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的最早文献记载,当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一般认为,《内经》可能是汉代医者假岐黄之名而作,它书有“痔”这个病名始见于庄子,曰:“秦王有疾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可以证明痔疾在战国时期(公元前770~430年)便有论述。又有学者谓“夫痔者为大泽,中有小山者曰岛,少而高者曰峙,凡人九窍中皆能生痔,惟肛门最多”,可见古人名痔之意义。名之曰“痔”者,乃“峙”旁之“山”换为“疒”字,取为病也。现代医籍又加“核”字,亦符合事实,故今定名为“痔核”,与“瘘管”别也。
一、痔核的分类与诊断
痔核发生于肛门肛管部位,肛门周围皆能生长。由于各人生活饮食习惯不同,虽然发病部位都在肛门周围,但其大小、个数多少均不一样,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内或外,或内外相连,或郁血,或肿胀,或外翻脱于肛外,或痛,或滴血,或射血,症状大致相同,细作观察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如《内经》仅言有“痔”,《神农本草经》提到枳实有治“五痔”之功,究竟“五痔”为何,无文可考。公元610年,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总结了隋代以前对痔的认识,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痔分为牡、牝、脉、血、肠五痔。其区别为:牡痔:肛边生鼠乳出在外,时时出脓血者,一说可能是瘘管;牝痔:肛边肿生疮而出血者,一说可能是混合痔;脉痔: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一说可能是破裂痔;血痔:因便而清血随出者,一说可能是经常出血的内痔;肠痔:肛边肿核痛,发寒热而出血者,一说可能是内痔嵌顿者。
上面所述之分类,较之《内经》的认识提高了一步,但是这五种里面谈及内外痔核的多,瘘疮的少,其中没有把痔和瘘区别开来,内外痔核也没有划分。到了公元752年,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痔之说:“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时即有血,外无异。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孔中出。有痛者,有不痛者。”这时已科学地将痔分为内外两种,并对内外痔出血的情况分别进行了描述。早在1200年前对痔核能有这样的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宋代·窦汉卿著《疮疡经验全书》,把五痔又发展为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类的分法,在数量上、症状上、部位上、名称上都比以前的认识更全面了,但其中不够明确,痔核与息肉不分,甚至痔瘘不分,且是按形成部位立名,对治疗之意义不大。但是能有这样分类,说明在宋代已有专门治痔的医师,据文献记载还有制药的药师,专门制作治痔的药物,更可贵的是他们已经认识到“诸痔各类不同,其种则一”。直到解放后,在中医界对痔核的分类,仍无进一步的精辟认识,其重要原因是历来中医界重内科轻外科,尤其是下部外科更为人们所鄙。痔瘘在中西医学上仅属外科病种,并无专科,少有专攻此专业者,专著更少,对痔瘘的研究亦不全面。王庆林主任医师秉承父业,家传治痔三十余年,无间无更,所见独多,根据临床所见和生理解剖部位,不论其形态大小,将痔核分为三个类型,即内痔、外痔、混合痔,所有痔核包括尽矣。其判断标准为:凡生长在齿线以上的为内痔;齿线以下的为外痔;在齿线内外均有痔核,不大便时只见肛门口上有松皮外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与外痔核连为一体的叫作混合痔。如果不在一条线,各自分立者,内自内,外自外,仍称为外痔、内痔,不能叫作混合痔。所有痔核不出此三类型矣。这样的分类在治疗上很重要,具体治法的施用、手术的类型、术后之出血及术后肛门狭窄否均与之有关,不可忽视。痔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二、外痔的特征及治疗
