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300000006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多维观照(1)

在多少双眼睛的期盼中,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了,人类真的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令人激动的新世纪?

变化,就在人们的身边。就在几年前,人们对信息高速公路还只当成是科幻小说的想象,如今,就在我们的身边,给大洋彼岸的朋友传递信息,早已不用苦苦地守着电话机,不知彼岸日出日落。“伊妹儿”这一挺国际又很中国的新词汇,不断地从白领乃至中小学生口中随意流动。一条发生在唐人街或是曼哈顿大道的新闻,瞬间就传遍世界各地。

发达的信息传播网络把全球不同经度和纬度的居民,连接在一起,似乎你我是邻家近亲。

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远远地超出了人类在过去所有岁月里创造的财富总和,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积累是如此地迅速地膨胀,简直早已超越了几何级数增长的概念。人类进入了网络传播的时代。

2.1同在传播的阳光下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过程中,人类对文化的传播,经历了曲折的阶段:从简单绘画传情达意的读形时代,到创造文字的读字时代,从发明印刷术的读文时代,到发明影视技术的读图时代,人类对文化的传播能力不断加强。

计算机的发明,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伟大的发明,而且当一台台计算机被连结起来之后,计算机如同注入血液而有了生命,沟通了这个世界。因此,人类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人们在计算机上获取无穷的信息,登上因特网之旅,漫游信息的蓝天,在同一片阳光下,开始了读网时代。

人类同在传播的阳光下,经历着传播的一次一次革命。

1.传播从你我开始

传播是人类的本性,几乎从人类诞生起,就有传播的存在。无论沐浴哪一种文化,栖居在哪一个国度,使用哪一种语言,每个人都随时随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人类的祖先就懂得用抚摸、眼神、手势表达问候,用烽火传递情报时,这些行为已昭示着传播的奥妙所在,用共享的符号传递信息。

“传播”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汇为communication,汉语通常译为“传播”、“交流”或“交际”等,语义带有双向性指向。

传播,始于两个彼此相异、彼此疏离者之间的交流。两个曾经是彼此疏离的个体在交流中,出于生存的需要,两者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相互交换信息,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之间的信息之中,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数的你我交流信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传播系统。人类从你我交流开始,不断地向传播的新阶段发展。

尽管传播这一现象早已存在,但各国学者对传播一词的界定仍没有定论。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类:

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是传播发送者通过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以引起反应的过程。如美国传播学家萨莫瓦和波特认为,当一个人对另一个的行为或行为的余音作出反应时,传播过程便发生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第二类观点的赞同或认同占较大比例。

我们认为,传播是传受者之间用共同享有的符号、系统、媒介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

传播大体可分为三类,即人际传播(包括个体与群体传播)、组织传播(指有正式建制的组织、部门、企业等)、大众传播(指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传播)。

一个传播过程的形成,需要具备这样一些必要的条件:信息传播者是信息源,传播者需要把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信息与他人共享。

信息是传播者需要传递的内容,它是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组合,表示某种状态下的思想或事物。

媒介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信息内容。

信息接收者是传播者传播的对象,需要获得信息,与信息发生者共享同一符号系统。

反馈是信息接收者对收到的信息作出的反应。信息发生者可以依据反馈判断传播的效果。反馈对传播参与的双方的行为和态度,有调整作用。

此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噪音,因信息传递的效果不可能原汁原味地获得,那些阻碍传播过程的一切因素就统称为噪音。信息接收者将符号组成的信息转换为意义的过程需要解码,对信息赋予意义。

这些基本要素构成传播行为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传播,便产生了不同的传播模式。

2.传播模式的演变

尽管传播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产生了,但对传播进行科学的研究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形成一定的气候,对传播模式的演变有了新的认识。

