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两个字,最不容易领会其深刻含义了,我曾从意义上揣测而作这样的理解院所谓“涵”,就好比绵绵春雨滋润花草,好比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春雨滋润花草,太小了就难以使花草透湿,而太大了又容易使花草倒伏,恰如其分则会使花草浸湿而又滋润。渠水灌溉禾苗,太小就会使禾苗干枯,太大又会使禾苗淹没,恰如其分就会使禾苗滋润而茁壮。所谓“泳”,好比鱼儿在水里游动,好比人们在水里洗脚。程颐说鱼儿在潭水里跳跃,显得十分活泼曰庄子说在桥上看鱼在河里游动,人们哪里知道它们不快乐呢?这是鱼儿在水中得到的愉悦。左思曾经写过“濯足万里流”的佳句,苏轼也作过吟咏夜里躺着洗脚的诗篇,还有沐浴完毕后的诗篇,这也可见天性就乐于在水中的人们所享受到的一种愉悦。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籍看成是水,而将自己的心智当做花草,当做禾苗,当做游水的鱼,当做洗涤的脚,这样一来,对于“涵泳”两字,差不多可以明白它的深刻含意而且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了。你读书能比较容易地解释字面意义,却不能深入体会,现在你可以就朱熹说的“涵泳”、“体察”这两句话去尽心尽力地探求一番了。
【评析】
曾国藩在家信中启迪儿子,要想读书真有心得,真见成效,一定要做到潜心探求其深刻内蕴,即所谓“虚心涵泳”曰一定要做到设身处地去体验一番,亦即所谓“切己体察”。同时,他又严肃指出儿子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勉励他们就朱熹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两句话去尽心地探求一番。曾国藩所倡导的这种教子读书的方法,仍然是值得我们今天做父母的和致力于读书学习的年轻人效仿和借鉴的。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原文】
尔七古诗,气清而词亦稳淤,余阅之忻慰于。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盂。余所选抄五古九家、七古六家,声调皆极铿锵?,耐人百读不厌⑤。余所未抄者,如左太冲、江文通、陈子昂、柳子厚之五古⑥,鲍明远、高达夫、王摩诘、陆放翁之七古⑦,声调亦清越异常。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⑧,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⑨,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⑩,引出一种兴会来?。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读《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o国朝大儒,如顾、阎、江、戴、段、王数先生之书,亦不可不熟读而深思之。光阴难得,一刻千金。以后写安禀来营,不妨将胸中所见,简编所得,驰骋议论?,俾余得以考察尔之进步,不宜太寥寥?。此谕!
——节录自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注释】
①气清:气质清明。
②忻:同欣”。
③声调:声音所发生高低、长短、强弱、快慢、轻重的变化,称为声调。泛指音乐的曲调或吟诵诗文的音律节奏。
④铿锵:乐声。
⑤耐:能。
⑥左太冲:西晋左思,字太冲,博学能文。江文通:南朝江淹,字文通,以文章见称于世。
⑦鲍明远:南朝宋人鲍照,字明远,文辞瞻逸。高达夫:唐朝高适,字达夫,以诗见称于世。王摩诘:唐朝王维,字摩诘,以诗画着称于后世。
⑧密咏恬吟:密咏:细声长吟。恬吟:安然吟诵。
⑨拂拂然:风吹动貌。习:通晓;熟悉。
⑩琅琅:清朗、响亮的声音。
兴会:感发。
惨淡经营:本意指画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后泛称尽心规划为惨淡经营”。
人籁:本意指竹制乐器,即排箫。后来泛指人所发出的音响。
⑩天籁:自然界发出的音响。
⑩凑泊:凝合;聚结。
⑩气习·气质与习性。
⑩临池:池,指砚。临池,指学习书法。染翰:翰,指笔。染翰,以笔蘸墨。
⑩缘:因为,由于。
下场:指科考收场和结局。
⑩穷经:深入研究经籍。
⑩迭:更替,轮流。
鲁顾、阎、江、戴、段、王:分别指清前期的顾炎武、阎若璩、江藩、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⑩简编:古人或书于简,或书于帛,或书于纸,编次成书。后世因泛称书籍为简编。
⑩驰骋:奔竞;涉猎。
⑩寥寥:稀少。
【译文】
你的七言古诗,气质清明而词亦稳妥,我看了以后甚感欣慰。凡是作诗,最要讲究诗的音律节奏。我所选抄的五言古诗九家、七言古诗六家,诗的音律节奏都是十分悦耳的乐声,能使人百读不厌。我所没有抄的,如左思、江淹、陈子昂、柳子厚的五言古诗,鲍照、高适、王维、陆游的七言古诗,其音律节奏也清越异常。你想作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必须熟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各数十篇。起初可以高声朗诵,以正其气质曰接着细声长吟,以玩其诗味。两者并进,使古人的音律节奏,如风吹动一般达到喉舌使自己通晓而熟悉,那么下笔作诗之时,一定会有好的诗句、好的声调来到你的笔下。诗成后自己朗读它,也会自己觉得清朗响亮而津津有味,引出一种新的感发来。古人说过“新诗改罢自长吟”,又说过“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在尽心规划之时,也纯粹在音律节奏上下工夫。因为有字句之诗,是人所发出的音响曰没有字句之诗,是自然界发出的音响。了解这点的,就可以使自然界发出的声响和人发出的音响凝合聚结而成,那么对于作诗的道理就懂得一半了。
你喜爱写字,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性。不过,近来写字的墨色不甚光润,比较去年春夏之交的时候已略有退步。你以后练字,必须讲究墨色。古代的书法家,没有不善于讲究墨色的,能够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这固然是由于学习书法十分勤奋、以笔蘸墨用得多了的缘故曰同时也由于墨的新旧浓淡,用墨的轻重快慢,都有精意运用到字上、纸上,所以能够使神光气质常写常新了。
今年初次科考结束之时,不论中与不中,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发榜以后就立即阅读《诗经》注疏,以后深入研究经籍和勤读史书,二者更替进行。我朝大儒如顾炎武、阎若璩、江藩、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数位先生的着作,也不可不熟读、不深思。时间很宝贵,一刻千金。以后写给我的信件寄到军营中来,不妨将自己胸中的体会,书籍上所得的知识,畅开思想发表自己的议论,使我能从中考察你的进步,所以书信文字不宜太少。特此告之!
