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说:“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
《医宗金鉴·卷二十三》说:“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痼之疾而育胎者,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为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动不安者,此亦痼害之也。然有血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可下其痼也。后三月血成,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痼也。”最后注解:“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故存其理可也”。“纵观金鉴所述,不符合以上原文原义,即云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怎能杜撰妊娠有病当攻病之说,更不能说成妇人宿有痼之疾而能育胎,不去,孕难成之理,医者,尽人皆知也”。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说:“,旧血所积,为宿病也,痼害者,宿病之气,害其胎气也,于法,妊娠六月,其胎当动;今未三月,胎不当动而忽动者,特以痼害之故。是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夫病之人,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胎结故经断不复下。乃未三月而血仍下,亦以痼害之之故。是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要知不去,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下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历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
“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这是因为患妇宿有瘀积块,其病机多因产后胞脉空虚或经期血室正开,风寒乘虚侵袭,凝滞气血;或暴怒伤肝,气逆血留或经期新产,房室所伤,气血凝滞;或忧思伤脾,气虚血滞,都能导致瘀血留滞,渐积成。胞脉受阻,恶血不去,新血难安,血不归经,形成崩漏,以致经血淋漓不尽,离经之血,停蓄胞宫,而成血。
《灵枢·水胀篇》说:“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恶血当泻不泻,血不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这就说明了妇人宿有病, 出现经断漏下,似有胎动之症状,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冲任二脉损伤,可导致崩漏经闭,瘕不孕等症。
正如《傅青主女科》说:“冲任、督之脉既虚,而疝瘕之症必起,疝瘕碍胞胎而外障,则胞胎缩于疝瘕之内,往往施精而不能受。治法必先去其疝瘕之病,而补其任、督之脉,则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包裹成形,足以胜任而无虑矣。外无所障,内无所容,安有不能生育之理。”由此证明宿有病,不去孕难成之理。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乃言似胎而非胎也,故曰为痼害。娄全善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者,故知是也”。娄氏说明了胎动脐上是不是胎。
古人说:“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这是说,如果妊娠已有六个月,发现胎动,而且在受孕前三月,月经正常通利,便是妊娠之真实写照。况条文首先叙述“妇人宿有病”而不是“妊娠宿有病”此条则冠以“妊娠六月动者,这与前条所述痼害有明显区别,指出鉴别‘’与‘胎’的要点是受孕前三月,月经正常通利”。正如魏荔彤曰:“‘胎’与’须辨,当与血未断之前求之,前三月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有曾经下血者,则经断即是‘’也”。前后两文对比,说明‘’和‘胎’之不同,不容混淆。下文接着说:“下血者,后断三月‘’也,这是指出前段经断三月漏下,是停积三月的‘’,这种漏下不止,是不去的原因,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这就做出结论,指出前文不是‘胎’而是‘’,应当用桂枝茯苓丸调营血,破恶血,攻癖”。
尤氏所述:“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以及“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所述这节,当在存疑,既云“经不利,则不能受胎,胞宫净而胎可结”,又云:“三月动者胎之变”。胞宫不净,痼为害,何以结胎。至于说:“桂枝茯苓丸,下瘀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历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这个说法,似是而非。
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辛温通阳,赤芍苦酸以开阴结,丹皮、桃仁活血祛瘀,茯苓淡渗,全方有温化行血之功。而桂枝本草记载:味甘辛大热有小毒,可行经破,丹皮除积衰,桃仁破瘀血,赤芍散而泻,桂枝桃仁,丹皮又是妊娠禁忌。根据《医学纲目》记载桂枝茯苓丸用水煎即名催生汤,是破血动胎之剂,后世妇科治之法,均仿金匮轻则破血,消坚用桂枝茯苓丸,重则攻瘀消症,用大黄虫丸,何曰“颇轻且缓”呢!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自序中说:“《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尤氏既然认为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怎能只以其文简而难通,就片面地做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说法,岂不曲解了条文,背离了仲景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