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星不准人心准遥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尧不明智的遥一天生物,人最灵,根本坏,何为人?意思是说做人的根本是良心。那么良心是什么呢?良心者,善良无垢之诚心也。它是人类的至性流露,如赤子之坦诚,如莲花之洁白,如幽兰之清香。“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故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独善”“兼济”正是良心的体现。笔者认为每人心中对好坏善恶的判断标准、道德准则是不同,而每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就像是一个圆,每个圆的相交部分构成了社会道德范畴,但每个圆都不会完全重叠的。独立的社会道德范畴和其他圆的部分就是每人独有的良心。
“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雨果对良心作了如此精辟的见解。其实,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良心”一词原本是致良知的意识,拉丁文“良心”(Conscientia)由“Con”和“Scientia”两词组成,前者为研究、学习之意,后者指知识、道理,两者合一的本意为研究知识、学习道理,即“致知”。又,在古希腊时代,知识(智慧)与美德(善)是统一的,故良心也就是“致良知”之意,也就是追求真和善的统一。
二
良心是指善良之心、仁义之心。中国自古有性善与性恶之说,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佛性就是良心,良心人人具有,只是忘失,需要找回。有惭愧心的人,肯认错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有良心的人,做事之前,必先叩问良心,看这么做是对或不对,千万不能昧着良心,事后再来追悔,往往为时晚矣。
木匠祖师鲁班做木头人之事被离他出走的徒弟王恩所知,于是王恩便偷偷地丈量了师父所做的木头人,依此也做了一个。可是他做的木头人却不知为何动不起来,迫于无奈,便只好来请教老师鲁班。他们的一番对话,令我们的心思量许久。
“尺寸都量对了吗?”“量对了!”
“量头没有?”
“量过了!”
“量脚了吗?”“量了!”
“噢,你大概没有量(良)心吧?”“对!我就是没有量心。”
“王恩,没有量(良)心的人不能成事的!”……
良心是人之根本,一个人将来为善为恶,都是从心地根本出发。良心就是良知,有良心的人说话做事,与人相交处事,都能本着良知,就不会错到哪里去;如果没有良知,则前途堪虑。所以,一个人宁可以没有金钱、官位、权势,但不能没有良心;一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别人,甚至做错了事,都有方法补救,但是对不起良心,就很难救药了。马丁·路德曾告诫我们,“昧着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关于良心问题,有“鬼才作家”之称的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国家十分之九以上的国民,一生都不曾具备良心。”他说这番话,是有感于上世纪末日本当时的社会现状。刘心武先生似乎说过,不讲良心的社会,往往让你觉得“凉心”。在今天看来,说法未免偏激,但你不妨看如下一段对话:
“我要出卖良心,请问多少钱一颗?”“每颗半文。”
“什么,有没有搞错,世人不都说良心是无价之宝,你怎么只出半文?”
“是的,良心是无价之宝。可是,当一个人决定出卖良心的时候,他的良心就一钱不值了!”
“切莫出卖自己的良心;出卖良心的人只能成为奴隶,镣铐因此也就缠身。”吉特曼的金玉良言值得我们深思。良心是对自己的精神根源的自觉。有这一层自觉,良心才能成为生活的可靠指引。良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良心是良知良能良行的策源地。
金明法师有如此良言告诫我们:“人生的一切行为都会成为自己内心不可磨灭的记忆,而自己的良心终是判断善恶的最高法庭!”托·富勒对此说作了进一步补充,“良心的法庭永远不会休庭”。费洛姆最后告诉我们,人类良心的声音常常是极难聆听到的。要听到它的呼唤,首先必须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存在和本性,才能从外部世界的嘈杂之声中辨别出来自我们身内的良心之声。其次,人的良心之声之所以如此脆弱,是因为它并不直接对我们说话,而是一种间接迂回的心声传递。
如若缺乏对自我生命的真诚与信念,良心之声就会被其他声响所淹没。在笔者看来,尽管历史上对良心的看法杂陈纷纭,但只有尼采确乎真正看到了良心的本质:即良心“根植于‘对人的自我说是’的能力之中”。我们提倡说良心话,行良心事,吃良心饭,拿良心钱,做有良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