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种困惑:拥有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员工和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执行效益就是不够理想。这是因为对执行力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种种误区,导致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走了一些弯路。
业务经理老刘接到为一家大型企业做广告宣传的任务。他定下了行动计划,每一天每个小时都有详细的行动步骤,有一点空闲就会深思计划的细小步骤,然后推翻重做。但面对完善的计划,他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其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个星期以来,他感到不满、消沉,对下属的态度很差,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也明显减少了,还为此影响了人际关系,他所带领部门的业绩也没有起色。这种不良反应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刘的执行效率。
有些人就如上面所说的老刘一样,在执行过程中陷入误区。过分追求完美是执行误区的一个方面。为了企业长足的发展,提倡执行文化本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去有效执行,必须避免以下误区:
1.心态误区。
心态误区主要有 3种:自以为是。总是认为领导的决策不合理,在执行过程中喜欢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动,最后导致了执行的失真。爱找借口、推卸责任。出了问题就怪环境,动不动就是“别人的错”、“客源不足”、“竞争对手太猛了”这些辩解的话。无团队责任感。在同事面前说上司或其他同事的坏话,在外面说公司的坏话,无视公司形象。
2.能力误区。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不学习,不上进,能力倒退。这些人非但不能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反而是执行的阻力,因为他不能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能力错位,有些执行者智商高,精力充沛,但不是把能力用在工作上。纵容“能力不够的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不想得罪人,充当老好人;另外就是怕手下的人能力过强,超越自己,所以就启用能力平平的人。如此一来,执行力无疑就大打折扣了。
3.轻重误区。
“这个月的工作重点有这样 10个,其中核心有 8个……”在小组会议或是一些主管的月度会议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 10个有 8个重点,几乎所有的都是重点,可能实现吗?难道没有更重要、更急于解决的那么一两个吗?如果把所有的问题混为一谈,与没有重点是一样的。
4.授权误区。
5.派别误区。
把“团队精神”和“团伙精神”搞混淆了。
6.前紧后松误区。
很多执行者热衷于把权力紧握在自己手中,反而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
很多执行者做事是开始时热火朝天,几天过后就开始松懈,再过段时间就撒手不管,一旦这种习惯形成,以后的任何决策就都无法彻底执行下去了。
§§第二章 执行为何总是打折扣
精于算计的“经济人”思想;不到位的“差不多”思维;浅尝辄止的“浮躁病”;碌碌无为变成“瞎忙族”使“责任心”缺失;企业制度沦为口号……这些都是我们的执行打折扣的可能因素,只有从这里追根到底,挖掘出执行不力原因,企业才有出路,员工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