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们也像篮球队员一样,会形成一种"今天手气不错"的神经链。如果庄家上来就连赢三局,或者一个赌徒大清早就在赌坊连赢三把,你现在就可以预测到,今天他们一定会输得稀里哗啦,总有一个坑在等着他们跳,就在他们这条新形成的奖励性神经链试图把情绪永远传递下去的时候。
在职场面试、考试和阅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情绪后效。刚刚碰到一个让人不满的求职者,人事经理就会对下一个见到的求职者挑三拣四;刚刚读过一篇感人至深的作文,阅卷老师就会高看下一份作文。
假想死神:肾上腺素为什么总是浓度高
肾上腺素是个好东西,它让动物在危险突然来临时保住一命。但是,现代社会可不是那个处处充满危险的原始社会了,人们遭遇生命危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于是这个系统就带来了麻烦。
还接着说那只碰上狼并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准备逃跑的猪吧。后来,这只猪被圈养了起来,而那只狼也被抓住关在了猪舍旁边的一个笼子里。那只狼天天长嚎,这只猪总是能隐约地感受到被狼吃掉的可能性,于是用来对付应激反应的肾上腺素,每天都在缓缓地释放到血液里,让它保持警惕,使之压力特别大,长期处于恐慌状态,日渐消瘦。虽然狼被关着,但猪还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假想的死神:一只随时可能吃掉它的狼。
猪不会死,但是它天天表现得就像自己随时会死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它不觉得自己很安全,是模糊感放大了威胁性,就如同晚上走夜路时看到一棵树,远远看起来像是妖魔,走近一看才知道它不具威胁性。
这和我们压力过大是同一个原理。压力过大,我们每天都应激反应着,就像旁边有只狮子正在追我们一样。但问题是,哪儿有狮子啊,哪儿有什么潜在的生命威胁啊?我们没有缘由地紧张、焦虑、不安、恐慌甚至崩溃,原因是我们时刻在假想着死神的光临。
有心理学家断言"性侵犯引起的心理障碍,需要再被侵犯一次,才会消除",有点儿像顺势疗法。这个说法,在医学领域被认定为胡扯,但是在生理心理学上,却是良方。被蛇咬过的人,如果让他再被咬一次,就会发现真实的恐惧,要比想象中的恐惧小得多。
现代社会,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死攸关时刻,应激反应已经属于多余,压力过大也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假想的死神在未来等着我们,让我们进入防御模式或进攻模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一个指示:该逃跑或战斗了啊!肾上腺素不仅消耗了脂肪和糖类,还分解了肌肉,使得我们呼吸急促,血脉偾张,肌肉开足马力,随时准备战斗,去应对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死神。哪儿还有能量分给消化系统、冷静的理智、未来的幸福和免疫系统啊!结果是消耗肠胃能量造成消化不良,消耗肾脏能量造成不孕不育,或是消耗皮肤的能量让小伤口迟迟不能愈合,消耗心脏的能量造成心血管疾病,消耗免疫系统的能量造成感冒……都未可知。
卡耐基那个方法针对这一点非常管用:设想最差的结果已经发生,你能承受它吗?能的话,压力就会消失。想一想最差的结果,实际上你也能接受,并且不会死。看清楚了未来,未来就不会再有威胁;走近了那棵树,它就不再是妖魔。
心理手段的局限:为什么要推翻CEO
情绪脑有自己的冷却方式,会自动缓解压力--也就是消耗肾上腺素催生的能量。
第一就是转移注意力、逃避压力源,做一些和压力源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喝酒、抽烟、长时间看电视、暴饮暴食、疯狂购物,就像一只足球朝我们头顶飞过来时,第一反应是闭上眼睛不去看它。不过,这种自动冷却的方式却把压力源妖魔化了。比如,在公司里,就算不交上司让你写的方案,结果顶多是被开除,但是不去正视压力源的话,被开除的未来就被妖魔化成了生命威胁。
第二,就是去做引起我们恐惧的事情。脑袋里的杏仁核体又叫杏仁体,主要负责对恐惧的辨识和反应,杏仁体的活动波动性较大,也就是如果受刺激太严重,它就不活动了。比如一个人对蛇或老鼠有极度恐惧的心理,当他被迫接触蛇和老鼠之后,杏仁核就会瞬间活跃起来,然后马上停止活动。这样的话,他在强烈的恐惧中反而会反复触摸各种本来让他畏惧的活蛇或活鼠,就像被肺癌的恐怖景象吓坏了的人,会不停地抽烟,也是因为杏仁体能量爆发后的活动停止。
你看,情绪脑的自动调节方式,都有自戕的倾向,通过心理手段来调节情绪,一定什么都得不到。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发现效益不好,于是开始改革,但是发现改来改去越改越糟,因为需要被改掉的,正是改革者本身--这个CEO是需要被换掉的,只要换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同理,如果情绪能量积聚得太多,就不能再用心理方式来进行调节,否则一定会劳而无功的。
美女与火炉:肾上腺素=心理时间/客观时间
经过多年调查研究,英国人帕金森在1958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人做同一件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差别非常大。他可以花十分钟看完一份报纸,但也可以用去一上午。用时差异怎么会那么大呢?一个办公室职员每天工作八小时,如果今天的工作比较多,他从早到晚就会一直忙忙碌碌的,尽量都在上班时间做完;但如果今天的工作很轻松,他也不会闲待着,同样都是八个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可是不一样的啊!他还发现,在一个本来只有三个编制工作人员的政府部门,工作勉强能够做完;当增加到六个人后,工作仍然是勉勉强强做完。在同样的工作强度下,人数可是增加了一倍啊!
