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时间内,免疫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完全独立、不受机体其他部分影响和作用的自我调节系统。但新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心理活动可以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
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都极有价值,通过调节心理活动可以实现控制或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该研究发展很快,并已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心理免疫学。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对西点军校的1400名学员的心理状态与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情况作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新近感染过EB病毒的学员中,只有那些对军校的紧张生活最为敏感,情绪变化剧烈的人才会发病,大约占病毒感染者的1/4.
一些研究资料还明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受了精神刺激的人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情绪抑郁的人发生癌症的危险较大;因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等不幸事件而受到强烈刺激的人,身体健康状况常常每况愈下,一病不起以至亡故。所有这些,现在认为与不良刺激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有人比较了丧偶老人在丧偶前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在丧偶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较丧偶之前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在一年之后也未能恢复到丧偶前的水平。可见精神刺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明显的。
精神因素是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呢?现在认为至少有两种途径:一是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对免疫器官的直接支配作用,如下丘脑的损伤可通过影响胸腺功能而使抗体产生减少;二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早已为大家所知。临床上也已将其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它不仅可使血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而且也有抑制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
不仅神经系统可影响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也可通过一些激素以及淋巴细胞释放的某些因子而反作用于神经系统。正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相互调节,密切协作而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因此,有的专家也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或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概念,似更合理。
关于心理免疫学的新认识对人们的家庭社会活动及医疗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人的生老病死是在所难免的,当亲人亡故或其它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当事人产生悲痛情绪是很自然的。但从心理免疫学的角度考虑,过度的悲伤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是不利的。
因此要理智地尽快从悲伤中恢复过来,把不幸刺激给人体带来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此外,人在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中,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不遂心、不如意、不协调的事在所难免,进行必要的精神调控,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增强免疫功能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