外痔位于肛管齿线以下至肛缘处,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张屈曲或肛缘皱襞皮肤反复发炎、结缔组织增生、血栓瘀滞等形成,其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形态各异。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湿热下注于肛门,毒邪外侵,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脉所致。如《医学传心录》载:“痔核者,湿热之所主也,如树生菌物,必因湿热而生。”根据其症状特征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现分述如下:
1.外痔的分类与症状特征结缔组织性外痔,多由于肛周皱襞处患急、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刺激,使皮下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所致。痔内无明显的扩张外痔静脉丛,血管甚少,皮肤突起、质软,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结缔组织性外痔多发生在肛门前后部正中,也有少数绕肛缘而生,一般女性多见。症状与体征:一般发炎时疼痛,不出血,常有异物感。位于肛门前后正中线上的结缔组织性皮赘多因肛裂所致,因此又称裂痔。呈环状的结缔组织性外痔多发生于经产妇及重体力劳动者。结缔组织性外痔,因排便后不易清洁,常有分泌物和粪便积存,刺激肛门,因而易引起肛门瘙痒和肛周湿疹。
静脉曲张性外痔,为齿线以下至肛缘的痔外静脉丛瘀血曲张所致,于肛缘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的柔软而增大的痔块,在祖国医学中属气滞范畴。在排便时,因腹压增加,用力努挣,痔块随之增大,同时可见曲张的静脉丛,并多与二、三期内痔并存。症状与体征:排便时肛门肿胀不适,并日益加重。检查时可见肛周有隆起的肿块及曲张的静脉团。
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较常见的一种。痔外静脉丛的静脉壁因炎症受损后,常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猛或剧烈运动、用力咳嗽、分娩等使之破裂,血液渗漏于结缔组织中形成血块,使局部呈紫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突起的、大小不等的痔块。症状与体征:患者多在排便或其他活动后感到肛周有突起的肿块,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甚至坐卧不安。局部呈紫色,稍硬,触痛明显,不出血。
炎性外痔,是肛缘之皱襞处呈红、肿、痛、热的炎性病理改变。通常是因局部感染、过食辛辣或过量饮酒及其他因素所致。症状及体征:肛周灼热、坠胀疼痛,排便时加剧,不出血,检查时见肛周呈环状或局部性皱襞红肿突起,大小不等,疼痛剧烈。
2.外痔的治疗外痔核治疗比较简单且容易,原则为一保守二手术。外痔的保守疗法有熏洗、外敷、内服三种。熏洗法:用草药煎水熏洗,可用药物有《医宗金鉴》却毒汤,《外科正宗》鱼腥草方、枳壳汤,《疡医大全》的莲蓬五倍子汤、黄硝汤、洗痔奇方、洗痔膏等及其他方剂;西药为1‰PP粉、麦角水。均有良效。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除药理作用外,还有物理作用,即热而流通、寒而凝滞的道理。物体遇热分子活跃,血流循环加快,所以能消肿止痛。外敷法:用药面或药膏敷贴痔核,其方如五倍子散或金鉴人中白散,立止痔痛散,消炎膏等剂,均有消炎止痛的良好功效。内服法:内服汤剂或丸散,以活血、润便、清热为原则,如凉血地黄汤、《医学心悟》泽兰汤、图说活络开凝汤、大全诸痔槐角煎、槐角丸、痔疮内消丸、清宁丸、滋脾麻仁丸等。
