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是一个演员必备的职业习惯和特征。演员直接从生活中吸取养料,以丰富自己对生活中各式各样人物的感受和认识。观察生活要细致入微地透过表面现象把握生活内在的实质。要通过社会上人们的表象,感受到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在教学进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细致地、有对象、有目的去进行观察,看被观察者的长相、性格特征、人物的语言、穿戴打扮、举止步态、人与人的关系、对待事物的态度、职业特点等等。
观察生活训练
1.观察环境
严格地说,生活和人物是分不开的。
在观察生活练习时,学生往往忽略了生活环境、生活氛围、生活气息,也就是规定情境模糊。初期往往只关注和表现被观察的人物,忽视了生活中的人物与人物所处的典型生活环境。
观察环境训练解决空间创造力问题,使每个学生创造的空间既来源于生活,又有艺术的想像;既有利于人物有机的生活,又有视觉的享受;既有学生的个性,又真实生动。学会通过观察、思考、想像,逐渐精妙地利用焦距,营造出典型的生活空间。
例如电脑城门前“卖盗版光盘的人”。这些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下的卖法不一样,不同内容的光盘卖法也是不一样的,是有分工的。有的是“托儿”,有的是“前台”,有的是“幕后”,有的在高处放哨。北京中关村有大量妇女用怀抱吃奶孩子做掩护和“人质”,常年与稽查人员周旋,逐步演变成为一大景观(当然,买卖盗版光盘是不对的,我们只是举生活化的例子)。
因此,只简单地再现卖光盘的人,丢掉了周围的环境和氛围是不行的,更何况稽查人员及民警、便衣随时都会出现在面前。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透过纷杂的生活现象,抓住并感受到其特征,从中获得深刻而独特的感受。应当根据所观察的生活及人物,创作出生动的环境,寻找与人物发生密切关联的环境中的细节。
不同地方感受就不同。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它的环境面貌能反映主人们的精神状态。这和人物的地位、性格、能力等方面是统一的。虽然有时候环境面貌不是人物力所能及的事,有社会的原因,但从“拥挤”中看到“整洁”,“狭小”里感到“幽静”,这和人物的性格、意志是有关联的。观察环境空间的训练,不是在做毫无根据的空间造型游戏。目的是将观察生活中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经过艺术的创造再现,从中找到准确的人物行动的逻辑顺序和人物性格的支点,并有利于展开人物关系间的矛盾冲突。
(1)观察环境训练应该注意的几点
时间、地点、季节。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调。
注重细节及真实,强化人物性格。
(2)观察方法
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
由个体到群体,再由群体看个体。
从共性中发现特性,从类型到典型。
由声音到形象,再由形象到声音。
(3)观察要求
具体、再具体。细致、再细致。
由外到内,寻找内在依据及行为动因。
由时间、空间,声音、色彩,人、事、物、情、理入手,分析、归纳、创造、再体现。
2.观察人物
有时同学设置的环境很真实,也很生动。比如服装店、花店、办公室、小百货店、麦当劳的一角等等,人来人往,上上下下,放着音乐,好不热闹。但是在这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氛围里,就是看不到真实、可信、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扮演者也化了装甚至穿上了相应的服装,大家看到的仍然是学生自己。可见在观察生活时,学生只记住了环境,而丢掉了这个特定环境下的人物。
要求既能“外观察”,观察事物的客观面貌,发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及细节;同时更要注重“内观察”。
若仔细去观察体验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的步态、手势、眼神及他们为完成各自任务时的内外部形态,就不会如此了。这个“内观察”既对客体,也对自己,观察揣摩被观察者的内心世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活动,去推测他人的心理。这要求观察者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悟性。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不管其多么隐蔽,总会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事件、事实面前。观察者必须注意力集中地捕捉细节,感受其中奥妙,发现其人物的内外部性格特征。然后调动自身的创造力,将其真实地再现。
对生活面貌认识模糊不清,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感觉迟钝、眼光短浅和观察不深,只是滑行在生活的表层。摄影机已经为我们揭示出作为一切重大事件产生根源的各个重要问题的内核:因为最重大的事件只不过是各个微小因素运动的最后结合。一连串的特写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整体变成个体的那一刹那间。特写镜头不仅扩大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观察。
(1)观察人物的要领
听其言。
观其行。
揣其心。
究其情。
(2)观察角度
观察、分析、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物的状态、职业、阶层、心态,身体状态、健康、年龄、性别等构成的形态,情感状态、待人接物、与人交流、情绪流露。揣摩他们的欲望、行为需求及动机,分析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手段,观察他们的控制与张扬。
