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分布是块状的,如永康的小五金;乐清的低压电器;杭州、宁波、温州的高新技术区;宁波及东阳磁性材料;富阳光通信;永嘉特种泵阀,诸暨环保装备,等等。高科技产业集群带来的地域的分工有利于企业家资源的培育,培育更多有战略眼光、宽广胸襟的企业家。此外,集群内企业可以免费获得有关上游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下游客户的相关信息,集群内企业在信息和技术方面占有先机,在行业关键企业的带动下容易共同走上国际化道路。因而,推进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是完全可能的。具体地,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联合的意识
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没有优势,为弥补劣势,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与大型企业联合,包括跨国公司和当地的行业巨头,通过将自己整合进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发挥专业化优势,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2.继续光大在国外建立商品市场的思想
浙江商人在国外建立商品市场已不是史无前例,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建立了“海宁皮革专业市场”;以温州企业为主在巴西开设立了“中国商城”,在越南胡志明市兴建了“中国商品市场”;以义乌华丰、泰华公司为主在南非、尼日利亚设立的“中国小商品市场”,浙江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一条捷径就是群体出动,到海外建立有浙江特色的商品市场,以该市场作为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的跳板。
3.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省投资
目前浙江东南部的台州、温州、西部的衢州、丽水等地在吸引外资规模上远远没有浙江北部的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多。如果能够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省投资,就必然带来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跨国公司价值链所产生的前向、后向联动会提高与之相关的集群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国际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加,必然与更多的当地企业联合,如中外合作、中外合资,这本身就是内向国际化程度提升的标志之一。
4.鼓励小部分高技术企业跨越式发展
对于技术为基础的企业来说,全球专业市场的出现和研发的高昂成本使得早期的国际上的销售是必须的(LINDQUIST,1990)。一些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小企业,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市场和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的推动下,从创办之初就可以致力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它们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可以获得“初始的先占利润”和“锁定”新客户。一般地,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从产品间接出口开始,然后是技术转让、许可证贸易等,最后是对外直接投资。浙江一小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跨越阶段理论直接深入到国外市场如一开始就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者研发生产同时设在国外,深化国际化程度。
西方的国际投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国际化动因体系,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有一定的意义。以浙江为例,近几年来浙江已经成长起来了一批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像万向、横店、正泰等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力。在实践中,不少民营科技企业也是基于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等动因,向国际市场延伸。同时,相当一批高科技的企业,通过国际化与跨国公司合作,或者主动整合进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与西方的国际投资动因理论不同的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并不仅仅是主动实施国际化,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属于被动国际化,相当多的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是通过出口来开拓国际市场,从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我们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被动国际化,包括市场的压力、客户与订单的带动、绕过贸易壁垒、对资本的渴望、对竞争对手的寡占反应和追随战略等;二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成长的需要,如通过学习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着眼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实施创牌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声誉、获得技术信息展开国际化研发、凭借垄断优势获取更高的利润等。对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我们通过调研企业的信息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