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烈士的路数,是进入--失败--牺牲--退出。很多在大企业做得不错的经理人,他们都有一个很美好的创业梦想,在感觉时机成熟的时候,迅速到最新的行业中投资创业。但是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经过两三年的烧钱,多数人会开始嗅到了不妙的气味,于是关门大吉;或者微利运作,惨淡经营。这还算好的,更惨的是拿到了投资,开始铺开产品线,疯狂招人,投资花光了,却不产生利润,反而造成了更多人的失业和更大的损失。这是一个已经出现的例子:团购。不少团购网站都开始走多快好省、自废武功的路线,而仅仅截至2011年9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1027家团购网站关闭退出。我们都相信必然还会有不少人成为烈士。让我们对他们勇于进取的决心表示沉重的悼念。
谁都想做先驱,先驱看上去不冒风险,眼光独到,最后毫发无损却收获颇丰。但是,先驱也都是一锤子一锤子修炼出来的。
持续不断的兴趣
无论是先驱还是烈士,能够投身这类新兴行业的人全部出自对该行业的兴趣。开发《愤怒的小鸟》的ROVIO公司,当年做手机游戏起家,《愤怒的小鸟》是该公司研发的第五十二个游戏,在开发《愤怒的小鸟》之前,公司收入微薄,员工大量流失。也许就是这种持续投入的兴趣和内心愤怒的情绪,逼迫他们最终创作了《愤怒的小鸟》,并放到了苹果的平台上,从此一飞冲天。试想,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对游戏开发的兴趣支持他们,相信做到第十个游戏,就该到吃散伙饭的时候了。
本人认识户外俱乐部“远飞鸟”的一位创始人,他是中国最早做户外运动的一批人,1996年经营户外旅游完全可用“惨淡”来形容,公司租的是地下室。一次他跟我们聊天,说自己以前开台球厅,生意也不错,但是对户外旅游有一种难以抵挡的热爱,就索性把台球厅出让,全身心投入户外旅游,而今其在中国户外旅游中也是响当当的一号。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哥们儿在城市里属于放到人堆里找不出来的人,相貌十分平凡,可一旦出了城乡边界,进了深山老林、戈壁大漠,就像身上有个开关一样,两眼放光,动力十足。对这样的一群人,你总会有点儿莫名其妙的钦佩。
关注长远的同时,关注下一步
如果你是一名投资人,你投资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你会选择什么时间进入你所钟爱的行业?
投身这类行业的人,往往都对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高瞻远瞩,能看到这个产业未来的样子:行业被更多的人认可,需求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产业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为何仍旧有九成企业成为烈士呢?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们的眼光太长远。
他们一眼看到了头,却轻易忽视了新兴产业的波动期。在上一节提到了S形曲线,如果把这个曲线的初始阶段--即新兴产业处--放大,你会看到另一个曲线:
几乎任何一个产业的初始阶段,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新概念、新产品、新产业进入公众视野,各路传媒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同时一堆创业公司由此建立,一堆投资公司开始关注,也吸引了一堆有“梦想”的人加入。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云计算、物联网、团购网这些产业,你是不是在各个传媒中听到了各种企业都在宣传类似概念?但是当盛宴终结、繁华散尽、潮水退去,需求与市场的缺口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人们会发现,那些概念看上去很美,但宣传出来的“几千亿市场”如同气泡般破裂,整个市场会在短短一两年迅速萎缩,大量企业关门,创业团队散伙。其根本原因在于:看得太远,就忽视了眼前的问题。
因此,在关注未来愿景的同时,在对这个产业有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一定要关注下一步的发展。比如,一些很善于投资的人,他们会选择慢一步,即在新行业炒作落幕,大量企业消失之后,投资到那些尚存的企业。因为那样的企业,才是真正能成为新兴产业翘楚的企业。
别把经验“清零”
很多培训都在讲“清零”、空杯心态,将过去成就的内心放空,才能容纳新的智慧。这被人当作“人生智慧”来口口相传。
尽管我挺认同这种心态的。但是有的人就比较憨直,去了新的行业,换了新的企业,抱着清零和空杯的心态,结果顺带把过去的经历、经验和资源也给清掉了,这属于典型的“倒了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给倒了”。因此,在进入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人家会招我们去工作,是因为我们能给企业带来价值,而为什么企业会认为我们能带来价值,还不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资源和能力吗?如果我们把什么都一并格式化,那我们跟一名全新员工没有两样,我们所能带来的价值也会“清零”。