(3)观察穿着
人们的穿着打扮,不仅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它还是民族、地域、职业、地位、爱好的反映,是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表露。什么样的人,穿戴打扮什么,特别要注意细微的变化,这就是内心情绪变化的外观。当然,也有和身份不同的穿着的特殊情况。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似乎经常错位,感觉老像是穿着别人的衣服似的。另外还有伪装一类的情况。
(4)观察道具
什么样的人拿什么(除了旅游者,很少有成人背双肩包。小学生也基本不带成年女士随身的那种包,虽然不知它应该叫什么包)。
女人拿什么包?戴什么首饰?男人抽什么烟?是旱烟、香烟,还是雪茄?装什么?用什么?各有所好,各不相同。
对于拿什么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即便是自己的东西,是马马虎虎还是精心爱护?态度也不一样。
穿上一身借来的甚至假的警服,再抄起一件仿制道具,马上感觉就变了。内心里完全说服了自己,绝对自我陶醉的状态。被查获者“上岗”时,比真的军警人员还有“势”,被戳穿时,甚至长时间还回不过劲儿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常有这种纪实短片,我一度非常注意观察他们。这是从外部道具入手,瞬间激发内心信念的实例。虽然这些人都不是表演专业的学生。
社会上人物的身份有区别,道具与人本身的复杂关系值得研究。回想一下儿时的塑料玩具手枪,曾经承载了多少男童的英雄幻想。
(5)观察神态
人的情感活动是复杂而隐藏的。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天地里,为着一定的生活目的而活动着。虽有外露和抑制的种种情况,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特别是一个人的眼睛,它是心灵之窗,隐藏不住内心的秘密。脸庞上的神态、眉梢方向,可以透出内心的喜悦或忧伤。
(6)观察姿态举动
姿态举动是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要点,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职业带来的习惯动作,常常为创作人物提供典型的表现手段。
每个人的站、坐、行、走,各有特点。舞蹈演员和运动员、工人和农民、知识分子和军人、干部和一般群众,在姿态举动上各不相同。在《茶馆》里,于是之先生总站着丁字步,手总是作捏茶叶状。在《龙须沟》中,又将捏茶叶的手改拿小鼓......例如老太太坐在台阶上吃糖葫芦。她坐的姿态、她的装束,拿着糖葫芦的手,生怕掉下而用左手小心地接在嘴下面,没几个牙的嘴是如何有滋有味地吃......
衣着变化了,但从姿态举动,仍然可以看出这个人过去的生活和职业痕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在逃犯本能地隐身甚至不惜整容,但一个人长期发展演化成的姿态举动不易更改,警方经常以此为突破口锁定嫌犯。
(7)观察言语谈吐
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什么词,用什么语气及言语表达,言语谈吐显示一个人的民族、地域、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表达能力等等。特别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的语言内容及不同的言语形式。就连口头语、习惯用语也会自显特点。观察语言的个性色彩,在创作人物时,把生活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上去,会演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说人话,不是官话、套话、虚话。
(8)观察行为方式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由于性格不同,遇见同一件事,具体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不同人物的千差万别、妙趣横生的行为方式,会丰富创作时的表现手段。在观察练习中,要善于剔除偶然的因素,努力展现那些最准确、最充分揭示人的性格的因素。不是一般的性格,而是具有典型性的。应善于在个别中见到一般,这样才能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似曾相识的瞬间”。
(9)观察人物关系
人们的相互关系因他们各自的地位的不同而变化。平常我们所看到的人与人的关系,既微妙又有不同的背景因素。在矛盾冲突或有利害关系时,最能看出人们内在的关系实质。一般情况下,两个人是什么关系?是谈公事还是恋爱?是初恋还是尾声?一男一女是夫妻,还是别的什么关系?可以从行动和神情态度中观察出来。
现代影视表演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是以生活的原生态反映生活。
文明进化出的许多浮华礼节,作为复杂社会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不仅有观赏性,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社会心理学内涵。只要善于观察,便可洞穿人的心灵,看到生活中无限连续的写真戏剧。
要特别注意观察揣摩成年人社会化以后的面具和形体语言技巧。装腔作势、各怀鬼胎、指桑骂槐、心口不一等等,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绝大多数公众场合的成年人,一举一动,演技水准都不亚于国家一级演员。否则就无法解释,用偷拍手段获得的非职业演员的影像,为何会如此生动质朴、鬼斧神工,常令专业演员汗颜?