【评析】
曾国藩在此篇中告诫儿子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同时还再三叮嘱在科考结束之后,必须穷经读史。“光阴难得,一刻千金”,敦促儿子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要用在学习上。曾国藩这种对儿子学习的循循善诱的精神,今天为人父母者仍可深思借鉴。
【原文】
闻儿经书将次读毕淤,差用少慰②。自《五经》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公羊》、《谷梁》六书自古列之于经盂,所谓十三经也。此六经宜请塾师口授一遍④。尔记性平常,不必求熟。十三经外所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余生平好此四书,嗜之成癖⑤,恨未能——诂释笺疏⑥,穷力讨治。自此四种而外,又如《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近人姚姬传所辑《古文辞类纂》、余所抄十八家诗,此七书者,亦余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种⑦,吾以配之《五经》、《四书》之后,而《周礼》等六经者,或反不知笃好⑧,盖未尝致力于其间⑨,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尔⑩。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节录自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谕纪泽》
【注释】
①次:依次曰渐次。
②差用少慰:指因此而稍感欣慰。
③《公羊》:即公羊传》。《谷梁》:即:谷梁传》。
④塾师: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的教书先生。
⑤嗜(shi):特别爱好。
⑥笺(jian):注解。疏:古书的注解,比注”更详细
⑦凡:总共。
⑧笃好:十分爱好;很爱好。
⑨盖:大既由于。
⑩尔:而已曰罢了。
涉猎:粗略地阅读。
【译文】
我听说你将依次读完那些经书,因此而稍感欣慰。除《五经》之外,《周礼》、《仪礼》、《尔雅》、《孝经》、《公羊传》、《谷梁传》等六种书,自古以来列之经典,合起来即称之为十三经。读这六种经籍,应该请私塾先生替你讲授一遍。你记性平平常常,就不必讲求熟练了。十三经之外,最应熟读的莫过于《史记》、《汉书》、《庄子》、《昌黎先生集》等四本。我平生很喜欢这四本书,以致嗜之成癖,但遗憾的是没能够逐一作注,更没能够尽力研究。除这四种之外,又如《昭明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还有近代人姚鼐所辑录的《古文辞类纂》、我所抄十八家诗,这七本书,也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七本和前面四本加起来,总共十一本,我把它们配在《五经》、《四书》之后,而对于《周礼》等六本经籍反而不怎么爱好,因而没能在这上面花力气去钻研,这是由于各人的性情兴趣有所不同。你作为我的儿子,既然读过了《五经》、《四书》,就应当将此十一本书探讨研究一番,即使尚不能一气贯通地讲述,也该考虑粗略地阅读,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你的视野就会日益开阔、见解就会日益增长了。
【评析】
曾国藩向来主张为学必须专精一业、专攻一学,他自己就说过“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但是他更主张在精读的基础上一定要广泛涉猎,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才能增加见解,才能扩大知识。曾国藩在这封家信中提出的这种精读结合泛读、开阔视野的主张,对于今天的“读书人”来说,是应该借鉴和吸取的。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原文】
尔治经之时淤,无论看注疏于,看宋传③,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曰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辩论,或仅着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渐成卷帙?,则自然日进。
尔若学赋,可于每三、八日作一篇大赋,或数千字,小赋或仅数十字,或对或不对,均无不可。
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⑤。
——节录自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谕纪泽》
【注释】
①治经:研究经学。
②注疏:古代释经之书,有传、笺、解、学等名目,叫做注”。疏通其义谓之疏”。
③宋传:宋人解说经义的文字。
④卷帙:通称书籍的册数。
⑤工:精巧;擅长。
【译文】
你研究经学的时候,无论是看前人的注疏,或者是看宋人解说经义的文字,都应该虚心学习。其中有满意的,则用红笔把它标示出来曰如有怀疑的,则以另外的本子写一小条,或者为之辩论,或者仅仅着录几个字,将来怀疑之处渐渐清晰了,又可以记于这一条底下,时间一长了逐渐形成有一定篇幅的册数,就自然而然日见长进了。
