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们不妨从比较熟悉的传统媒体电视与网络媒体说起,理清不同媒体之间的关系。回首新媒体出现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一种新媒介的问世最初总是沿袭旧媒介的形式和内容。书写媒介早期就是模仿口语媒介,印刷媒介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大力模仿书写媒介,电视则模仿电台。
其次,新媒介亮相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受到各种批评,在批评中不断成熟。如书写媒介刚问世时被人称之为将“弱化我们的记忆”,印刷媒介也一直遭受到如此待遇,连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都曾说过“无知的利器就是印刷制品的传播”。
再次,新媒体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出现,都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继承与沿袭的问题,因此,新旧媒体必定具有相似的共性。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但它尚处于起步阶段,模仿和借鉴传统媒体在所难免,因特网在接受批评中成长,走向进一步的完善。
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差异仍是存在的。对网络媒体,你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对其他内容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此,网络媒体的信息对你而言,是你自己主动地去“拉”(pull)出来的。而电视是一种单向传播,你是大众中的一员,因此,电视的内容你无法主动选择,你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推”(push)出的内容。这种获取信息的不同方式,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重要区别。
从表面上看,电视和网络媒体都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伸。凭借各个通道似乎都可以到达一个信息的大海。但电视的信息海洋与网络媒体的海洋并非同一内容。
按乔治·吉尔德的说法,大众传媒所遵循的,在内容上是“最低公倍数”规则,在形式上是“两分钟规则”,即一条电视新闻所占用的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这两种规则其实可以概括为一种规则——在最低的水平上寻求知识、信息旨趣上的共同点。这样的规则显然是否定性、限制性,甚至独裁性的。当你对一条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欲知其详时,当你错过你感兴趣的一条新闻的播出时间时,当你不满足于看关于一个人物的短短的新闻报道,而想看他的详细资料时,你别无选择。这就是个人趣味对于大众趣味,创造性的领悟能力对于平均化的领悟能力的无条件服从。个人在大众传媒所营造的环境下不断服从的过程,就是一个被不断复制、不断“平均化”,被彻底改造成为文化上的消费者的过程。
而网络媒体的使用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信息内容传播的生产者。网络媒体的用户,可以在无边的信息天空自由地飞翔。
人们爱说,电视犹如一扇让你了解世界的窗口。但,此窗口与彼窗口仍有很大的区别,你在实际窗口上,转换不同的角度,从窗口向外看到的不同的风景,你仍有主动性选择不同的角度。然而在电视面前,你没有主动权。你能看到电视台为你选择的角度,无论你如何转换角度,从电视这一窗口看到的只能是经过电视人取舍过的风景。
网络媒体给用户打开的不是窗口而是一道门。它引导你走出房间,走向户外,走向整个世界,发现外部的世界。沿着鼠标的航线,你自己掌握着航海的舵把,自由地游来游去。你可以看你想看的任何信息,没有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媒体之信息海洋是真正的自由空间。
2.网络传播的明天
美国西北大学的麦迪尔新闻学院的助理教授大卫·亚伯拉罕逊(DavidAbrahamson)考察了杂志在20世纪、广播电视在战后的发展,并将之与因特网的发展作一类比得出:网络的发展和将来必将经历商业化、定位塑造和分层化之路。政府介入和监督的逐渐淡出、相当程度的合并和集中将是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
因此,大卫·亚伯拉罕逊认为,因特网的发展和信息自身的发展关系不大。在网络话语中曾反复强调“信息自身要求自由”的诉求,但大卫·亚伯拉罕逊认为恰好相反,信息将不会自由发展。因此,技术上的发展如信用卡的加密、解密,“猫”的速度、带宽的增加,有线电视能否在网上提供同步的节目等等,都不能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特网的发展最终将由市场和资本来推动。
首先,尽管因特网的成本结构和形式还未最终确定,但是,广告必将成为支撑因特网运营成本的主要部分。大众媒体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更加现实、更加商业化和更加有效的广告支撑模式。然而当前网上广告的发展仍然十分幼稚。仅有的形式如旗帜广告、按钮广告和动画显然十分幼稚,尚有待发展。第二,因特网将一如既往朝提供信息的主流方向发展。因特网上的信息提供将经历一场方向式的变革,将转变为主要为特定的受众提供高价值的信息。这些受众将是这些信息的高消费者。网站将从原先的大众市场转变为向受众提供定位明确的信息。
第三,政府在因特网发展中的直接作用最终将会消失。政府在因特网的发展中起了基础性的构架作用。但是,在因特网的继续发展中,政府的责权则会缩减,其干预将主要限制于一些文化性的问题中:网上色情问题、儿童的保护问题等等。
第四,媒介发展的向心动力将使得网络企业步入一个整合过程。网络上提供信息的企业至少在短期和中期之内会经历一个整合期。正如杂志和广播系统在70年代之后的整合一样,越来越少的公司将越来越大,并且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互联网企业中,微软的模式将会盛行。尽管这些企业不是软件行业,而是互联网企业。假如这种整合最终出现的话,其中的商业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根据媒介的发展规律,现在对互联网的前景还很难具体描绘,我们无法对互联网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20世纪40年代,电视最初露面时,有人将之称为“有图像的收音机”。现在我们知道,电视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是无可比拟的。然而在当时,却鲜有人预测到这一点。同样,对互联网这样的技术,无疑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彩的一笔,我们仍无法预测到其真正的巨大影响。
网络传播的明天,很难预测准确,只能说明它发展的巨大潜力。正因为潜力无穷,它才吸收各路才俊纷纷投入网络,为网络的兴旺铺路。
网络传播的前景,从世纪之交的一股股的“网络热”中可见一斑。截止1999年底,全球可进入网站420多万个,可进入的站点73万多个,网页已超过10亿。
两次没有赶上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国,在“第三次”浪潮中,中国奋起直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不十分遥远,只要牢牢抓住机遇,就一定能在新世纪中叶重振中华民族的雄风。
