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下旬的一天,赵朴初在治疗眼疾以后,写了《佛教常识答问》新版序言。
15年前,赵朴初的佛教专著《佛教常识答问》作为《法音文库》的丛书之一出版了。这本小册子是赵朴初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写的,中间经过“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不少年,写的时间前后就花了20余年,8万字。虽然文字不多,因为严谨,一丝不苟,句句珠玑。古人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著书立说,也是结后人法缘。书写了,可以给百世人看呢!但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负责,不如不写啊!
上次中国辞书出版社李伟国社长来看朴老,告退时,陈秘书向朴老汇报说:“正在北京开会的各地宗教局领导,听说中央一位主要领导人看过朴老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后评价很高,都希望得到这部书,但因为佛教协会存书不多,全部送去了还远远不够。”
朴老说:“用我的钱买上几十本送去,一定要用我自己的钱。有人喜欢我的书,这是一种缘份。”
鉴于读者的需求和出版业的发展,李伟国社长提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插图本《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常识答问》尽管文字不长,但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凝聚了朴老六七十年对佛教的理解和新见,以及他参与佛教活动的切身体会。1983年出版以来,曾印过2个版本,其中1个为内部流通版,9次印刷,总印数达20万余册,还被译成日、韩、英等文字,影响很大。
该书的韩文版是韩国东国大学李法山教授翻译的。他将翻译稿给赵朴老看时,提出将书名改为《佛教答问》,意思去掉“常识”二字。朴老没有答应,说:“我不敢用这个题目,还是常识答问好。”写新版本序言时,赵朴初写道:“我喜欢小题大作,而不喜欢大题小作,更害怕无题空作。”杨文会(仁山)1906年撰写《佛教初学课本》,并不因为名字而影响它的流通啊!
陈独秀晚年在四川撰写《小学识字教本》,也坚持要用“小学”二字。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希望陈独秀改书名,也遭到了陈独秀的拒绝,为此,陈独秀不敢动用教育部预支的5000元稿费。
另一位翻译者赵桐,在翻译朴老的《佛教常识答问》时,见朴老署名总签繁体字的“趙”,问:“您为什么总用繁体呢?是不是繁体字写出来漂亮?”
赵朴初开玩笑地对她说:“我不愿意在自己的名字上打×。”
简化字的“赵”里,果然一个“×”。从此,赵桐写自己的名字,也用繁体字了。
11月初的一天下午3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李伟国社长和《佛教常识答问》一书责任编辑陆海龙到北京医院看朴老。李社长赶飞机先离开了,陆海龙汇报了《佛教常识答问》插图本的编辑情况,说:“您写的这本书通俗易懂,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根据内容配了两百多幅彩图,图文并茂,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估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出版。”
谈起《佛教常识答问》,赵朴老说:“中国曾经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兴盛。唐宋时许多国家派僧人前来中国学习、取经。可是后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衰弱了。‘文革’以后,前几年中国佛学院选送一批年轻僧人到斯里兰卡去学习,毕业后再到欧洲国家的一些佛教研究中心去进修,发现西方人对东方的佛教文化很重视,而且研究得很深、很细;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却至今还不予重视,这是说不过去的。如果再不重视,以后我们又要到‘西天’去取经了。”
佛教起源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了世界范围的大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