模式是对某项事件或实体的内在的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描述。传播模式与现实传播活动是否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分析现实的方式是否合理和科学。模式是历史的产物,现实的抽象表现形式,也是理论的简化表达。了解传播模式则有助于对传播活动的认识和研究。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通过大量的文献绘制出几十种图像模式,总结出人类传播模式的变化。丹尼斯说:“我们并不期望有朝一日产生一个用单一框架即可包罗一切分支过程的最终的或权威的模式。相反,我们要强调模式建立的效用,把它看做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活动,目的在于阐明新的观点和理论,帮助组织研究成果,并揭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它也是帮助使传播的科学研究适应传播现实的变化的一种活动。”

我们在此介绍几种最基本的传播模式,从人们对传播模式演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传播与社会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拉斯韦尔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一篇论文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也许是传播研究中最有名的命题: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此后,这个拉斯韦尔模式又被称为“五W模式”,成为传播模式研究中最基本的一个公式。

线型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香农对传播模式较早就进行了研究。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贝尔实验室研究电话的电讯密码过程中,提出传播模式理论,成为传播模式研究的先行者。1949年,香农和韦弗合作出版了《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正式提出了传播的数学模式,即传播的线型模式。

线型模式是一个公式化的定义,它由四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送器(将信息转换为信号)——接收器(将信号解释为信息)——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加上干扰的噪音。

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理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它发现了噪音对信号的干扰以致造成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从而影响传播效果,甚至导致传播的失败。

但这种早期的线型理论受到后来的传播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线型模式理论的弊端在于将复杂的人类传播活动简单化,忽略了人际传播过程中的主体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当信源与信宿皆为人而非机器时,人的感知能力、行为、理念、阅历等,均作用于编码和解码过程,这些主观因素的加入是造成所传与所收信息的不完全相同的重要原因。

此外,传播行为并非是单向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者,既编码又解码,其行为具有双向性。于是,60年代传播学者提出了双向传播模式理论。

互动传播模式

美国的传播学者罗杰斯等人提出双向的互动传播模式。这是对单向传播模式理论的一种超越,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行为过程的复杂性。罗杰斯认为,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传播的双方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达到互相理解。

参与者之间的每一次交换是一个传播行为,这一行为可发生在某一时间点上,它往往是基于以前的传播交换,又是后继传播行为的基础,而每一次传播行为均可能受到噪音的影响。

互动传播模式再现了参与者传播的动态和结构形态,它不仅将传播学者的目光引向环境和时间这一广阔的时空领域,而且引导人们去追踪传播过程中某一特殊信息流动的状态,进而探讨人类在认识上的原因与背景,以及所传信息与所收信息之间差别的原因。

此外还有十多种传播模式,在此不再详解。

无论是哪种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模式中,职业传播者、媒介和受众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2.2网络传播的崛起

那么,人类进入网络传播阶段之后,这几个要素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如果这几个基本要素发生变化,那么对传播模式带来的革命是可想而知的。网络传播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提出了新课题,在网络传播中:

职业传播者——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职业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传播和发布信息的方式。

媒介——大众媒介与网络融合形成新的媒体。同时,网络上的数千万个发布新闻或信息的站点、BBS、USENET等也都可被看做一种传播媒体。受众——接受媒介信息的听众、观众和读者,他们统称为受众。网络传播则改变了受众的概念。每个使用互联网的人,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也可能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创造者、发布者或交流者。这样,传统媒介“传受”关系就被动摇,传受者(或者称之为“用户”更确切些)之间完全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交互关系。

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变化,网络传播的崛起,或许将移动大众传播学的基石,改写大众传播的定义,是否进而导致传统媒体的终结?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大家形成了共识:大众传播必然拥有数量巨大的受众;采用某种机器复制信息,并将信息发送给受众。

以大众传播的两个要素来衡量网络传播,我们同样看到网络传播显得有些异类:

