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十分重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视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情志活动是机体在正常调节下对客观事物各种刺激所产生的不同的适应性精神反应。
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是生理现象,并不会使人致病。相反,若没有正常的七情反应,则属病态。故俗话说:“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所谓七情致病,是指情志波动过于突然,过于强烈,超过了人体本身生理耐受程度,使人体的气机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故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又称之为“五志”。用一种情志去纠正所胜的情志,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方法可归纳为:“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据《徐洄溪医案》记载:清朝一新中状元因欢喜若狂,笑无休止,便到徐洄溪那里求医,徐询问病情后说:“你这病已无法医治了,再过七天一定会死的。”这位新中状元听后惊恐万分。七天后这位状元不但未死,相反病症痊愈,便嘲笑起徐洄溪来。这时随从才呈上徐留下的书柬,状元看后方才明白。徐正是采用了“恐胜喜”的情志相胜疗法。
又如怒则气上,头痛易怒、胸闷胁痛、突发昏厥,而悲则气消,用悲来改变因怒所产生的气逆,以缓解其对人体的冲击,故有“悲胜怒”之说。日常生活中,过于悲伤的人神色不足、气短无力、颓丧懊恼,失去其活力,人们用美好的事去劝慰,也就是运用了“喜胜悲”的道理。因惊恐而致病的人,心悸怔忡、腰酸腿软、举止失常,使其以思考惊恐的原因以消除之,可使疾病痊愈,即是“思胜恐”疗法。忧思不断,必患郁结,食纳不香,抑郁寡欢,心烦不眠。对此,采用怒去冲破郁思之苦,其病可在大怒之下而消除,即是“怒胜思”重新调整了心理的结果。总之,精神情志刺激致病虽可伤及五脏,但根据临床观察,心主神志,为一身之大主,心病还需心来医是有医学道理的。
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在某些场合下可使药物治疗逊色,但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同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对疾病的治愈将更加有利。
人生之路漫漫,没有谁不经历一些磕磕绊绊,不走过几段坎坷路途。这时,就有一个如何面对困境的问题。有些人在困境中不堪重负,被压弯了腰;有些人在困境中却能够斗志昂扬,披荆斩棘,最后走向成功;有些人不安于现状,迈上一个生命的高峰之后,还想要再迈上更高的高峰。
只有心态积极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