根据帕金森的理论,解释如下:没什么事儿的时候,本来十分钟就可以看完的报纸,在"需要"被看半天的时候,就能看上半天,因为从前只浏览标题就够了,现在需要深入阅读;从前可以忽略的消息,现在需要用来消遣。以办公室职员为例,不忙的时候,他可以利用这八个小时来零零散散地做同一件事情;但假如当天的事情特别多,他的时间就会被高度压缩,需要集中精力地去兼顾好几样事情。官僚主义的形成大致是综合了以上两种原因:本来可以不做的事情,比如喝茶、读报,现在占去了一部分时间;本来三个人效率高点儿可以做完的事情,现在六个人了,反而会因为彼此推脱而浪费了时间。
在帕金森得出这个结论的几十年前,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解释时间相对论: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一个小时。这和帕金森发现的心理时间差其实是一个道理。于是,有关这个心理学界的新发现最后归功为帕金森,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大管理学定律之一:帕金森定律。
时间确实是相对的,当放松下来时,时间就过得特别快,所以才有"快"乐、"快"感的说法,"快"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上班时,可能觉得刷一会儿BBS、刷一会儿微博根本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如果今天没安排什么事情,一不小心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再加上发会儿呆、聊会儿天、喝几杯水,八个小时也过去得特别快。为什么?因为放松时很难觉察到时间的流逝,即便事实上的客观时间还是那么多,当我们感受不到它时,心理时间也就变短了。
放松的反面,会促发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让能量缓缓释放,让我们紧张、焦虑、忙碌,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万一遇上堵车快迟到了,几秒钟都似乎被拖长成一分钟。不,几秒钟都像被拖长成了几个小时。放松的时候,我们可能几个小时才会看一次表,但现在几秒钟就忍不住扫一眼。放松的时候呢?就像小时候在暑假快结束时想的那样:"刚放假没几天啊,怎么就该开学了呢!"
所以说,肾上腺素=心理时间/客观时间。不过我想,爱因斯坦说的那个美女,肯定不是激起"得不到的爱情"的美女,因为"得不到的爱情"会激发大量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那时候的肾上腺素会放缓时间的脚步,把每一分钟都拖长成一个小时。
爱上强奸犯:情绪相对论
有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在2007年10月的一次聚会上,酒醉后被一个男孩儿强暴,事后,她立刻报了案。但在公安机关调查期间,这个男孩儿不断向她认错道歉,并逐渐地取得了她的谅解。两人后来还确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了婚。
后来,当司法部门以强奸罪将男孩儿逮捕时,这个女孩儿认为自己已经原谅他,而且两人如今还订婚了,他就不能算是犯罪了,于是就赶到公安局要求撤案,但按照法律规定,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是无法撤案的。所以,司法部门拒绝了她的请求。不过,最后法院还是酌情轻判,以强奸罪名判处这个男孩儿三年有期徒刑。
在中国,有个成语叫"为虎作伥"。据说人被老虎咬死后,就会变成一种特殊的鬼,叫作"伥鬼"。伥鬼从此以后以老虎为生活重心:引诱其他人前来被老虎吃掉、为老虎探路、帮老虎放哨。如果老虎死了,伥鬼就没有了依靠,哭天抢地,惶惶不可终日。
西方人直到1973年8月23日才懂得这个道理。这一天,两名劫匪闯进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扣押六名职员作为人质。一星期后,人质获救,奇怪的是,人质反而闷闷不乐,对警察表现出明显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一名人质竟然爱上了一个绑匪,还在监狱里与其私订终身;而其中的一名人质更是出人意料,他四处筹钱请律师为绑匪洗脱罪责。西方人将这种现象叫作"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种现象在社会学或犯罪学里专指被害人对加害者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其加害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举个例子就比较好理解了,把手先放进一杯温水时,手没有感觉;但把从冷水中拿出的手再放进温水里,就会觉得水很热;而如果把从热水中拿出的手放进温水里,就会觉得水很凉。人的情绪也是这样的,"情绪相对论"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情绪相对论如果应用于电影,就产生了"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提出一个假设,于是摄影师就去照做了。他通过镜头剪接做了一个实验,他为著名模特莫兹尤辛拍了一组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是接受一碗被施舍的汤、扮成一个孩子正在做游戏、扮成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然后根据顺序不同剪辑为三组:接汤-游戏-老人,游戏-接汤-老人;接汤-老人-游戏,老人-接汤-游戏;游戏-老人-接汤,老人-游戏-接汤。结果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体验不同(第一组感受到悲伤,第二组感受到喜悦,第三组感受到饥饿),而且,感受的强烈程度要比持续看半个小时的悲剧、喜剧或饥荒的报道取得的效果更大。通过观察,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合理性。他说: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镜头,单个镜头只携带一种情绪,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算作电影艺术。
情绪相对论应用于交际学,就叫作"改宗效应""阿伦森效应""增减效应""赫洛克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提出:在辩论一个对某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点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能改变某个反对者的意见并使其与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就会非常喜欢那个反对者,而不重视其他的同意者。
情绪相对论如果应用于心理治疗的话,就产生了单调和数数的催眠手法。催眠师用重复、单调、无聊的语言,使得被催眠者的情绪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终于昏昏入睡;你不妨躺在床上试图从一数到三百,往往没有数完就睡着了;还可以躺在床上背单词表,也很快就会将自己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