外痔手术疗法主要有痔静脉剥离术及血栓外痔剥离术,简要介绍如下。痔静脉丛剥离术,操作方法:在局麻下,用组织钳将痔核提起,于其根部作一菱形切口,切口尖端向上,分离皮下曲张静脉丛至齿线处,进行结扎后切除。修剪其皮肤缘,彻底止血。伤口消毒后缝合,亦可不缝合。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外用化腐生肌散药捻,7~10日可愈。血栓外痔剥离术,操作方法:在局麻下,于痔块中间纵行作一切口,或作一梭形切口,暴露血栓囊壁,最好不要剪破囊壁,全部剥离,彻底止血,然后修剪伤口两边皮瓣,消毒后缝合,亦可不缝合。术后每日便后坐浴,外用化腐生肌散药捻,7~10日即可痊愈。
三、内痔的特征及治疗
内痔位于齿线以上,是由粘膜下层静脉丛扩张屈曲所形成的突起且柔软的静脉团块。其主要症状是出血与脱出,是诸痔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一般位于右前、右后和左侧(即截石位3、7、11点处,称为母痔)。
1.内痔核的分期与症状体征根据内痔核的轻重程度,分为四期。一期内痔:为内痔的初发期,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无脱出,无疼痛,仅在排便时可能带血、滴血或射血。在肛镜下可见齿线以上粘膜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突起的痔块,质软,色鲜红,粘膜面薄,易被粪块擦伤而出血。二期内痔:有间断性的便后出血史,排便时有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能自行复位,无疼痛。在肛镜下可见齿线以上有较大的痔块突起,粘膜表面变厚,粗糙或带有光泽,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容易被擦伤而出血。三期内痔:由于痔血管丛显著扩张,痔间质结缔组织高度增生,弹力纤维减少,粘膜肌层增厚,痔核体积增大。往往在排便、下蹲、步行过久、咳嗽、腹压增加等情况下脱出肛门外,又不能自行还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复位。因经常发炎,表面可有溃疡、糜烂、分泌物,病人感到肛门潮湿不适。痔核如果嵌顿、水肿、坏死,则发生剧烈疼痛,颜色紫红,质脆硬,可化脓。大便时如擦破溃疡基底部可引起出血,可见于手纸带血、滴血或射血。四期内痔:痔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根据内痔核病理组织的不同,可将内痔核分为三型。血管肿型:实质由毛细血管增殖与扩张而形成,如杨梅或蚌壳肉,粗糙而柔软,呈暗红或朱红色,粘膜菲薄,触之易出血。一般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者,多属此型。静脉瘤型:其形成丛状隆起,表面粘膜比较坚厚而带光泽,呈静脉色或青紫色,形如肿瘤,不易出血。纤维肿型:由多次擦伤或经过炎症后,增生块由粗松或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束而成,其质稍硬固,富弹力性,表面略带白色,有时形成乳头状。此三型在临床上以血管肿型为多见,亦有少数血管肿型与静脉瘤型相互伴发,但纤维肿型和静脉瘤型并发较少见。
2.内痔的治疗内痔核的治疗,亦为一保守二手术。内痔保守疗法当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我国历代医家对痔多以内治为主,认为痔的病因多属风、湿、燥、火之邪,伤筋动血,以致气血郁滞而成。早在2 000年前,《内经》中就有“散者收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下者举之,结者散之”等治则。此后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祛风除湿,活血祛瘀,祛邪补虚,养阴润燥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东垣十书》治疗痔瘘大法中,提出以泻火、凉血、除湿、润燥为主的治疗方法,基本上概括了内治法的全部内容。内痔的熏洗法:同外痔。内痔的敷药法:以油膏挤入肛内,常用的有玉红生肌膏、黄连生肌膏、消痔膏。
