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点相关联,在一部电影中,它的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这部影片的风格特征。
如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必然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电影摄影中还沿用着其他一些景别名称,如“大远景”“大全”“小全”“人全”“中全”“半身”“中近”“近特”“大特写”等等,是以上五类景别的更细致划分。
镜头分为不同的景别是为了按照电影艺术的特殊表现方式,根据表现对象的大小远近、内容的主次轻重给予恰当的表现,以达到准确地叙述和艺术地描写之作用。各类景别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同时,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如远景、全景可以整个地展示人物动作、广阔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表现群众场面、运动场面,显示人物行为与精神气势,描绘气氛、意境等方面具有较突出的表现力。特写、近景表现的内容单一、集中,可以将对象放大,不仅再现、描绘得特别清楚细致,而且具有突出与强调的作用。中景长于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在叙述内容时起着重要作用。
八、角度
指拍摄时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角度。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平、仰、俯以及正、侧、反几种。可以单独或综合使用,种类变化多样。角度是镜头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如仰拍镜头,对象显得高大、雄伟;俯摄镜头,对象显得矮小、空旷;正面拍摄,画面庄重、平稳;侧面拍摄,构图生动。
电影摄影机是一部机械装置,它的本质在于可以纪录摄影机前的一切可视现象。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电影摄影中的人为干预和主观介入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此克拉考尔对电影摄影的定义是:物质世界的复原。
摄影机角度一旦成为语言,就必须摆脱平庸。因为任何一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都力求使接受者更清楚、更深刻地看到某种东西。
作为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的视听语言,摄影机角度是视听语言中重要而常用的表现性元素。在日常的摄影活动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拍摄的角度。比如在纪念物前留影,常常会选择一个既能看清纪念物,又能把人纳入其中的拍摄角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注意摄影机角度的表现性。对大多数人而言,照相机和摄影机常常只是一个记录的工具。也就是说,只注意清楚地把拍摄对象的形状、外貌记录下来,至于它是否具有含义、是否最有表现力,并不十分留意。
相对平庸的日常摄影而言,刻意的角度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导演雷内·克莱尔曾经拍过一个名为《幕间休息》的短片,供演出间歇放映。其中一个场面是芭蕾表演。克莱尔让芭蕾女演员在玻璃上表演,而摄影机就放置在玻璃下面拍摄。结果,当女演员从空中落下时,裙子就像是一朵缤纷的花瓣,在当时可谓是别出心裁。
摄影机角度的俯视、仰视或平视,对观众感知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平视角度给人的感受是平和、自然、平等,仰视常常给人以压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导演常常利用摄影机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电影诞生不久,卢米埃尔就曾派遣摄影师前往日本拍摄。由于摄影师并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拍摄下来的关于日本人家居生活的镜头常常是俯视的。事实上,日本人在室内大都跪坐在榻榻米上,人与人交流的视线仍然是相互平视。如果采用俯视镜头,就会在心理上给观众以距离感。
以导演大师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日本电影中,低机位平视成了一个重要的风格化元素。小津安二郎认为,人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人物的性格是在平淡的生活中逐步展示的,因此他的影片中并不刻意用镜头去强调故事或人物。由于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会产生倾向性,因此在他的影片里几乎看不到仰拍或俯拍,镜头大都采取平常的生活视角,一切好像都是自然生发的。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以平视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仰视不但使观察对象显得高大,而且常常与特定的环境和关系有关,如学生上课总是仰视老师,小孩子观察世界的目光更多的用仰角度;俯视能够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俯视下的人比平视和仰视在体积上小得多......
