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痔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功效,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丰富了祖国医学遗产宝库。痔瘘病流行极广,俗话说:“十人九痔”,“十男九瘘”,可见这种慢性病长期以来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但在解放以前的中国,痔瘘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痔瘘医师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痔瘘医学经验更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解放以来,在党的中医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下,痔瘘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宝贵的遗产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王庆林先生在诊疗工作之余,不揣简陋,将他数十年钻研所取得的心得体会和临床点滴经验加以总结,并全面整理总结祖国医学治疗痔瘘的经验,从而首创了肛门病学理论体系。肛门病学是研究和治疗肛门病的一个专门学科。过去这一专门学科在医学上的地位是比较低的,但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却很早。两千多年前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在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也有治痔药物的记载:“槐实有治五痔之功”。可是在其后漫长的时期中,研究治疗此病却无专籍,更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习惯上一向是重内科轻外科,对于外科中的下部疮疾,更有卑视心理,因为下部是羞耻不洁的,为医者不愿意细看。患者也不好意思让医者看,尤其是妇女,虽下身得了重病,却一直“讳莫如深”,不告诉别人,医生询问病情,吞吐支吾,不肯详述细讲,因而对肛门病的研究认识总是不易深刻。在中医许多典籍中,虽提到痔瘘的病因、治疗、机理、看法等等,很多地方却与事实不符,用药也就难于丝丝入扣。为了人民健康的需要和医学的发展,肛门病有必要成为医学上的一个分科,以便专门研究、推广和应用,以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否则它将长期威胁广大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