在内痔疗法中,古时中医最有效的治痔方法首推枯痔散,王庆林主任医师祖传用的也是枯痔散疗法。但他通过临床应用及验证,发现此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中毒,因中毒而死亡者比较罕见,但中度中毒者比例较大,约占35%。中毒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昏睡或失眠,腹胀腹痛,口干,食欲减退等。二是治疗期间初期下坠肿疼,中期痔核产生分泌物混合药物,浸染肛门周围,刺激肛周皮肤,致皮炎、水疱、溃疡、疼痛。三是此药不易配制,操作繁杂,不易推广。为此,王庆林主任医师于1934年开始研究新法代替此方。他偶然发现石炭酸能使皮肤坏死,联想它定能使痔核坏死,初始时对此药尚不深知,只是搭配着枯痔散谨慎少量试用。方法是以石炭酸01~2ml,注于药力不足之处,使其残余痔核坏死,减少枯痔散用量,但临床上发现有腐蚀正常组织的现象。随着反复观察与使用,不断加以改进,采用石炭酸与甘油相混后注射于痔核,有痛苦少、费用低、疗程短、无危险的特点,彻底取代了枯痔散,取其名曰“枯痔油内痔注射疗法”。1958年此方法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优良疗法,并对王庆林先生予以奖励。此疗法一、二、三各期内痔均可应用,无痛无出血,对于体弱、贫血、老年人或孕妇,或有其他一些慢性病的患者,概可施用。注射疗法禁忌症:外痔核、混合痔的外痔部分,即齿线以下、纤维肿型的内痔核、内痔嵌顿期或内痔核已坏死等;对于三期的连体大内痔核,药量少用为佳。因为坏死脱落后的伤面大,易致出血,故用之宜慎。注射剂枯痔油组成:无色结晶石炭酸20ml,纯净无色甘油80ml。制法:二药装入一瓶,摇匀放置一小时即成。
注射手术操作方法:术前解净大便,膝胸位于手术床上。指检扩肛,待肛门松弛后,将内痔翻出肛外。常规消毒后,用2ml空针抽“枯痔油”2ml,安12号针头(再细不宜推药,再粗拔针后药易溢出,致药减少),针尖刺入粘膜下层(不要深刺,深没针尖坡面即可),如有回血,针尖微动即可。推药按痔核大小,每个注射药量约03~1ml,致内痔膨大呈淡黄色或灰白色为止。同时可注射1~3核,抽针后,立即用干棉球压针眼,以免药液溢出。注射完一痔核,送回一痔核。注射后肛内挤入生肌玉红膏。在注药时,患者仅有轻微烧痛感觉,拔针即止,术后患者无任何疼痛感。注射手术中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每个痔核都应在注射前消毒一次。进针适度:针刺入太浅,痔核不易全部坏死;刺入太深,伤及肌层或肠壁下,术后患者感觉下坠、疼痛,亦可引起感染、脓肿或大出血等。注射位置过低,不慎注于肛管或混合痔齿线以下的外痔部分,使药液向肛缘扩散,造成肛门周围皮肤水肿和疼痛。注射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当天,控制大便;痔核注射后,立即变质,坏死成灰黑松皮,但未腐败,新肉未生,尚不能起脱离作用,须待一星期左右才能完全脱落,所以术后1周内可以不换药;手术一周后,可能出现痔脱创面,每日便后肛内挤入生肌玉红膏3~4g。如无便血,术后二周即可痊愈。注射后7~12天间,嘱患者勿劳累,勿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忌饮酒及动怒,禁房事,保持大便通畅。
内痔结扎疗法:结扎痔核,又名缠扎法,在中医古籍《太平圣惠方》中(公元992年)已有记载,后在明朝《外科正宗》,清朝《医宗金鉴》中,俱有药线一法的记载。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门·药线法》中云:凡遇痔疮瘿瘤,顶大蒂小之证,用线一根,患大者可用两根,双扣系紧患处,两头留线,日渐紧之,其患自然紫黑,冰冷、不热为度。轻者七日,重者十五日之内,必然脱落,以月白珍珠散收口甚效。王庆林先生深受古人的启发,经不断使用与改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结扎方法,现叙述如下,供同道参考。结扎疗法的适应症:凡是患者大便时能露出肛门口外的二、三期大内痔或混合痔,不论核体大小、数目多少,均可应用此法;如患有高血压、贫血(极度贫血者例外)、早期孕妇、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也可施术。结扎疗法的禁忌症:外痔与不能露出肛外的内痔,不宜用此疗法;患者在热病期与痔核炎症期内不宜动手术。