在学生时代,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就学习表演,乃至所有人文学科而言,有什么比观察生活更重要呢?特别是表演这种创作者、创作材料、创作产品三位一体的技能,基本不需要依赖外在技术和设备的学习。教师给的,虽然不是完全不可取,但可能真的不是绝对必要的。生活,只有生活,是最权威,而且几乎是唯一可靠的教材。
§§§第三节表演的基础训练
在大街小巷观察生活就够了吗?如果够了,那每年淘汰率极高的影视表演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在高校学四年?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基础训练。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了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体系”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演员创造活生生的、典型的形象,使得深刻的思想内容能通过舞台艺术手段体现在形象之中。“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说,应当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思想、去动作。为了达到这一点,演员应当完善地掌握正常的、自然的“创作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跟机械地、程式化地“做戏的”自我感觉毫无共通之处。掌握表演艺术的第一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就是要善于在舞台上、镜头前将演员引入自然的、正常的创作自我感觉,摒弃一切匠艺的舞台表演程式。那么,如何自然地激起有机天性及其下意识创作,并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通过不随意的达到随意的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表演自我感觉的诸元素以及表演的小品训练,就如同培养小提琴家的空弦练习、练习曲等等基础训练。
表演艺术是活人演活人,似乎没有什么技巧的基本功,实则不然。从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从生活中的人转化为艺术的人,从演员自我转化为角色自我是需要靠技巧的基本动作为桥梁的。首先他是越过“众目睽睽”的障碍(包括镜头的目光),当作为演员出现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难以克服心理的紧张、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的事件上、难以恰如其分地控制自我的肌体,真正做到在舞台上、镜头前生活自然的演员是很少的,他需要先天的条件,后天的训练。再则要越过艺术中“以假当真”的虚构障碍。这需要演员的信念感,需要演员的生活积累以及将它转化为艺术的本领。要使表演富于魅力,更需要演员的想像力和分寸感,需要演员将自我情感转化为角色情感。这都需要基本功和技巧,需要掌握表演元素,需要掌握科学方法。
只有认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生活情感与艺术情感的区别,才能更深地理解艺术技巧与基本功的重要性。真实是艺术美的基点,但绝不是它的全部,因为艺术的情感是由虚构激发起来的,它的源泉是演员的信念和想像。艺术情感是依靠演员的意志,有意识地通过下意识产生,并且始终受到演员的第一自我的监督与支配。艺术情感是有选择的。消除一切多余琐碎的生活情感,保留艺术中所需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艺术情感无论是喜是悲,都给演员带来创造性愉悦与快感,并且在演出结束后迅速消失。因此,艺术情感是演员自我现实情感的一次复杂的艺术美学加工过程,是演员的一次创造,是艺术技巧和修养的体现。因此从生活走向艺术,需要严格的、科学的学习和基础训练的过程。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的: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在剧场里,我们一走上舞台,站在一大群观众面前,在当众创作的条件下,我们是会完全失去对实际生活的感觉的。我们会忘掉一切,忘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走路,怎样坐,怎样吃、喝、睡、说、看、听......总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内部和外部怎样在动作,我们都忘掉了。
我们应当在舞台上重新学习这一切,完完全全像小孩那样来学习走路、说话、观看、倾听,需要经常监督学生们,要使他们在舞台上的任何时候都是真实地、有效地、恰当地去动作,而绝不是装做在动作的样子。
所谓表演的内部技术,是指演员创造角色的过程中,组成创造自我感觉的各种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技术方法。如注意、肌肉松弛、想像、真实感与信念、速度与节奏、交流与适应等,需要后天专门的集中训练和天性挖掘。
下面分解开来讲,是为了用文字解析的方便。很明显,多项技术方法是相互关联缠绕、多项互动的,就像晨起跑步肯定不只是单独锻炼了脚力一样。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归类根据,具体训练内容实质上差异不大。
表演练习
表演练习是演员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的课题之一,也是创造角色时在动作中逐渐接近人物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