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算一命,不灵不收钱。你一定有以下之一或之几的习惯:1.晚睡;2.大晚上还在用脑子;3.不吃早餐;4.很少锻炼;5.食物单一……如果这几项还没说中你,那你就不需要学习自控了。
大脑比身体先死:自控是个生理指标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被医生判死刑四个月后,美国男子扎克·邓莱普(ZachDunlap)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2007年11月19日,邓莱普被医生宣告脑死亡,在此之前,他遭遇一次可怕的车祸。面对这种不幸,陷入巨大悲痛的家人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同意捐献邓拉普的器官。四个月之后,医生决定摘除他的器官用于其他患者的移植手术。然而,就在家人来向他做最后告别时,他们突然发现,邓莱普的手脚居然动了。
邓莱普的父亲道格说,他曾目睹大脑扫描过程,"当时没有一点儿活动迹象,也没有任何血液流动的迹象"。邓莱普的母亲帕姆说,当发现儿子还活着时,自己真是欣喜若狂。"这是一个最伟大的奇迹,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
美国医学界认为,脑电波停止后,就可以准备器官移植了,不必等到身体死亡。因为脑死亡的病人体内有保持良好血液灌注的器官可供移植使用,而一旦身体死亡的病人,体内的脏器多有损害,不适宜再行移植,像这一例脑死亡后还能复活的病人确实比较罕见。
我要说的问题是,为什么脑死亡后,身体还可以活着?我们一直都在讨论大脑对身体的掌控作用,可是身体对大脑的掌控作用是否被重视了呢?既然身体死亡后,大脑一定会死亡,而大脑死亡后,身体不见得立刻就死亡,我们是否可以说,身体其实在掌控着大脑的功能,比如情绪、性格、逻辑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和意志力?
实际上,身体就像一个储能站,很多琐碎的事情--包括大脑的各种行为--都从同一个储能站里取用能量。
例如,维持体温会让身体能量损失一部分。人的免疫能力会随着气温一起下降,还会在温度过高的时候暴怒异常。
又如,感官会从储能站里取走一部分。周围一片嗡嗡声的时候我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在课堂上,摘了近视眼镜之后不仅看不清黑板了,还听不清老师说话了,脑子也不转了,这是因为在看不清的时候,眼睛就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以减少对大脑的供应。同理,烛光晚餐会让人陷入模模糊糊的状态,因此显得很浪漫。
身体能量是心智能量的基础,其中的转化可以从这几个情景中看出。"咬咬牙""硬着头皮"地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像把身体能量挤给了心智,"眉头一皱""攥起拳头",也能让我们做出决定。
现在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又饿又累,并且患着感冒,昨晚一夜还没睡好,总之,身体的能量很不足。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你会不会感觉世界非常冷漠,未来十分渺茫?我想是的,你会没精打采、有气无力,还有些抑郁了;但等回到家,喝些热水、补充点儿能量、洗个热水澡、在暖和的被窝里躺上一会儿,又是什么感觉?好吧,世界好像又不那么冷漠了,重新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乐观精神会从储能站里取一部分。刚刚吃饱了的时候,刚刚吸完烟的时候,我们最容易痛下决心做出减肥和戒烟的决定,因为这时候身体能量很足,心智能量也少不到哪儿去。所以"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免疫系统会从蓄水池里取一部分。感冒了,需要能量去对抗病毒,所以大脑混沌,想睡觉,没有力气活动身体,连发火的力气都没有。实际上,重感冒驾车比酒驾还厉害,因为此时免疫系统把本该分给大脑的能量用掉了。
自控力会从储能站里取一部分。身体不舒服了,堵车时的焦虑就会倍增,会议上领导的絮絮叨叨让人难以忍受,唠唠叨叨的同事更是让人忍无可忍。很多老人开始戒烟,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终于战胜了烟瘾,而正像一位老人所形容的那样:老了,抽不动了,当衰老消耗了身体能量之后,可以分给吸烟的欲望就少了。
注意力会从储能站里取一部分。车展上的观众被美女车模分散注意力,就更容易冲动花钱买车;应酬中对方带了个漂亮的女秘书,你就很可能埋单请客,因为美女分散了你的注意力。反之,如果身体的能量不足,注意力就会不断地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夺走。