结扎手术操作方法:术前令患者解净大便或灌肠并备皮,膝胸位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对于孤立痔核不甚大者,用痔核钳将痔核提起固定,用10号丝线26cm许压根部结扎,越紧越好,连打三结,留线头1cm长,剪去余线。核体较大者,用痔核钳将痔提起,持双线26cm长,用针从基底中间穿过后取掉针,再将二线分别结扎。对于痔核过大、基底横长,头虽分立但基底相连者,操作步骤是:将痔核用钳子提起,看清基底,度势分节,每节按1cm,斟酌核体,分成数节,不得剪断。将线穿针上,由痔核基底来回穿,穿一针留线26cm后剪断,待穿完线,然后分清线路,一一各自结扎。注意各节线各自一环,勿使两线相交,交则减少肛门扩展度,环形痔核易致肛门狭窄。对于混合痔的外痔部分,不能一起结扎。如果一并结扎,不仅疼痛而且脱落也慢,肛门易发肿胀。因此应先将外痔部分剥离至齿线处,将痔核一一结扎完毕,痔核大者可剪去上端,留部分残端。剪去部分不宜过多,免致结扎线滑脱,发生出血。术后常规消毒,将扎过痔核慢慢送入肛内,肛内挤入生肌玉红膏,敷料及胶布固定。
结扎手术注意事项:将大痔核适当分节,每节结扎宜紧不宜松,松了会引起充血、疼痛、肿胀、下坠、出血、痔核脱落慢等情况。结扎时量力而行,将线拉断,补线麻烦,难找原眼,如另外刺眼易致渗血。倘若遇到线断,便再补充,最好用同眼带线法,再来一根线,合入同眼之另一线股内,抽之带过,可免再刺针孔。切忌扎去痔头留下痔身,治疗不彻底。结扎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当天,控制大便;术后忌食辛辣温燥之品,忌饮酒,勿劳累,保持大便畅通;术后7天左右,结扎痔核逐步脱落,有并发脱落期出血的可能,宜卧床休息。
内痔压缩疗法:压缩疗法也是一种简易疗法,不动刀,不腐蚀,用止血钳夹紧痔核基底,再把药液注入核内,然后将核体中的药液用钳加压挤出,使痔核体立即变为纸板样的坏死组织,连着的痔基经过一周自动脱落下来。每日肛内注入消炎、化腐生肌药膏一次,每疗程两周左右即可获愈,效果可靠。压缩疗法适应症的选择:以二期单纯内痔为适应症,因为二期内痔核一则容易自动翻出,二则痔核体积不太大,而且多数核体是各个分立的,便于进行手术,一钳一个,所以最为适宜。由于初期内痔核太小,三期痔核过大,尤其环形连体者为不适宜。原因为初期小核一钳夹立即无剩余,无法注药也不可能再用第二钳去夹,故不宜用。痔核太大,一钳收之不尽,环形连体的大痔核横竖去夹都不方便,既不能有剩余,分次延长治疗又不宜,故亦不用此法。压缩疗法禁忌症:外痔、混合痔的外痔部分,纤维化的坚实内痔或肛门直肠内外的其他一切肿瘤;内痔嵌顿期,肿胀疼痛,不能进行此法。要做须待肿消痛止,内痔复位再行治疗;混合痔的外痔部分如伴发炎症肿痛亦不能治;患者伴有急慢性痢疾、肠胃炎或腹泻等病者,不宜手术,须待愈后再治;恶性贫血者,直肠上段有病理改变者,或有其他严重内脏疾病者不宜手术。压缩手术前的准备:治疗前须将病情诊断清楚,确定是哪一类痔和痔核的大小,有无禁忌症。以上述症状为宜,先行备皮,再作清洁灌肠,避免术中有粪流出。器械的准备:2ml空针一具,20ml空针一具,25号针头两个,消毒大号止血弯钳四把,剪刀一把,压缩液一瓶,05%普鲁卡因一瓶。
压缩手术操作方法:先令患者解净大便,如痔核脱出不要送回,让患者侧卧位,将腿放于支架上,先行肛门周围皮肤消毒。痔已脱出者仅在痔核基底加以麻醉即可进行手术;痔核不出者行肛门周围深部浸润麻醉,手指扩肛使痔核翻出,露于肛外,此时即可开始治疗。视痔核大小取中号或大号弯形止血钳一把,钳住痔核基底,务必将核体尽收钳内,不得一钳夹到头尚有不尽,否则药液会溢往核外组织,术后引起肿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必须注意达到阻断痔核与身体血液相通的目的。钳定之后,再用空针将压缩液注入钳上痔核内。根据痔核大小,普通一痔核注液05~2ml,视红色之痔核变为苍白色即可。注射完后再用第二把止血钳叠加于第一钳上,用力夹紧(此时核内药液即被挤出,注意猛力夹时核中药液会射入医者眼内,预防方法:用纱布先盖于痔核上,还要注意溢出之药液会染到周围组织,应在核周围钳下先衬以纱布)。二钳夹之不尽者,再以止血三钳、四钳续加,将痔核顶端夹尽为止。用止血钳压缩的时间,最少不得少于患者的“血液凝固时间”。一般钳压时间至少3~5分钟,因为注药后再用止血钳压缩的目的是要破坏痔核内的组织和微血管,使它脱离身体的循环,并使痔核的血液完全凝固,失去新陈代谢的生理功能。痔核经过压缩,核体本身的水分和药液中的水分均被挤压而出。压缩完毕后,取下止血钳,立即变成为纸板一样薄的灰色萎缩体,它决不会再复原成为一个痔核,也决不会有局部发炎的现象或剧烈疼痛,因为它已经药物(明矾、石炭酸)的化学凝固,又经止血钳的物理压缩,受到彻底的破坏而成死亡组织。