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这就是膏方流转于鼎食之家的缘故。
流传千年的宫廷保养秘传--神奇膏方
中药也叫中草药,疗效卓越,种类繁杂,形态各异,细分起来可分为丸、散、膏、丹、汤,其中的膏就是我们本书主要讲的内容。秦伯未尝谓:"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一语中的地阐述了膏方的本质所在。
很多人知道草药,却不知道膏方为何物。因为大多数人只喝过煎熬的草药汤,没有吃过膏方。这也不奇怪。因为在过去,膏方是宫廷里的专用药膳,大户人家也少见,穷人更是吃不起。
膏方可以算是中医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的膏方是一种将药材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阿胶、龟板胶、鳖甲胶等胶性药物来收膏,再加糖或蜂蜜制成的半流体稠状剂型。《说文》解释说:"膏,肥也。"意指浓稠的糊状物,特性凝而不固,常借指物之精华,故蕴含有滋润、缓和、润泽的意思。
最早的膏方,是以煎命名的,中医经典古籍《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些以"某某煎"命名的方剂,炮制方法就与膏方的制作方法相似。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流传至今的膏方都历经几百年的沉淀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早在汉代医圣仲景时代,名医方士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使用膏方来治疗某一病症,膏方制作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专事研究草药的方家把膏方研制当作一门专业技术进行攻关;一直到宋元时期,膏方研究得到蓬勃发展,这一时期,达官贵人研制膏方都是在滋补思想指导下以延年益寿为目的;明清时期,膏方研制以冬令进补思想为主,还把膏方与命门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膏方理论思路,还作为疾病后期调养的食品在宫廷中流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加,膏方成为现代人滋补身体以及调理疾病的新宠。
这些不同时期的膏方流转史说明了膏方不同寻常的身世,小小膏方始终挟带着一种氤氲的贵气。这也使得膏方在很多人看来十分神秘和神奇。尽管古人研制膏方只是为达官贵人服务,但随着膏方在坊间的流转,许多秘制膏的方法还是为一些医家所掌握和研用,慢慢普及开来。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理论、健康饮食思想、《黄帝内经》养生观在民间的推广,使膏方的使用有了很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膏方研究和制作沿革至今,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没有被淘汰。除了膏方不同凡响的滋补和保健作用,还因为它周身散发着一种富贵之气、吉祥之气以及来自大自然的灵气。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
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这就是膏方流转于鼎食之家的缘故。
尽管汤药和膏方的制作就在一念之间,但结果很不一样。古时候人们制作膏方,在开方子的时候讲究的是各种中药成分搭配在一起,起到1+1>;2的效果。膏方里用水煎药,与我们平常开方喝药没有区别,但此时的膏方还没有成型,还需要添加一些增加可口性的调味药、秘料,继续熬制,才能形成膏方。为了减少药味的困扰,制作者在口感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经过上千年的沿革,膏方的味道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良药苦口",发展到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制,让每一道膏方适合不同人食用。此时的膏方就好似用一个囊(各种膏剂)锁住了需要的药效(水煎药成分),防止药味改变、效果流失,而且由于添加了调味药,改善了膏方的口感,形状也更惹人喜爱,就像一个精美的食物,真正实现了药食同源的目的。另外,自己动手制作的膏方沾有家里人特有的灵气,制作的膏方也像通灵宝玉,自成气质和灵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在不断发生改变,由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因而传统膏方的配药也在不断改变,山楂、虎杖、蒲黄、黄芩、黄连、大黄等药物早已成为膏方的组成部分。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
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
"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五脏六腑之转枢,具有"枢轴"的意义,因此,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以脾胃为主体的"慢补"都是合适的。
《黄帝内经》中提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任何健康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突发的,滋补身体也是同样的道理,长期坚持才有效。一年四季根据天气变化,坚持食用应季膏方,慢慢养,慢慢调,自然能补出健康来。我对于"补"的定义立足于"不生病",饮食和中药调理得当就是对身体的"进补",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主张在任何一个方子里都要有"通"法的使用,只有气血通顺了,各脏腑的机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在服用膏方进行调补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进补滋腻之品,也不能以"通"代替"补",主要还是配合季节的特性、阴阳的偏重来确立"通"所占的比例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阳虚的人常伴有寒证,比如面色白,四肢逆冷,脉沉细无力;气虚的人容易疲劳,就算轻微的劳动也会出汗;容易发怒、紧张的人大多是因为气滞体质所致;容易口干、皮肤干燥、夜里烦热,这是阴虚甚至体内有虚火的表现;若是容易头晕、吃得少就乏力、有时微微发热出汗,便是因血虚所致,可能还会伴有恶寒或虚热。
如果是肾阳虚引起的腰酸疼,我们就不需要过多养阴,重点要温补阳气;如果是肾阴虚造成的盗汗、烦热,就要滋阴清虚热,而不是升阳清实热。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
有一种患者比较难以鉴别,那就是病根与实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致,比如外在表现是容易怕冷、神疲乏力,却舌尖红赤、容易心烦急躁,这就是寒包火的现象,治疗就要以治内在虚火为根本了,看是阴虚有火,还是血虚有热,最终还是要归类到阴阳气血来辨证。
所以我在讲解用于调理每种疾病的膏方时,将会谈到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如痰、湿、瘀、虚所造成的"虚象")和病位,从而拟定治疗方法,使用者只要根据自己的阴、阳体质对膏方稍加调整就行了。另外,根据我国各大地域特点,长江以北的患者多有内寒,长江以南的患者多有内热,而两广及福建等地(包括港澳台)的患者则多有湿邪。因此,在加减用药上,寒甚者可以多用温阳散寒之品;热甚者则不免要加些清热解毒的药物;西北方患者,就该多加些养阴润燥之品;而南方患者则需要添加化湿、利湿、通便之品,让二便的代谢能够带走体内的湿热。
有些章节,我给出了相应的贴脐、熏洗、煲汤、针灸穴位等方法,希望各位读者能借鉴,配合膏方多管齐下,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自制膏方:您吃对了吗
根据多年经验,我总结了膏方的三大特点:一是吸收快,作用强,药效持久;二是口味好,小孩及老年人容易接受;三是制作省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