如果理解了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从身体这个储能站而来,我们就能明白:自控实际上是个生理指标,一旦失控,即说明身体能量已经匮乏,所有从身体储能站里可以提取能量的行为也会捉襟见肘,如:感冒时明明不应吸烟,却往往比平时吸得更多;或者即使管住了烟,锻炼却被忽略了;睡眠不足和减肥会引起大手大脚的花费,电视和网络显得更有吸引力了;压力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让用在健康、管理情绪、管理生活方面的能量大大减少。
有人说,色氨酸有利于睡眠,它会促使身体释放使人放松的血清素(即5-羟色胺),以及让人见黑就困的褪黑色素,这类物质常见于奶类、红肉、白肉(鱼类)、动物内脏、水果(苹果、香蕉、芒果)中,同时,这些东西也都是促进白天精力旺盛的食品。只有一类东西是不健康的(不利于晚上休息、白天高效):人工加工过的重口感、热量多的食品,这些东西虽然可口,但打破了食物的营养平衡。
能量充足是个什么感觉?就像打了鸡血,感觉对身体、环境、未来、人生都充满了掌控感,浑身充满了力量。情绪失控的时候,身体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一起来了,带来了大量的能量,于是肌肉开始充血,当血液流动速度足以冲破血管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行动了,否则身体受不了。但是,如果身体能储存下很大的能量,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再让它充血,也赶不上自己运动时的充血程度的话,情绪就不会爆发,虽然生气也不会行动,因为那点儿能量还没有强大到让他的血管充血到不发泄就爆的地步。
而缺乏身体能量的人的自控力一般不会太高,也就是说,他在社会层级中的排行不会太高。缺乏锻炼的人,还容易失眠、抑郁、压力大、火气大;不吃早餐的人容易发胖、人脉少、人缘不佳、吸烟、酗酒;食物单一的人容易生病、怯场、没耐心、注意力分散。这一堆问题,都是因为身体能量不足导致的。
身体能量不足时,就会定额分配能量,首先被撤掉的是自控力,然后是意识,最后才是生命。比如当氧气开始减少时,人首先会疯狂,丧失自控力;继而会昏迷,丧失意识。因为有限的能量必须得保住呼吸和心跳,别的就先缓一缓吧。
冷静、勇气、宁静来自充足的身体能量。抑郁、孤僻、内向、自卑,都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因为身体能量匮乏,无法给心智分配能量。
为什么我们会对运动望而生畏
既然自控是个生理指标,我们就该去运动了。这可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一说运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短跑、负重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或者长跑那种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其实不是的。运动不是为了让你练出健美先生般的身材,也不是让你百米冲刺或去跑马拉松,而是只要活动活动肌肉就行。
美国的詹姆斯·希尔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发现,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普通女性每天走路约五千步,男性是六千步,而肥胖者每天比普通人少走一千五百步至两千步。两千步是多远呢,按一步零点五米计算,也就是每天多走一千米,就不会致使人发胖,这就是肥胖者与正常体型的人的区别。每天遛遛狗、逛逛公园,或者上班时提前一站下车,花上十五分钟就能从肥胖身材变成普通身材,这样看来,活动并不是让人觉得那么困难吧?
而我们对活动望而生畏的原因,是身体的能量太过匮乏,导致连启动运动的能量都没有。不过我相信,通过每天多走一千米的活动,你的身体能量已经开始慢慢恢复,有氧运动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计划中,不需要任何意志力的参与就能够渐入佳境。
在运动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时,就叫作有氧运动。简单地说,有氧运动是指任何运动时间在十五分钟以上,强度低、持续做下去还有余力,稍微出点儿小汗但不会疲劳的运动。如果每周有三次至五次、每次三四十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只要一周时间,就能更快入睡,且睡眠质量大大提高,自控力、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等也会全面提升。
低强度的、超过十五分钟的、不疲劳的运动,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其项目包括慢跑、游泳、疾走、球类、遛狗、做家务、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要注意将心跳保持在每分钟一百五十次以内,以此得到血液为心肌提供的足够氧气,反之,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非有氧运动了。如果运动产生的疲劳感在第二天消除不了,则说明运动已经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