你如果学赋,可以在每个月里的逢三、逢八各作一篇大赋,或数千字,小赋也可以仅数十字。或对仗或不对仗,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从你写字、练字的姿态来看,以草书更为相宜,以后就专门练习真、草两种字体,至于篆、隶两种字体可以暂时搁置。因为真、草、篆、隶四种字体同时练习,恐怕将来不能——精巧、工夫到家。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家信中启迪儿子如何研究经学、如何作札记、如何学作赋、如何练书法。其分析具体细致,其指导切实中肯。他那用心之殷勤,他那希望子弟成才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溢于言表。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原文】
尔明春将胡亥IJ《文选》细看一遍淤,一则含英咀华于,
可医尔笔下枯涩之弊③;一则吾熟读此书,可常常教尔也。
沅叔及寅皆先生望尔作四书文④,极为勤恳。余念尔庚申、辛酉下两科场⑤,文章亦不可太丑,惹人笑话。尔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四书文三篇,倶由家信科举殿试图内封寄营中。
——节录自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谕纪泽》
【注释】
①《文选》:指《南粼昭明文选》。
②含英咀华:指欣赏、玩味诗文的精华。
③枯涩:缺乏生气而又深拗难懂。
④四书文:明清时期科举的八股文尧时文。
⑤庚申:庚申年,即1860年。辛酉:辛酉年,即1861年。下两科场:指两科场落榜。
【译文】
你可于明年春天将胡刻《文选》细细地看一遍,一则可以欣赏、玩味诗文的精华,医治你作诗文时笔下枯涩之弊曰再则我熟读过此书,也可以常常教你。
沅叔和寅皆先生都希望你练习作八股文、时文,极为殷勤恳切。我考虑你在庚申年、辛酉年两次科场落榜,说明八股文章亦不可作得太差,惹人笑话。你自明年正月起,每月作八股文三篇,倶由家信内封寄营中。
【评析】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在启迪儿子读《文选》时,既讲清读《文选》的重要性,又说明自己熟读过此书教起来很方便曰在勉励儿子练习作八股文时,既告诉他长辈们对他寄予殷切希望,又指出曾家子弟文章作得不太像样惹人笑话。同时,又规定儿子读《文选》的时间和每月作八股文的篇数。曾国藩对儿子如此关心备至、体贴入微、指导中肯,所以收效也就十分显着。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原文】
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之外①,最好高邮王氏之学于。王安国以鼎甲官至尚书③,谥文肃,正色立朝?。生怀祖先生念孙⑤,经学精卓⑥。生王引之,复以鼎甲官尚书,谥文简。三代皆好学深思。……余自憾学问无成,有愧王文肃公远甚,而望尔辈为怀祖先生,为伯申氏⑦,则梦寐之际,未尝须臾忘也。怀祖先生所着《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无之。伯申氏所着《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内有之。尔可试取一阅。
本朝穷经者⑧,皆精小学?大约不出段、王两家之范围耳⑩。
——节录自咸丰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谕纪泽》
【注释】
①顾亭林: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字亭林。
②高邮王氏之学:指清前期江苏高邮地区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精于经学,故世称高邮王氏之学。
③鼎甲:科举考试中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官至尚书:王安国曾于雍正九年晋升兵部尚书,次年转礼部尚书,后又迁吏部尚书,故云官至尚书”。
④正色:指表情端庄严肃。
⑤怀祖:即王念孙。怀祖是他的字。
⑥经学精卓:指王念孙的经学精通卓越。
⑦伯申氏:指王引之。伯申是他的字。
⑧穷经:深入研究经籍。
⑨小学:即文字训诂之学。
⑩段、王两家:段指段玉裁,通经学,尤精小学曰王是指王念孙及其父王安国、其子王引之,精于名物考证,专于校勘、训诂。
【译文】
我对于本朝的最着名读书人,除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之外,就最爱好高邮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之学了。王安国以鼎甲而官至尚书,谥文肃,端庄严肃在朝供职。他生下王怀祖先生,怀祖名念孙,其经学精通卓越。怀祖先生生下王引之,又以鼎甲官至尚书,谥文简。祖孙三代皆好学深思。……我自己深感遗憾的是学问无成,有愧于王文肃公甚远,而希望你们这一代成为怀祖先生这样的学问家,希望你们的下一代成为伯申先生这样的学问家。我的这些希望即使在睡觉做梦的时候,一刻也不曾忘记。怀祖先生所着《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是没有的。伯申先生所着《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中刊载有的。你可试取一阅。
我朝深入研究经籍的人,都精通文字训诂之学,不过大体上超不出段(玉裁)和王(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两家的范围。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