第一,就某个网络媒体而言,网络传播有可以拥有大量的“受众”,也可能只有“小众”。

第二,网络传播不仅是媒体对受众之间的传播,也包括受众对媒体的传播和受众之间的传播。

第三,网络传播不是将信息“推”送给受众,而是受众将信息“拉”出来享用,这一推一拉之间的变化是本质性的。

第四,网络传播不仅包括大众传播,也包括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

所以,网络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传播,有些方面是大众传播,有些方面又不符合大众传播的共性。

如何面对这新兴媒体的难题,已有研究者提出应将互联网当做大众媒介,因此,要重新审视大众传播的定义。其理由是:以往所说的大众是根植于“大众社会理论”的,但在现代社会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受众不断进行分化,大众社会意义上的“大众”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大众媒介仅仅表明了它是一种面向社会的信息载体,大众并不是心理孤立并彼此疏离的群体的象征,而是不同媒体的个人使用者。网络传播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电子邮件、新闻讨论组、电子公告板、WWW等也可看做是大众传播的某个电视频道、地区性报纸或个人爱好杂志。这些媒体是对全社会开放的。因此,互联网也可称为是一种大众媒体。

在分析了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基本区别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因特网是一种多层面的综合性的媒介,它融合了传统媒介(单向)和网络(双向)的信息传播的特征而成为一种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统一体。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可分为如下四种:

(1)个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如电子邮件。(2)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如新闻讨论组、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3)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少数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如多人用户游戏、在线闲谈等。(4)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主要指信息接收者在网络上寻找信息的活动。

在第四类里,用户只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活动,但在前三类里,用户都有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或交流者。这种界定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受众”的概念。受众不再仅仅是指大众,也可以指个人;受众不仅接收信息,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

网络时代或许是一个没有受众的时代,具有接受信息含义的受众将被主动寻找和制作信息的用户所代替。

正是这个意义上,数字时代的预言家尼葛洛庞帝提出将大众传媒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这是一个基于用户个人建立起来的双向交流的系统,它可能引导我们建立起新的适合网络的定义和概念。

网络传播的横空出世,网络传播对生活的影响日渐显著,探讨网络传播的特征及其基本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网络传播具有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交互性等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网络传播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多媒体功能——网络传播可以综合文字、声音、图画、活动图像等多种表达形式,并且不同形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不同感觉,意味着媒介具有更多的满足需求功能,而减少了指导性功能。

(2)超文本功能——网络传播可以使用户从线性传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播控制力量,大大动摇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把关人”地位。

(3)同步传播功能——网络传播使同步传播成为现实,并且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同步传播;网络传播同样具有异步传播的功能。

(4)交互功能——网络传播使传受者之间可以即时交流互动,对网络上的信息作出即时同步的反应。

目前,网络传播尚处于迅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还难以列出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但可以预测,网络传播研究将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与技术发展的联系更为密切。因为传播结构的根本变化是传播技术的变化带来的,网络传播将更具技术性,有时甚至就是探讨某种技术对人或社会的影响。

(2)与社会权力结构的联系更为密切。以往传播研究讨论媒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权力关系,其目的是为民众争取更大的权力,以实现社会平等。网络传播可能使媒体的主宰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权力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又因权力结构决定着社会生存,因此,权力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将成为这个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

(3)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联系更为密切。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网络将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

(4)更加个人化。用户使用互联网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活动,大众传播理论将越来越关注个人传播的性质,以了解用户个人与网络的相互影响。

1.“推”的传统媒体与“拉”的网络媒体

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借助于大众传播学,从传统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对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需要认识的时间,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传播的众多问题还有待时间来作进一步考察。

同类推荐
  •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1984年7月-1987年12月)

    本书内容: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本书以湖北教育报刊社为例,研究了我国大陆教育报刊市场化的问题。并全面地梳理了教育报刊市场化经营的有关研究成果,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我国教育报刊市场化路线的发展历史。本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语文知识小丛书: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以中学课本经典文章为实例,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酎亍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特别有助于学生提高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热门推荐
  • 迷人夫君你别跑

