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律不断加快,社会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要竞争,人才之间也要竞争。美国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美国40%的产业工人感到每天的工作是非常紧张的。大约有3/4的职工认为,他们所经受的压力要比他们的前辈更大。“压力”这个词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孩子压力大,父母压力也大;老板压力大,员工压力更大。更有趣的是,好像所有的人天天都在喊着“减压、减压、减压”。压力就像一种慢性的精神毒药,可“杀人于无形之中”,最可气的是,你可能并不知道,是压力“毁”了你,因为压力的工具可能是高血压,可能是冠心病等等其他疾病,而它自己却隐藏得很好,很多年以来一直未被发现。所以,像压力这种极其常见且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往往是非常可怕的。下面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压力以及压力的种种面目。
压力就是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压力感三者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压力本来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上世纪中叶加拿大一位生理学家开始将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他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压力源是指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个体面对压力源自然会产生压力反应。
压力反应有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表现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贫血以及血糖水平暂时性增加,严重可导致休克;(2)阻抗阶段,这个阶段身体动员许多保护系统去抵抗导致危机的动因,此时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大量释放血糖。如时间过长,可使体内糖的贮存大量消耗,以及下丘脑、脑垂体和肾上腺系统活动过度,会给内脏带来物理性损伤;(3)衰竭阶段,表现为体内的各种储存耗竭,机体处于危重状态。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到一条恶狗(突如其来的危险情境),立刻出现警觉反应,此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水平也增高,这是为逃跑做准备。接下来进入阻抗阶段,身体动员各个部分对抗危险情境,这时候你的反应很可能是转身就跑,也许跑得飞快,这是因为全身代谢水平提高,肝脏释放大量肝糖原以提供能量。假如说恶狗一直在后头追你,那么时间一长你的身体恐怕就吃不消了,也就是进入了衰竭阶段,你的能量用的差不多了,长时间的血压增加,心跳加快会使你的身体疲惫不堪,最终衰竭。
其实适当的压力对人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个体在阻抗阶段可动员体内多种资源,以适应危急的环境,即上述的你看到恶狗逃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压力动员了体内多种资源,帮助你逃离危险情境。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经历,在某些危急情境下,可能你跑得比平时快很多。但是个体若承受持久的高压,就会身心耗竭,可能会死亡,就比如恶狗一直在追你,那么你将无法承受持续的高压而精疲力竭。
由此可见,当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境,一时又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就会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经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续存在,就会演变成个人的生活压力。如此看来,所谓“压力”,事实上是指“压力感”的意思,这是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教授张春兴先生的界定。而台湾学者蓝采风也认为压力是指我们的身体在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时,对此环境变迁所感受到的经验,包括肢体与情绪的反应,它能造成正面或负面的效应。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怎样从这三个角度理解压力:
(1)压力是外部刺激(压力源)引起的:压力是由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对人而言是外部刺激。
(2)压力是主观的反应(压力感):压力是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引起个体的主观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压力唤醒的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可以引起人体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和防御性的应对。
(3)压力反应体现着外部刺激与内部主观反应之间的关系(压力反应):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过认知,了解其性质之后会表现出压力反应。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表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是个体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由于压力源的存在,使得个体意识到压力,伴随着对压力的认知,同时又会有持续紧张的情绪、情感体验。压力必然引发行为反应,积极应对、化解压力就会减少压力反应;而逃避压力情境,消极应对,则会形成心理障碍,加强压力反应,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