从1998年以来,网络在中国不断升温,各种各样的网站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网民则几何级数向上窜,截止到2000年年底,中国网民已达到了2250万个。中国网络业的增长势头吸引了众多风险投资商,中关村曾游荡着数十亿美元的风险资金,积极寻找着理想的匹配伙伴。仅美国一家,在2000年一季度进入中国网络产业的资金就达十几亿美元。
网络的飞速发展,引来激烈的竞争。北京新浪公司总经理有句很形象的话:“现在我们只要打上一秒钟的盹儿就会被别人甩到身后去。”
搞好网络,最重要的还是信誉,信誉是网站的生命,网站的荣辱与存亡,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用户手中,掌握在用户手中的那只鼠标上。作为网络企业,要想让用户点击自己的网站,必须不遗余力地建立良好的信誉,并像保护生命一样维护它,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网络业的健康成长,靠的是网络企业的共同努力。令人欣喜的是,业内人士已有所觉醒,并开始弥补以往的失误。新千年伊始,知名网络公司之间的结盟已成燎原之势,这表明中国的网络业已进入“抱团打天下”的新时代。
另一边全力争夺“眼球”,网住更多的用户。“搜狐”执行官张朝阳把网络业的竞争归纳为四个字,争夺眼球,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网站的注意力越高,访问量越大,越能吸引网络广告,访问量大小与网站的收入成正比。为争夺用户的眼球,各个网站新招迭出,有实力的网站或降低上网费用,或赠送上网时间,或拉明星上网与网友聊天,或开发“傻瓜”上网工具免费供用户下载,或开办各种各样的免费服务,等等。
尤为可喜的是,舆论对网络的关注更加冷静,专家们在冷静地分析网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冷静地寻求解决网络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3网络传播是人类的文化革命
西方学者对网络媒体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其工具性特征或者经营上的兴趣。网络不应仅被视为一种新的技术和商业契机,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将催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上来说,网络对人们交流方式、话语行为的改变将是一个更为重要而且严肃的话题。
部分学者从网络对话语的影响出发,阐述了网络时代话语形式的特点。其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黑兹尔·狄根加西亚教授(HazelDickenGarcia)主张从网络话语着手,来研究网络话语行为和网络的社会文化影响。他将网络话语分为五种类型:(1)关于网络的话语。(2)网上话语(onlinediscourse)。(3)传播的历史话语。(4)传播的未来话语。(5)话语行为在当前的重要性。
他认为应该从话语行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出发,来寻求这五个方面的话语行为特点。
1.网络传播改变人类话语行为
所谓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话语根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对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其中包括对于技术的不同理解。这必将造成各种不同的话语。
(1)关于网络的话语
关于传播技术的话语在历史中不断出现。这些话语主要有三个视角:社会、组织和个人。用概念化的思维来看,这些主题主要有四个问题:①新的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利益。②新传播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③相互关系——比如从全球来看,凭借新技术,哪一部分人将获得获取信息的权力,多元性将以多大的程度实现和反映出来?④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网络是催生了个人的孤立主义还是发展了个人的社会互动能力?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是继承了一种文化传统,并且试图从现有的观点出发,去解释任何新的现象和问题。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关于新传播技术的话语一直集中在新技术对金融、商业的影响和它在工作和教育环境的应用上。而当前关于网络的话语出现了新的动向,即出于对技术的关注而引起的组织性改变。
从个人角度来看,特别值得注意的话语是,因特网对个人思考能力的影响。人们担心的是,由于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是一种孤立的交流,长此以往必将减少个人真正的社会互动行为,人的思考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
在有关传播技术的话语中,网络催生了关于人的社会化的一些新观点。其一,人必须要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中寻求一种平衡;其二,计算机文化极力推销网络互动中的虚拟的中介世界,而降低了人际交流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发展完整的、有创造力的个人。
(2)网上话语
与以前的媒介相比,互联网无疑更多地强调随意的人际对话和交流。所谓网上话语指的是在网络上的话语和关于那些话语的话语。它们对于互联网的关注主要在法律和道德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限制上。
尽管个人的视角从来都无法和社会、组织分开,但是关于互联网的话语更多地集结在个人角度。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是个人的角色分化。在互联网上,人们将获得崭新的人格,最典型的就是人的行为限制变小,有些人会在网上“说”一些他们平时不说的话。但是,与此同时也伴生着一些更严重的问题,如网络恶意和非礼行为。网络交流的产生源于孤独、缺少社会暗示和人际交流中的不确定性。此外,网络使用者毫无疑问地接受互联网上的信息,而如果在传统媒体上,他们则不会如此轻率,使用者们很少怀疑传播者的身份、职业、职位和在具体问题上的权威性。
(3)传播的历史话语
在考察了传播技术的历史话语之后,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人们对新技术总是充满了期待,并且希望将新技术的速度和效率整合到原有的传播体系之中。第二,和以往的历史性话语一样,技术的潜在危害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在互联网的话语中,对技术、使用这种媒介的能力和权力的强调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第三,与以往媒介不同的还有对于当前教育制度和学习过程的全面反思,对社区和价值的强调。意义究竟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且在网络媒体出现后成为了核心问题。
(4)传播的未来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