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话: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
由这段话可引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念,意即千差万别的人都是“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经济人”总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机会。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很多人将“经济人”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报酬精打细算,对职责精打细算,对工作任务精打细算,不肯吃一点亏,以至于执行大打折扣。
在某企业的季度会议上,营销部经理说:“最近销售不理想,我们得负一定的责任。但主要原因在于对手推出的新产品比我们的产品先进。 ”
研发部经理“认真”总结道:“最近推出新产品少是由于研发预算少,就这杯水车薪的预算还被财务部门削减了。 ”
财务部经理马上解释:“公司成本在上升,我们能节约就节约。 ”
这时,采购部经理跳起来说:“采购成本上升了 10%,是由于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急速攀升。 ”
于是,大家异口同声说:“原来如此 !”
人类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具有精打细算的天赋。但在工作任务面前,做职场上的“经济人”,精打细算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工作中精于算计的人很多,由此导致执行不能到位:把自己的责任细化、精确化,不愿意多操一点心,多费一点力;事不关己则冷眼相对,至于到位不到位,根本没有考虑。这些人在选择精打细算的同时,把自己的发展前途也限制住了。
精打细算必然导致执行打折
怀着“经济人”思想的员工常常在执行上有这样几种表现:
1.执行不主动。
遇到任务“躲”字当头,怕担责任,工作能推则推。有的人更是“拖”
字当头,只为“不行”找理由,不为“能成”想办法,工作能拖则拖,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简单矛盾拖成复杂矛盾。
2.执行搞虚假。
有的人为了获得老板的认可,搞形式主义。只说不做,工作计划雷声大,执行工作雨点小。
3.执行机械、不变通。
有的员工拘泥于条条框框,总是用大道理、大概念来喊口号,或者是“经验主义”,形成思维定式,不知变通,执行起来效率低、到位困难。
4.选择性执行。
这种员工把自私自利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单位和企业的利益放在一边。甚至有的人以个人利益为取舍,困难大的不做、报酬少的不做……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独立运行的部门和岗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不仅要对工作本身负责,更要为企业负责。因此,解决发生的问题,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积极的态度,首先不要把责任与自己割裂开来;其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着眼于全局,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后还应该总结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