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道德教育,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人们生活于社会之中,每天总要与大量的人交往。在这种不断的社会交往中,一个人既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做一个受教育者,又要影响他人,做一个教育者。自我向善,在无形中也就影响周围的人向善;自我趋恶,同样也影响周围的人趋恶。作为大学生要形成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第一,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第二,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道德修养;第三,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二、道德修养的实质
我们知道,道德修养是一种道德素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是人类所能从事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同时存在着多种道德,人们受诸种道德的影响,在道德品质上不可避免地会有两重性或多重性,总是存在着两种或多种对立道德体系或观念的冲突和斗争,这些冲突和斗争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道德修养,就是要选择一种道德,有意识地培养与这种道德要求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并去掉与这种道德要求相违背的品质和情操。
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多种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进行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正确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能力选择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正确解决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道德品质与先进社会道德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
正确解决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与修养者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进行道德修养,就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情欲、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弱点,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达到一致。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们,在谈到道德修养时常提到“变化气质”,说的就是改善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封建道德的要求。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脾气、性情,不加修养,一任己性,就不能完善。古人常常以“治玉”来比喻自身的道德修养,经过不断的切磋琢磨,自我的道德能力才能提高,品质才能完美。道德客观要求都有着不同层次,相应的就要求人们道德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的修养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人们的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等级上的解决,就会使道德修养过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这种不同的阶段性,表现着人们在道德修养上造诣的深浅。
正确解决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道德品质与先进社会道德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列宁曾经说,凡是从旧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可以说从吃奶的时候就染上了旧的心理、习惯和观点,成为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生的人,同样会受到旧心理、旧习惯和旧道德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腐朽东西不可避免地会传入我国,因此,开展自觉的两种道德观念的斗争尤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内心深处的斗争,常常会导致个人利益的牺牲,因此是很网难的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常把道德修养中这两种对立道德观念的斗争比作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原告”是自己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自己身上的优良品质;“被告”是自己受消极道德观念影响所形成的恶劣、卑下的道德观念、行为和品质;“法官”是自己内在的道德责任感和良心;“法庭”就设在为人所看不见的自己心中。“原告”、“被告”、“法官”,都集道德修养者一身。“原告”能否战胜“被告”,“法官”的判决能否做到公正、坚决,“执法官”能否对这种判决不折不扣地执行,都取决于修养者本人的自觉性。修养者有自觉精神,就能严格解剖和纠正自己,就能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反之,必然是得过且过,冈循苟且,容忍恶德。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省察克治之初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又说:“克己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王阳明虽然讲的是封建道德的修养,但他对修养中的两种道德观斗争意义的认识是深刻的,对这种斗争规律性的把握也是准确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同样需要强调“省察克治”之功,经常要进行自己同自己的斗争,既做被告,又作严明的法官,而不做各种非无产阶级道德感念和品质的辩护律师;要把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私心和恶念,毫不留情地追究搜索出来,务求扫除净尽,加以克服。
从道德修养活动所解决的两个方面矛盾来看,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对立道德势力的突出和斗争在人们内心的反映。社会上先进道德同落后道德斗争的胜负问题,取决于人们思想深处斗争的结果。当然,人们内心深处新旧道德观念斗争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的。自觉地、长期地开展内心道德观的斗争,用善战胜恶,用正战胜邪,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责任所在,千万不能忽视。只有坚决、积极地开展自我斗争,彻底克服和清除一切腐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才有道德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的不断提高,个人才能完善,社会也才能因之走向光明。
三、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要真正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和品质中新旧道德因素之间的矛盾,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除了提高道德修养意识和坚强的克己毅力之外,还要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对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作过缜密的研究,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道德遗产。例如,他们提出的“学圣人”、“居敬”、“穷理”、“内省”、“自讼”、“省察克治”、“静坐”、“养心”、“养气”、“积善”、“在事上磨练”等方法,至今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和继承历史上思想家们合理的、有价值的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并不是以往伦理学家们所说的闭门思过,修身养性,而是与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与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这一根本途径,任何美妙的道德修养方法都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实践相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道德修养必须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只有在变革现实世界及其现实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把周围的脏东西以及自己身上的污点冲洗干净。第二,道德修养要与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这也就是说,把道德知识、道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拳拳服膺。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祸害之一,就是把道德当成说教、装饰、招牌和遮羞布。剥削阶级总是起劲地鼓吹道德,但他们只要求别人去做,而自己是从来不去实行的。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种恶劣的遗风,真正把道德原则、规范及其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去,作为自己的镜子和行为指南。第三,道德修养同终生的人生实践过程和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人们头脑中新旧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践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人们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往复循环,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道德境界。人的生命延续到哪一天,道德修养就坚持到哪一天,不因一得之功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
在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表明,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古代希腊人甚至认为“知识即美德”,把知识本身就看做是一种美德。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既包括学习伦理道德知识,也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学习一般文化知识,是有助于修养美德的,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中使灵魂得到净化。如果说学习其他知识有助于修养的话,那么学习伦理知识,对于道德修养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伦理知识,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知道如何去修养自己。学识,既包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又包括学习实际中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实际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注意学习就更会有深刻的感受。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这一方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通过总结以往“内省”、“自讼”、“思过”等修养方法而提出来的。这一方法,旨在发挥人们的主动精神,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并加以克治。学习和省察克治是紧密联系的。只学习而不内省,犹如水过地皮湿,学习再多也无益处,难以有品德上的提高。只内省而不学习,犹如井底之蛙,不能提高道德认识,难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这就是精心地培养自己心中开始出现的良好道德观念和品质的幼芽,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使其不断积累和壮大。战国时伦理思想家荀子曾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平时不检点,不积善,只幻想有朝一日碰上一个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一个早上成为英雄人物,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四,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当人们闲居独处的时候,人看不到,听不到,最易肆意言行,不注意以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其实,内心深处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最细微的举动,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坚持慎独,去除哗众取宠之心,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样,不容许任何邪恶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纯净高尚。慎独的修养方法,诉诸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能够很好地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就能锻炼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按照这些方法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