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无数的街道宽了,无数的城镇美了,无数的农民笑了。
像挥毫的大手笔书写辉煌,像涌动的春潮惊涛拍岸。打量黔北这片热土,回眸十多年来的小城镇建设,那饱蘸笔墨的一撇一捺,那逐浪潮高的朵朵浪花,见证着遵义的历史变迁。
人们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的乌江水库移民安置三岔,开启了遵义小城镇建设的先河,90年代初的撤区并乡建镇,唱起了春天的故事;90年代后期撤地设市的遵义掀起小城镇建设的高潮。历经这三个时期的嬗变,放眼四望如今的遵义市,可谓地覆天翻,景象万千:城镇面积规模扩大一倍以上,市中心两城区外的12个县城、165个建制镇,223个镇乡,天蓝地绿房美。随意拈来几个数据:桐梓县城扩大到6平方公里,虾子镇扩大到2.5平方公里,赤水市城区“涨”到了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乡四级城镇网络体系,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0%。
春潮滚滚,浪花飞溅。虾子镇、余庆县获全国先进镇、先进县称号。新舟、安场、深溪列入了省级重点镇。金鼎山、新蒲等38个镇进入了市级重点镇。伴随改革开放,道义市的小城镇拉动着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冲刷着城乡差别有形无形的“篱巴墙”,大批的农民从禁锢的土地上“洗脚上田坎”涌进城镇的“四方盒”。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遵义市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8万人。如今,全市城镇人口逾140万,浩浩荡荡的农民大军占据了大半壁河山。高楼起来了,“门槛”削矮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向着城镇挺进。
告别那山那田那土,进城的农民过上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造自己的梦幻,收入比其他农民高出一筹,有的成了富裕一族。
……元1,428献贡政财为均人口,人镇城万140市义遵:全明表据数组一样这有540多万农业人口人均贡献55.5元,有25.7倍之差。2000年遵义市的城镇经济比1999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二产超过一产,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大转变。正如温州的农民创造声名赫赫的温州模式,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大都市,遵义的农民用勤劳的双手推动着遵义市城镇化、工业化的历史车轮,推动着遵义市的经济向前迈进。
春天的故事唱响了神州,遵义市的小城镇循着城市化的方向,拼力铺筑农民进城的道路。国家实施的“小城镇、大战略”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城市经济主导地位”站在了战略的高度,成为遵义市委、市政府“九五”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纷纷亮相出台的政策,一如春风化雨,茂盛遵义市小城镇建设的春天。桐梓的河滨大道打开了“川黔锁钥”的“黔北门户”,余庆县城的“三纵四横”变成“四纵八横”,湄江大道勾勒出“小江南”的蓝图,遐迩闻名的茅台镇博得世界民居展金奖,亮丽的赤水城托起生态旅游的蓝天……全市90%的城镇都凸现出一条以上象模象样的主街道。
鼓点紧,号角急。驱车从遵义城区出发,沿着全市的左中右三线,处处可见沸腾的工地,挖土机扬起高高的铁臂,推土机卷起层层泥浪,运石的卡车你来我往,四方八面热流滚滚。左线的绥正道,仡佬山乡的黔北大道热火朝天;中线的湄凤余务,古镇琊川大写“川”字第三撇;右线的仁赤习,国酒之乡启动酒都新区。环抱名城的遵义县房开商涌向城乡,娄山关下的桐梓大刀阔斧劈向旧城改造。遵义,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工地,无数繁忙的景象,星星点点成线,线线块块成面,奏响了黔北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大合唱。
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为把名城遵义建成现代化的经济强市而奋斗。春潮滚滚,涛声急急,最近召开的遵义市二次党代会响亮地提出遵义市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城市化的强音再一次叩动着新世纪的大门,崭新的蓝图昭示着遵义市小城镇建设更加繁荣的春天。
(原载2001年12月18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