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脑是用来应对生命威胁的。情绪脑的工作链条是:警报系统→情绪激素→腺素→能量。所以,情绪就是能量。
应激反应:情绪就是能量
"那天是耶稣受难日,"母亲安吉拉回忆道,"下午,我正在准备烘烤食物,安东尼在车道边整理汽车。"
1982年4月9日,在乔治亚州的劳伦斯维尔镇,十八岁的安东尼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那是1964年产的雪佛兰。"安东尼说,"我十四岁起就喜欢修车,那辆车的制造日期和我的生日同年同月,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天生的一对。"
邻居小孩小约翰尼来给安东尼帮忙,他问安东尼:"你在干吗?"
安东尼说:"减震器坏了,我要给车换个新弹簧。"安东尼让约翰尼帮忙,他答应了。
安东尼把千斤顶塞进保险杆空隙,将车撑了起来。一千五百多公斤的古董雪佛兰,架在一个不牢靠的千斤顶上,非常危险。
"我把车撑到千斤顶的极限,大约离地二点五英寸到三英寸,但还是够不到旧弹簧,本来应该拆掉轮胎再靠近挡泥板,但是我想我可以挤进去,于是我趴在轮胎上,让小约翰尼把新弹簧递给我,我记得他警告我说:"只有一个千斤顶,你不该挤到车下去。"但是我说:"放心,我会搞定的。""
不幸的是,千斤顶还是滑掉了,安东尼被压在了后轮和防护板之间,瞬间就昏了过去。小约翰尼一下就跑开了,他气喘吁吁地告诉正在做饭的安吉拉,安东尼出事了。
安吉拉立刻跑出厨房,跑向车道,看到儿子已经昏迷,她感觉一阵晕眩,一下子就用手把车抬了起来,好让这个怪物别再压着自己的儿子。五分钟过去了,小约翰尼叫来了帮手,把安东尼从车底下拉了出来。
而安吉拉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愣了半天都没站起来。
后来,安东尼完全康复了,现在他是五家"固特异轮胎店"的老板。
这是个应激反应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明在危险情况下,人体可以激发出潜能。这个潜能让我们可以沉着地应对各种生命威胁,它就是情绪脑。
首先,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预警死亡的警报系统,是动物保护生命本身的监控机制,负责发现外在的生命威胁。一旦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它就会警告大脑,产生一系列情绪激素,比如******、内啡肽等,而各种情绪会激活肾上皮层的一个区域,瞬间分泌肾上腺素这种东西。但情绪激素不是应激反应里的主角,它只是负责把肾上腺素这个主角推出场。
情绪脑是用来应对生命威胁的。比如现在有一只猪在野外看到一只狼,警报系统告诉它的大脑:危险!情绪激素开始分泌,猪开始恐慌。情绪激素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开始水解糖原、脂肪(甚至肌肉),为逃跑准备能量,使它的肌肉绷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素还瞬间剥夺了身体其他部分的能量,让它的肠胃功能暂停、理智暂失、免疫系统受到压制,总之,一切和逃跑无关的身体活动都要暂停。
这样一来,使得猪奔跑的速度惊人,比平时要快好多,终于躲过一劫,这就是情绪脑的效果。整个情绪脑的工作链条是:警报系统→情绪激素→腺素→能量。
综上所述,情绪就是能量。
没有痛感真的好吗?所有的情绪都是正能量
2006年12月,几个在街头表演自伤的巴基斯坦少年引起了遗传学家和神经学家的注意,因为他们没有痛感。
这几个少年通过表演自残赚钱,比如用刀自伤、把手放在火上烤,还有一个甚至咬掉了自己三分之一的舌头。他们都表示,自己从生下来开始就不知道什么叫疼痛。
科学家们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找到了与这些男孩儿有关的三个家庭,其中六人没有疼痛感。这六人包括:A家庭里三个分别为四岁、六岁和十四岁的孩子,B家庭里的一名六岁儿童以及C家庭里的两个分别为十岁和十二岁的孩子。
该科研小组的成员说:"所有这六个孩子身体的任何部分、在任何时候都从未感到过疼痛,他们从不知道疼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们其他部分的神经系统都表现正常,可以感觉到触摸,有冷暖感,能感觉到痒和压力。
在经过细致研究后,该小组发现了这些孩子没有疼痛感的原因:他们体内一种被称为SCN9A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该基因是"电压门控钠通道"中的关键蛋白质编码,它相当于一个开关,把对疼痛做出反应的伤害性感受器的神经细胞接入神经系统。这些伤害性感受器分布于身体的外围,通过脊髓通道与大脑相连。实验室的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的SCN9A的变体形式使开关处于"关闭"位置,这使得他们的大脑从来没接收到过疼痛的信号。
人总会有各种情感、感觉,有些人把情感分为正情感和负情感,他们认为的正能量情感包括:喜悦感、满足感、放松感等,负能量情感包括愤怒、焦虑、悲伤、内疚等,当然,痛苦被认为是最消极的一种情感了。
但是,情感真的可以被分为正能量情感和负能量情感吗?没有痛苦感真的好吗?像那个因为患有无痛症而咬掉自己三分之一舌头的男孩儿,很难活到成年。
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感觉、情绪,都是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晶,不可能是多余的,各种情绪都在通过肾上腺素保护着我们。如果有人骂我们是蠢货,愤怒就会调动肾上腺素来保护我们的自尊;如果我们感到疼痛,恐惧感也会调动肾上腺素来保护我们的身体,下次远离这个引起疼痛的东西;如果我们站在悬崖边儿上,紧张感也会通过肾上腺素让我们提高警惕;恐惧感不至于让我们去挑战非洲狮;如果我们打破了花瓶,内疚感就会来提醒我们,使我们下次注意……
压力感、恐慌不安等所有的情绪,被称为负能量实在是委屈它们了,因为这些都是你的一部分。