有人会质疑:“我原来做IT行业的,现在进入到心理咨询这个新兴行业,过去的经验哪里还有用啊?”但是你有没有发现IT跟心理咨询会有交集,在IT行业做这么多年,你是否比纯做心理咨询的人更了解“IT民工”的心理状况?是否比他们更能体会“调试程序”的单调乏味和焦虑?是否比他们更清楚“项目经理”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挫折感?这就是你的经验,当面对IT行业的来询者,你会比别人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无论何种专业、行业,都能找到交集。
当好“连长”“排长”
这点特别针对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经理人。他们在原来已经成长不错的企业做到中层,甚至高层,因为兴趣,转到新兴行业,往往依旧会将自己摆在“师长”“军长”的位子,以战略规划、总体管理为自己的工作。殊不知,新兴行业的企业往往都是初创企业,没那么多部门和架构,根本就没一个师的兵力供差遣。因此,更像是“排长”“连长”,带着只有几个人的队伍冲锋陷阵。此时,同样不必“清零”,而是把自己过去初出茅庐、勇往直前的心态召回来,既负责管理,同时又做具体业务。当业务逐渐稳定,队伍逐渐成规模之后,再实现更高层的管理。
做到以上这些,似乎就可以跻身先驱之列,能在某一行业的颠簸中存活下来,看到光明,成为翘楚。但是,依旧会有大量的烈士。很多经验并不是说说写写就能做的,而是真的得自己参与,自己痛一次,自己死一次,自己做一次烈士。没什么人能直接成为先驱,他们都是不知道做了多少次烈士,然后再复活,最终成为先驱的。我们看到的所有传记多讲的是成功的经验,但现实告诉我们:
成功的经验往往被扭曲过,失败的教训才是血淋淋的事实。
3.4在夕阳产业如何咸鱼翻身
我们总是很惧怕进入夕阳产业,这个产业没有什么市场,我们的收入、成就、社会关系位于社会底层。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就能看到这个产业的另一面。
蜡烛,19世纪之前的主要照明用品,冒着黑黑的烟和刺鼻的气味,随着电灯的发明和普及,要步入坟墓了。是吗?而今的蜡烛是一个市场十分巨大的产业,外国家庭对蜡烛的年消费是一个稳定的数字,蜡烛被制造成香蕉苹果、米老鼠、维尼熊的外观,并着上各种逼真的颜色,当蜡烛被点燃的时候,还泛着水果味、绿茶味、薰衣草味等不同的香味,甚至还有为情侣生活所专门设计的“低温蜡”。由此,蜡烛非但没有消亡,反而焕发了第二春,咸鱼翻身了。
很多产业都是如此,经历了初期的阵痛之后,进入新的上升轨道。电视、家庭影院的出现让人们认为电影院的生意结束了,一些年过去,现在的大片动辄几亿票房;任何手机都有计时、闹铃的功能,似乎手表也要寿终正寝了,但是瑞士天梭表一点儿也不愁没买主,该卖多贵还卖多贵;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介入似乎预示着广播从此无人可听,但现在一个个“堵城”让有车族完全离不开广播电台……
所以,不要以为夕阳产业的太阳已经落山了,这帮家伙过了一夜又成了新的新兴产业亦未可知。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那么,该如何打造这类产业,让它重燃烈火呢?
创新价值,主导变化
电灯发明之前,蜡烛被赋予的价值是“照明”,电灯发明之后,蜡烛“照明”的价值被取代,自然会很失落。不过,它玩儿了个大变身,将所蕴含的基因做了改变,从而找到了新的价值,那就是“快乐”。而手表的价值同样已经不是“时间”,而是“身份”“成就”;电影院的价值同样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简单的“放松”“娱乐”过渡到“时尚”“人际关系”。当产品的基因发生变化时,产品本身的诉求、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
变换行业,接纳变化
实在创新不出价值,那就只好陪原有的价值一起适应新产品。DVD做得不行了,就去做大容量存储。报纸传媒出路减少,就转去做网络媒体、手机媒体。邮政要关门,就去做快递。没人去电影院看电影,那就拍电视电影、网络电影,成本低,还有新天地。用这样的心态接纳产业本身的变化,及时投身类似的新兴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跟其他产业制造暧昧
广播媒体为什么会咸鱼翻身?还不是因为搭上了汽车行业。要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这么快速发展,广播可能真的就寿终正寝了。邮政行业为什么还能活着?那也是傍了房地产跟银行两位阔佬:邮政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寄快递、包裹,转换为其所处网点的黄金位置,这为它搞地产出租和金融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实,电影院的火爆也是因为它对传媒、广告产业暗送秋波,投怀送抱。所以,夕阳产业是个“老来俏”,跟其他产业融合,虽然开始还得半推半就,但之后就共赴巫山、飘飘欲仙了。
产业本身优势
不同于新兴产业,夕阳产业本身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不可小觑。既然人家是夕阳产业,那就是经历过新兴、高速成长、成熟这些阶段。企业本身的结构、人脉、管理体系都具备丰富经验。这才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早就修过桥、走过桥。如今的关键就是把核心业务的价值重构,或者跟其他产业搞暧昧,产业的管理、关系、生产可都不需要怎么改动。
所以,如果你在夕阳产业有丰富的经验,同样千万别把它扔掉。即便你是个老工程师、老业务员,利用你在这一产业的优势,迅速链接高速发展的产业,静中求变,真的会高唱“翻身农奴把歌唱”的。
3.5你会运用职位的磁性吗