    迷人夫君你别跑

    京城第一恶人,非她宫无陌所属?!强抢江湖教主、硬娶丞相之子、虐杀百姓无数……以至于她受伤之后,人人举拇指称赞,皆言出了一口恶气。可一夕之间,恶人竟然变性了!放心入坑,多多支持~
  • 缠上绝色寄主

    缠上绝色寄主

    穿越——灵魂寄居在一个为爱而错弑兄长的悲情女子体内,等着我的将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且看女主经历巨变后如何由迷失到振作,穿越重重险阻,抱着一颗不息不灭的心活出精彩人生!且看一场别具风格的寄生之恋!
  • 灰色艾尔

    灰色艾尔

    艾尔纪1841年,奥尔恩大陆西方古帝国凡尔利亚各地发起了抵抗女皇制的革命运动,前任女皇错误的政治军事引导,加上皇城内幕两派势力的对峙,最终导致革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以攻破帝国首都斯诺的女皇城告终。临时上任的女皇成为了几年下来皇城贵族高官们的替罪羊,最初承诺为了帝国献上生命的骑士最终也失去了目标,披上臭皮破布,融入日渐混乱的凡尔利亚混吃过活。
  • 那些年哪些青春

    那些年哪些青春

    这是一个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故事,在这里,他们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有辛酸、有鼓励、有失败、有成功.......他们曾爱过,也曾疯过...
  • 恶魔校草有点坏:暴君请走开

    恶魔校草有点坏:暴君请走开

    一个是可爱的小公主,一个是冰山恶魔还有些邪魅的校草,彼此相遇,爱情萌芽渐渐生长,成为欢喜冤家,可爱情会那么简单而顺利吗?初恋总是美好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他们爱情又能维持多久?果不其然,误会了她,“你为什么要这样!”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呵,以前我们说过什么?可现在,又是这样!你真的相信是我干的?”她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一丝哭腔“不是你是谁?难道是她自编自演吗?”“那你为什么宁愿相信她也愿不相信我!”她伤心欲绝,带着她那颗要破碎的心随泪水远去。当他明白一切时,她早已不愿回头“当初我把一切都交给你,你却那般伤我,让我如何再爱!抱歉,无法再爱你,倘若当初没那般伤我,我愿,再爱你一次…”
  • 我的青春也是你的

    我的青春也是你的

    一个梦让我回到了从前,想起母亲那失望的眼神,父亲的痛惜,大哥在官途中的挫败,心爱女人的背叛,兄弟反目成仇.......这一次我要全部拿回来,这才是青春,没有热血,哪来青春
  • 野蛮文明

    野蛮文明

    在遥远的上古,那时候大陆又兽人统治平原,由精灵统治丛林,由鱼人统治大海,由矮人,地精统治山丘。人类的力量不如兽人,美貌与智慧不如精灵,无法在大海之中生存,也没有矮人与地精联盟的高超科技。他们只能够卑微活着,没有自己的文明,分散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卑微的在夹缝之中求存。在大河流域的华族部落,一个疯狂的老者突发奇想,他将模拟一场年轻时在兽人萨满族的见到的仪式,希望能够唤醒属于人类的先祖,获得与兽人一般强大的力量。
  • 驱魔传之本心

    驱魔传之本心

    我眼睛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改变了我的生活或者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些另类的“风采”,当我目睹一个个在我眼前发生的事情我却无法挽留和拯救的时候我选择了做一个旁观者来讲述这一件件故事····
  •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世邪妃:废柴七小姐

    倾世邪妃:废柴七小姐

    她,21世纪杀手至尊,却被心爱之人背叛而死。再睁眼,沦为宫氏家族的草包废柴七小姐身上。一朝穿越,励志复仇!欺负我是吧?百倍奉还之!从此,练得逆天灵术,成为鬼才练丹师,驾驭上古神兽,异世崛起,傲世苍穹,睥睨天下。他,大陆上的鬼才邪王,冷酷无情,不近女色,却唯独对她倾心。从此上演一场男强女强对决,追逐与被追逐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