过长的痔皮可以剪去一半,不太长者无须剪动。术毕消毒,将各个痔核全部送入肛内,使之恢复原位。痔核经治变小极易送入,肛门复常,患者行动如常,以后排便,痔核即不再脱出。每便后肛内注入生肌膏2~3g。从手术之日算起,大约5~7日,压缩之死皮即完全脱落下来,距肛门近的内痔每日换药时可以看见,脱落后的表面并不太大,痔核基底经止血钳夹压之后,已大大缩小,本来是圆形,这时已成长条形,颜色鲜红平坦,并无突起的内痔残核或凹入肠壁的溃疡面,这种疗法所治之伤面再经过4~7日换药,即逐渐收敛愈合,粘膜恢复完全,与健康人无异。压缩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每日保证大便一次;大便两次以上或腹泻者,应予治疗控制,但亦不宜大便干燥秘结。在脱落以后未愈之前,如果患者大便干燥,便时努挣燥屎摩擦,伤面有出血的可能,必须注意;每日必须于大便后换药一次,不得间断。患者不可因为无任何痛苦而不就医,须从术后算起,至少十天以后,大便无有不适为止(如用肛门镜检查,粘膜完全恢复),才可停止治疗;患者不可饮酒、动怒或过劳,否则易致大便时出血;术后痛时,可服止痛药;在痔核刚脱的第一、二天,大便时有可能滴血,这是由于伤面无粘膜上皮,压之而出,但大多数不见血。如患者自诉大便时有滴血现象,可服止血药物。压缩手术后的护理及治疗:治疗期间,不论住院或门诊,患者可以自由行动。门诊患者,除重体力劳动者须休假治疗外,一般工作可以照常进行(如办公室、文职、教学、会计、手艺工作等)。饮食正常,每天大便一次,一天来门诊换药一次。用甘油灌肠器(30ml)将消炎生肌膏2~3ml送入肛门,约两星期的时间,患者便时没有痛的感觉,又不见血迹,即停药结束治疗。
内痔插药疗法: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曾载“将砒溶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痔瘘疮窍之中”。在《魏氏家藏方》、《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医书中都载有“三品锭子”、“三品一条枪”等有关枯痔钉治痔的论述。通过临床验证,插药疗法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也为后代研究和发展枯痔钉疗法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不是使痔核整个枯黑坏死,而是将药插入内痔中心,使局部坏死,分离脱落。所余创面受部分药物影响,激起组织的修补作用而愈合,其附近的松弛组织发生结缔变化,阻止静脉曲张的发生,同时使粘膜及下层组织愈着固定,痔核不致再行脱出,因而患者感觉痛苦不大,近期疗效较为显著。插药疗法适应症:三期内痔,其痔核不太大、不连体且易复回者,以血管肿型和血管瘤型为宜。插药疗法禁忌症:外痔、混合痔的外痔部分以及脱肛性内痔的肛管部分(总之齿线以下不宜插此药);合并直肠脱垂、癌瘤、腹泻、泻痢等疾患;五个月以上的孕妇;严重心、肝、肾疾患。
插药手术操作方法:术前备皮、灌肠或令患者排空大便。肛周浸润麻醉,扩肛使痔核翻出,或用吸肛器吸使痔核外翻。对痔核再次消毒,术者右手持药钉,于齿线上5~8mm处,与直肠成30°~45°角,旋转插入内痔中,其深度至粘膜下层(勿插入肌层)。插完后,将露出痔粘膜的药钉部分剪除,但需保留外露1~2mm。如保留过长,易脱落出血;保留过短,其钉嵌入组织内,钉孔未被完全阻塞也易出血。其药条插入的分布和多少,应视痔核大小与组织分型有所不同。将药钉插完之后,对痔核再行消毒,并将痔核还纳复位,肛内挤入生肌玉红膏,外盖纱布固定。插药手术中注意事项:插药时一定按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化脓;插药时痔核刚脱出时并不很大,稍一延缓越来越大。这样无妨,乃是痔核本来面目,可以按大小插药。如果太大或是环形相连者,可改用结扎法一次治完;插药之际遇到药断出血,可在出血点处再插一钉,血仍不止时不可再插,改以压迫,将药插完立即送回,其血自止;切勿将药插入肠壁肌层或齿线以下的肛管部分,否则会发生剧烈疼痛和下坠,以至化脓,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引起大出血和感染,甚至出现全身症状;药条插入的分布和多少,应视痔核大小与组织分型有所不同,痔核如大豆的插一两个半条,莲子大的插三四条,如指头大的用五条。每次各核总量不要超过十个半条,术后并发症可减少。另外按组织类型也稍有不同,如内痔核为血管肿型,药钉分布可稍疏一些,纤维肿型稍密一些,静脉瘤型介于二者之间,插入药条的分布形势看核体形态而定;药插毕后,立即将痔核全部送回肛内,不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并会导致嵌顿坏死。