一个企业的运作,是依赖于这个企业不同职位提供服务的组合,最终产生产品和服务,赚到利润。而作为每个人的职业,也逃离不开你所从事的职位。职位决定了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很多人感觉干起工作来特别拧巴,自己的能力兴趣在这个位置上很难发挥。比如,喜欢沟通不喜欢技术的理工女去做维护,爱思考琢磨事的思考男去做客户经理,满脑子新想法的创新哥去做财务。这好比让张飞做军师,让诸葛亮去单挑,作为老大的刘备不会傻到这个程度,可很多人却真是如此。
因此,如果能全面了解整个职位,就很方便每个人做出相对靠谱儿的选择。可是,那些大企业的职位可以数出几百个,根本了解不清楚。
这一本书,并不是用来让大家了解所有职位的。而是要拿来看看,我们现在所在的职位,到底有什么磁性,它同我们将要去的职位有什么关系。
职位聚合,找自己的磁性
在完成了很多不同行业的职业规划之后,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多数行业的职位类型都差不多。就好像你开一辆很大众的福克斯,结果惊奇地发现,左边的玛莎拉蒂和福克斯也差不多,都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右边那个奇瑞QQ也差不多,也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有的人当场凌乱,有的人却备感幸福。
还记得我在上一章提到的定位兴趣的方法吗?其实该方法早就被前人讲过。美国ACT(AmericanCollege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会为美国高中生提供一张地图,就是传说中的工作世界地图(WORLD-OF-WORKMAP)。“外事不决问谷歌”,你可以在谷歌上搜到,下载。
这个图可被称为“职业指南针”,它能根据你的磁性来指向你想要去的“职业群”。
在这个“指南针”的中央,出现了两个维度、四个方向:
维度一(沟通倾向)
PEOPLE(人):同人打交道。有哪些职位是跟人打交道的?客户服务、销售、市场、社会服务、公共关系、管理……
THINGS(事):同事物打交道。有哪些职位是跟事物打交道的?工程、财务、程序员、维护、科学研究……
你是更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和事物打交道呢?
维度二(思维模式)
DATA(具体事务):数据、具体、事务性的工作。这类工作的特点:工作内容具体、工作成果可量化、工作业绩准确考核。
IDEAS(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思维性的工作。这类工作的特点是:工作内容多变、工作成果难以定量、工作业绩错综复杂。但是这类工作很有可能会产生巨大效益和成果。你能衡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底产生多大的效益,提升多少就业率吗?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论的发现让人类科技又有了新的演变。
在此,你会发现,这个思维模式维度较难区分。我就拿“研发”这个职位来做一个区分。
很多做研发职位的人都会困惑,研发是属于具体事务DATA还是抽象概念IDEAS?实话说,研发(R&D)是两个词,因此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研(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发现(DISCOVER),发(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IMPLEMENT)。
研究,需要不停地探索、分析(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其实就是反反复复地SEARCH,即探索),最后发现、创造出有价值的方案、技术、算法……很多软性课题都属于研究,比如A省的矿藏勘探就是国家投资的大型软课题,经过大量的勘探、分析、总结之后的成果就是一纸报告,但是国家为该报告投资上百亿也很正常。因此,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能形成一套方法、方案的人适合做研究。而那些好奇心重,洞察力强,对资料、数据很敏感的人能将研究作为事业和梦想。
而开发就没这个要求,现在的开发是一个工程,工程就涵盖了技术实现、文档管理、流程管理和测量调试。开发更要求规范性、工程性、计划性、执行力。以软件开发为例,迄今为止,很多人对开发都有一个深深的情结,认为开发就是代码。这属于20年以前的老眼光,当软件工程应运而生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在开发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完成代码后的测试也占了极大的比重,而代码本身可能是最没技术含量的部分。同时,设计和测试十分在乎流程、工艺和质量控制。这样一看,开发职位的要求和财务职位的要求类似。
所以“研”和“发”有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搞的事,不能混为一谈。研究是IDEA方式,而开发是DATA方式。肯定有人问:我能不能做到两者兼而有之呢?我只能说你别太跟自己较劲儿了,“水里的葫芦--两边摆”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你是更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与事打交道?是更喜欢DATA的具体工作,还是IDEAS的概念工作?之后将你的职位目标聚合在某一个象限。
职位互补,利用磁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