而且,压力感是有价值的。水塘里养着一群鱼,如果没有外界刺激,这些鱼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因此,有经验的渔民们会把几条鲶鱼放进水塘,由于鲶鱼吃小鱼,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小鱼就时刻保持着警惕,生命力一旦被激活起来,整个水池就显得生机勃勃。
恐慌这种看起来最讨厌的情感其实也很有价值。习惯于恐慌就是胆小。胆小是什么?它只是对危险非常敏感。拿破仑就总用最怕死的人做哨兵,由此把危险阻止在待发生阶段。
很多时候,快感和痛感根本无法区分,它们相互纠缠在一起。纽约州立大学的亚特·艾伦做了一组对照实验。
第一组实验是在一座摇晃得非常厉害、看上去非常危险的吊桥上进行的--这真是个使人激动和恐惧的环境。有一个漂亮的女子站在桥上,她会和路过的男子打个招呼,让男子完成一个问卷调查,问他们什么是创造美丽的力量,并即兴编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最后,女子会撕下一张便条,写上自己的电话,告诉他今晚可以给她打电话。
第二组实验则是在一座稳定的石桥上进行,内容同上。
每组都有四十五个男性参加。结果怎么样?第一组给女人打电话的男人人数,比第二组多出四倍,而且质量上也高出很多;同时,第一组的男人编出的浪漫故事,也比第二组的男人编出的故事更加离奇、更惊心动魄。
后来艾伦又换了一个性别重复这个实验,得到的答案相同。是什么原因呢?艾伦解释说,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人们普遍感到不安、恐惧、激动、紧张、焦虑、害怕,他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这些感觉其实和恋爱是一样的,于是他们得出来一个结论:我一见钟情了。
同理,游乐园也绝对有刺激爱情的辅助作用,在倍感恐惧的情形下,人们更容易坠入爱河,因为恐惧感和恋爱感有众多类似之处。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情绪的发生,都是身体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看似负面的、损害性的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聆听情绪的声音,你就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压力、沮丧、紧张、自责等等,都是我们的人猿祖先经过数万年的进化用来保护自己的后代--也就是我们--不受伤害的。
因此,情绪脑是身体自动保护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管理好情绪的前提。
被踢的猫很无辜--能量的叠加
在通俗心理学里,有一个"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许诺自己将早出晚归。一次他看报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总憋着一肚子火,回到办公室就把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很气恼,把秘书叫到自己办公室大骂一番;秘书故意找接线员的碴儿;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被父亲痛斥之后,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这就是所谓"上班受气,回家踢猫"。被踢的猫,实在是太无辜了。在社会性动物群体里,压抑的情绪会沿着等级和强弱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为什么会发生踢猫效应呢?因为肾上腺素已经催生了能量,能量囤积着就必须发泄出去。压抑能量,就像让火山不要喷发、洪水不流一样,它会积攒能量,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情绪都有积极效果,但是高浓度的情绪激素就完全不一样了。英语里有单词体现了这种区别,感情状态变化较弱而持续的称"心情"(mood),比较强而且急剧的称"激动"或"情绪"(emotion,喜、悲、恐、怒、惊等),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
如果用意志力对情绪加以抑制,就会增加情绪激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力量,所以绝对不能憋着。就拿******来说,它本来是大脑产生的一种带来快感的激素,但是当浓度过大,就不再叫作******,而叫作安非他命或****。在二战的时候,日本自杀飞机的飞行员就服用过这种东西,然后在强烈的快感中走向死亡。愉悦感,本来和痛苦感、焦虑感等一样,都是身体用来调节自身功能的手段,但是浓度过大的话,消耗的能量也会过大,导致人神志不清,会产生类似于范进中举后的喜极而疯。
所以我说,肾上腺素总体是好的,当情绪被及时消耗,就会产生正能量,只有憋着才具破坏力,使人很多天都会无精打采。肾上腺素的能量,比多巴胺-ATP的能量持续时间长,数量更大。如果不有效发泄,破坏内在组织细胞的威力更大,表现就是毛细血管爆裂,像周瑜嫉妒诸葛亮,吐血而死;诸葛亮大骂王朗,王朗羞愧得吐血而死。如果憋着情绪,得不到发泄,身体组织细胞就会受损。
情绪如果不经过发泄,就会持续很久,究竟多久会因人而异,反正要比我们想象得要久。我们感觉不到自己有情绪了,但是情绪依然在那儿,虽有减弱却不离不弃,最可怕的是它还会转入意识之下,并一直在默默地寻找发泄口,趁我们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就以不可控的方式发泄出去了。这种"情绪后效"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一个篮球队员投篮连续命中,队员和球迷们一般都会相信他今天状态不错。"看,他又要投篮了,这肯定八九不离十啊,今天已经连续进了三个了!"
"咦,怎么没进?"
从概率学上来讲,假设这个球员的命中率恒定,那么,他连续进了三个球,接下来就理应不进才对,但是我们会根据前三次连续进球形成的暂时的神经链接(上面刚刚说过,三次可形成初步的神经链),不自觉地判定第四次一定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