插药手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处理:插药后应严密注意观察。此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多种,分为全身及局部。全身症状有九种:头痛、发热、怕冷、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食、失眠、疲乏;局部有疼痛、灼热、里急后重、肛门水肿、出血等。以上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每个患者都出现,但对内痔核较为复杂者或同时并发有其他病症者,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不能麻痹大意。一般情况轻微者,不予治疗,二三日后可自行好转恢复;稍重者必须进行适当的对症处理。在一般情况下,每日便后肛门挤入生肌玉红膏3~4g,直至痊愈;在换药时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检查并采取适当处理;如发生比较明显的里急后重、疼痛、小便困难以及全身发热等反应,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发现感染者,早期发现早治疗。出血者如便后手纸带血,暂时不必处理,血量较多者应用止血剂,无效时结扎出血点;插药痔核溃烂者,由于插药过深或药量过多致使深层组织坏死,进而化脓形成肛门周围脓肿,肛内坠胀,刺疼或里急后重者,处理方法为:首先消炎止痛,脓成时切开排脓,随后外敷化腐生肌散,深处填塞玉红膏纱条或雷夫奴尔纱条。在此期间可能产生继发性出血,也应予以注意。
四、混合痔特征及治疗
混合痔为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的内外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沟通吻合、齿线消失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痔块,具有内痔与外痔的双重特征。祖国医学《外科大成·痔漏篇》中有:“内外痔,肛门内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与混合痔的症状、体征相似。混合痔的症状和体征:兼有内痔与外痔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截石位的3、7、11点,或为环形混合痔。
混合痔的治疗亦为一保守二手术。其保守疗法可参考内、外痔保守疗法。混合痔的手术疗法分为内外分治法和外切内扎术。内外分治法:内痔部分可以根据情况,选用注射、插药或压缩等方法治疗,待内痔基本痊愈后,余下外痔部分可以切除,“分而治之”,即先治内痔,后治外痔。外切内扎术:内痔采用结扎术,外痔部分切除,内、外痔同时一次治疗,“合而治之”,这种方法叫外切内扎术,现重点予以介绍。术前准备:术前备皮,令病人解净大便或灌肠,肛门部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扩肛后内痔核翻出,外痔核更为明显。先用组织钳将外痔部分提起,用剪刀由基底部剪离向内至齿线为止。再换痔核钳,将割离之外痔核连同内痔核一并夹起,然后再行结扎术,按痔核大小单扎或分段结扎。线扎后的残端过长者,可剪去其大部,仍将痔核送入肛内。外痔伤面一般不做缝合,常规消毒后,用骨头簪卷棉成捻,涂凡士林沾化腐生肌散,塞放伤口,使肛管夹住,外贴纱布即告术毕。术中注意事项同内、外痔手术。需要强调的是,切除外痔时,要掌握肛管及肛缘的切除范围与肛管口径变化的关系。手术时,切除过多的肛管或肛缘皮肤,其伤口愈合后形成大量的瘢痕、组织挛缩,引起肛门狭窄。切口与切口之间,要保留正常的皮肤。总之,手术中保留一定数量和宽度的肛门皮肤与粘膜桥,是预防术后肛门狭窄的关键。术后处理同内、外痔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