿元搞城建,这些资金成为小城镇建设驱动向前的轴心。近几年,国家、省、市“以奖代补”资金政策激活了各地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但粥少僧多,无异于杯水车薪。对于大多数县、镇、乡来说,“吃饭财政”的现状决定着政府大盘子“输血”显得苍白无力,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难怪人们普遍喊“渴”。
源头活水从何而来?
筹资渠道单一,筹资力不从心,普遍的现象生发人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喟叹。或只知眼睛向上看,等靠要观念作祟。或眼晴往下看,乱收费乱摊派。或沿袭传统的城镇建设模式,对基础设施大包大揽,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或贪大求洋,盲目上规模,加重财政的负荷量。甚而至于,有的地方领导,错位的“政绩”观留下半拉子工程,给后任拉下一大屁股债,反而滞缓了发展的步伐。“吃饭财政”捉襟见肘,没有大的产业支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活水”自然挤不出多少。如此的窘境形同小马拉大车,爬着坡坎搞小城镇,自然就得气喘吁吁。
源头活水哪里来?放眼看四方,花开花落不一样。
上海盘活土地,城市建设翻天覆地。深圳炒作地皮,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都匀置换资本,城市上了台阶。近几年来,外地搞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被人们移植过来。余庆县采取银行贷款、盘活土地、招商引资等方式四年融资4亿元,而政府直接投入才500万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道真自治县以40万元作启动资金,拍卖土地,出让开发建起了遵义大道,修起了一排排高楼,还赚回80万元。小城镇开发较早的新舟镇,以地生财、资本置换融资近亿元投入小城镇,镇政府没花一分钱。去年,务川自治县丰乐镇长800米的新区华荣大道建成后,不急于出售街道两侧土地,而是先着手完善街道道路、供排水等配套设施,欲擒故纵吊胃口,黄金地段的地价一涨再涨,引来外地客商争相开发,资本置换,土地生风;一时间,“市场筹资为主,政府组合为辅”、“谁投资谁受益”、“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农民带资、招商引资、合理开发、滚动发展”的理念,形成遵义市各地小城镇建设多元化融资的主流,人们仿效着沿海地区走市场的经验,“柳暗花明”走出了新路。
处处有源头,就看怎样去引水。随着农民大军进城外出打工的浪潮的高涨,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打工成功回报故土,再次创业亦是遵义市小城镇建设中闪现出的又一亮点。据了解,遵义市外出打工的不下于120万人,每年有几十个亿寄回遵义这块土地,因势利导用活这些票子搞小城镇、办厂办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打土地的主意,的确给短缺票子的不少地方小城镇普洒了雨露阳光。但有关人士认为,卖土地有限,仅靠卖地卖户口筹资是一种短视行为。不少专家指出,现行的小城镇财政体制,尤其是乡镇财政并未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体制,县与乡镇的关系仍然是统收统支,而作为促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一环,小城镇财政不能直接掌握足够的财力,收支矛盾的突出,势必影响和制约着小城镇建设。因此,改革小城镇财政体制是“饮马活水”的必然。
采访调查中,有群众反映,补偿不公、资金挪用、工程项目“黑洞”交易已成为社会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一些地方引发了不安定因素。有一个农民告诉记者,小城镇建设给个别领导干部找到了“发财”的路子,名利双收。
有关人士认为,搞小城镇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那些借着政策和政府行为去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做法,绝不能容忍。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干部的自律,更重要的是要靠制度,比如分解权力,公开、公正、公平地办事等等。
(原载2001年12月20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