美国影片《巴顿》中,当巴顿率美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打下西西里首府莫西那后,美军在广场列队欢迎英军,为突出巴顿的自信和荣耀,摄影机给了巴顿微仰的视角。
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一)垂直变化
垂直变化包括:平角、仰角、俯角。
1.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电影中的平角一般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视角:吴贻弓的影片《城南旧事》描写小姑娘英子在北平的生活。
为了刻画好英子,影片除了采用许多儿童的细节和语言外,它还采用大量的低平角。如我们看街上人走路,看到的不是人的全貌,而是人的下半身。还有马和骆驼等动物的表现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马腿和骆驼腿,就是摄影机降低了自己的机位,我们便在不自觉中与小英子合一了。我们开始用英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去感受世界。所以不应该以为,描写儿童的心理和生活,仅仅依赖儿童的语言和细节就可以了。电影手段的运用往往会使表现力异常的丰富和有力。
动物视角:苏联电影《白比姆黑耳朵》中,摄影机的角度是动物(狗)的角度:低平角。其效果与《城南旧事》同样出色。
2.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它们的作用如下:
①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②表达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③表达作者或者剧中人物对人及事物的主观评价:
仰角:对人及事物的肯定。
俯角:对人及事物的不满或否定。
④刻画人物。
用摄影机的角度刻画人物会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表现人物。《黄土地》描写农民的女儿翠巧从愚昧到觉醒,最后逃离封建婚姻的过程。影片中翠巧有几次到黄河岸边去挑水,为了表现翠巧的觉醒过程,摄影机的角度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开始是俯角,后来是平角,最后是仰角。
(二)水平变化
水平变化包括正面(0°)、侧面(90°)、背面(180°)。
1.正面角度
①正面角度会使被摄对象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人物作报告等。
②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2.侧面角度
①侧面角度会使被摄对象显得活泼、自然。
②侧面角度是一部影片中使用最多的角度。
3.背面角度
①背面角度因为是被摄对象背对摄影机镜头,就不利于交代、介绍被摄对象,所以电影中背面角度出现较少。
②好的背面角度,会使被摄对象显得含蓄、丰富。
影片《一个与八个》的结尾是那个“融旧社会所有罪恶于一身的”老烟鬼最后的壮举:他用仅有的一颗子弹打死了即将被日本兵强奸的女卫生员,然后自己被日本兵击毙。
从打算私下逃跑到挺身而出与日本兵决战,这个剧烈的转变发生在老烟鬼要逃走的时候,女卫生员向着他的背影叫了一声:“大叔,你早点回来。”就是这个清纯女孩的一声“大叔”,唤醒了老烟鬼内心深处一个老者的尊严。
此时此刻老烟鬼的内心必定心潮起伏。可是导演此时没有拍摄激动的脸和热泪盈眶的眼睛之类,“仅仅”是拍老人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胜过无数正面角度和特写,表现了老者丰富的内心,导致了震撼人心的一幕。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一定是严格精确的0°、90°或者180°。实际拍摄中,摄影机的角度往往是介乎这些角度之间的。
摄影机角度并不是构成视点的唯一元素,摄影机的运动、焦距、位置等也是形成视点的元素。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中常常用焦距不清的模糊镜头表达人与人之间漠不关心、相互隔阂的关系。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应该根据内容的意义选择角度。
不但能使摄影机角度成为流畅地讲述故事的成分,还能通过角度赋予画面以深刻的象征意义。巴拉兹认为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他是人还是动物,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更主观的东西了。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九、视点
摄影机的角度还是构成影片视点的最重要的元素。看故事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过程,是观众观察和参与事件的心理过程。
摄影机首先是作为观众眼睛的替代物的客观视点,其次才是剧中人物的视点──主观视点。客观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替变换,使观众进入影片的幻觉世界中。
日本影片《我们跳舞好吗》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乘地铁回家的路上,被路旁舞蹈教室里的女教师所吸引,为接近这位女教师而开始学习舞蹈的故事。以舞蹈为题材的影片,惯常会以特殊的视角展示舞蹈本身的魅力,画面常令人眼花缭乱。但该片却以中年男子杉山的视点作为主要视点,构成了一个凡人眼中的平凡世界,从而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寻求自我和生命意味的平常故事,使影片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
以儿童为主体的影片的主观视点以低机位来设置,因为儿童的身高决定了摄影机角度。意大利影片《天堂影院》基本上是以小托托的儿童视点去看世界的,因此意大利战后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成为影片刻意表现的中心,相反,苦难在虚构的电影世界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十、运动
电影艺术发展的初期,镜头都是固定拍摄的。
大量使用移动摄影是近几十年的事。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摇──中心位置不变,向纵横各方向摇摄;
推、拉──利用移动车或摄影师走动向摄影对象推近或拉远地拍摄;
伸、缩──利用变焦距镜头的调整,摄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画面,拍摄的结果在透视方面与推、拉镜头不同;
移──不固定跟随某一对象,纵横移动着拍摄;
跟──跟随一个或数个运动着的对象拍摄;
升、降──在升降机上,在升高或降低的运动中拍摄。
各种方式可以单独或结合起来使用。用这些方式拍的镜头分别被称为摇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等,总称为运动镜头。镜头的运动与被摄对象的运动结合起来,组成了电影场面调度。它们使画面更为生动、丰富,增强视觉动感,有助于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节奏与气氛。
(一)运动的构成
电影的运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
电影的运动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被摄对象运动;
②摄影机运动;
③综合运动。
(二)摄影机运动的主要方式
1.推镜头(推)
(1)推镜头的两种情况:
①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②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2)推镜头的作用:
①把观众带入故事环境;
②把被摄主体(人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
③突出人物身体某一部分的表演,如脸、手、眼等等;
④强调、夸张某一被摄物体的局部;
⑤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
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2.拉镜头(拉)
(1)拉镜头的两种情况:
①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