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生小薇而言,当男生小康很忙也找借口联系她,并想带她去见自己的狐朋狗友时,这就意味着小康想跟小薇做男女朋友。那么,这两种现象,就是做男女朋友的征兆。
同样是女生小薇,2月14日同小康销魂,28天之后,3月14日,本该出现的“人”没出现,由此产生了一场悲剧。那个没出现的“人”--大姨妈,就是是否怀孕的征兆。
当我们的职业产生问题时,同样会产生征兆。
职业问题的征兆是什么?
完成众多职业规划案例,同时也了解了诸多同行所完成的案例,我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有职业问题的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第一征兆是:情绪。
有的人会直接将情绪表达出来:“我很迷茫”“十分纠结”“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我担心一旦……”,而有的人却并不说出来,他们会在描述事情的过程中暗示出来,比如,他会情绪激动地问这样的问题:“凭什么我不能得到这样的职位?”或者,他会很犹豫地说:“我也考虑做广告设计,但是……”甚至,他依旧十分平静,但是情绪会从语速中,或者对事物本身的描述中体现出来。
当你从头读到此处,你会发现,我写的任何一类魔法,都会多少从情绪入手。风系魔法对应“迷茫”,土系魔法对应“失望”,水系魔法对应“纠结”,火系魔法对应“犹豫”……
因此,从情绪入手,往往能直达职业问题的根源。
如同光有波动和能量特性一样,情绪也是一种能量的波动。针对情绪的魔法,是为光明系魔法。
6.1坏情绪都是好情绪
关于情绪的定义和分类,中外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是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心理学的教科书都认为人有四大基本情绪:快乐(喜)、愤怒(怒)、悲哀(哀)、恐惧(惧)。
之后又扩展为:兴奋、平静、愤怒、悲痛、惊奇、嫉妒、不屑、惭愧、耻辱等多个情绪。
从这些情绪的分类,我们是否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好”情绪很少,“坏”情绪却很多。
四种基本情绪中,只有快乐是好情绪,剩下的都是坏情绪。而其他的细分依旧如此,好情绪逃不过:快乐、平静,剩下的全都是我们社会认为的“坏”情绪。
难怪古人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坏情绪的比例确实占了八九成。如果一个人心情好时,我们会说:“他很快乐。”就代表了他很快乐,但是一个人心情不好时,我们说:“他有些不愉快。”背后却可能代表了很多错综复杂的情绪,他到底是愤怒还是恐惧,是内疚还是嫉妒,是悲伤还是厌烦,用“不愉快”区分不出来。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坏”情绪,我们做了如此之多的界定,这搞得我们很迷惑,我们如此喜欢快乐,追求快乐,却为什么对“坏”情绪这么较劲儿,不区分到底誓不罢休呢?
按照心理学的一种说法,“好”情绪的体验远没有“坏”情绪来得强烈刺激。当我们回忆的时候,反而是过去那些不美好的体验要更加生动鲜活,而过去美好的体验却变得十分模糊。因此,我们会特别生动地描述“不好”的情绪,并对这些情绪进行大量的拆解、定义,比如,把对他人的吃醋按程度高低分为:羡慕、嫉妒、恨。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要去面对那么多“坏”情绪,这本身就是一种修炼。
因此,如果需要一句“鬼话”来描述光明系魔法的话,那就是:“坏情绪都是好情绪。”
所有“坏”情绪都有其积极价值和意义。按照达尔文《进化论》里的思想,我们的所有情绪并非每个人刻意为之,而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中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而习得并遗传下来的,这些情绪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当看到“坏”情绪存在的积极意义时,就可以找到一些应对之术。
当在工作中产生所谓的“坏”情绪:愤怒、厌烦、焦虑……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
6.2抱怨:改变的开始
关于怨言和抱怨的各种书籍《不抱怨的世界》《不抱怨的人生》《优秀的人不抱怨》《不抱怨的职场》,真书伪书,令人眼花缭乱。
其内容的核心就是三点:一、足以让我们“抱怨”的东西,其实很少;二、越抱怨越招人烦,生活越不爽;三、古往今来的牛人都不抱怨。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致幻剂,当你不抱怨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美好”:老板要求加班,不抱怨;老板不发奖金,不抱怨;身边的官二代被提拔,不抱怨;客户提出无理要求,不抱怨;房价翻两倍,不抱怨;上小学交十万赞助费,不抱怨;交通管制导致交通堵塞,不抱怨;一下雨就能在城里看海,不抱怨……这样你是不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儿?
还是拿真实案例来说吧。
小华的心态十分积极,对任何事情都毫无怨言。有一回,好友小军向他抱怨:“我们公司太恶心了,说要连续加班一百天,每天晚上必须九点以后走。家里有小孩也不许回去看。而实际上,这些工作八小时之内就能完成,搞得加班时间就是混日子……”
此时小华已经忍无可忍地大声说:“你这样抱怨有意思吗?不要抱怨!你们公司这么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你不满你可以走啊,走不了就只能适应,抱怨没有用!”
我有一个小小的觉察:当小华说这些话时,他自己其实也在抱怨。而小华的这种“不抱怨”,对小军的情绪、职业、工作没有任何价值,反而堵住了小军情绪发泄的渠道。而当小华总是摆出一副智者高高在上的样子时,小军会因为情绪总被堵住而逐渐疏远小华。小华的这类“不抱怨”,甚至不如跟小军一起抱怨的同情更让人舒服。
抱怨的汉语释义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人对事不满。如果看英语的翻译则更为直接,Complaint:anexpressionofgrievanceorresentment(抱怨:对不满和委屈的表达)。
这么看解释,抱怨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不满情绪的表达。《论语》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表达不满;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里说:“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的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也是表达不满;电影《建党伟业》里陈独秀说:“大家拼命干活儿,却吃不饱、穿不暖、住不踏实,这合理吗?”这同样是表达不满……而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抱怨,才有了百家争鸣、种族平等,才有了推翻帝制和建立新中国。
假如没有抱怨,那些血汗工厂就会继续十连跳、二十连跳;如果没有抱怨,1945年以前我们就会真的成为亡国奴;如果没有抱怨,我们现在恐怕还活在酒池肉林、鹿台炮烙的商纣王时代。
因此,我们是否能看到抱怨的积极意义?
崔永元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就因为觉得有前途有前景所以才抱怨。”
抱怨,是因为心存希望,是因为希望改变。
当对工作有抱怨时,那其实挺正常,说明还有希望,说明还有可能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然而!
此时,你是否会更加迷惑:这里边儿逻辑混乱啊,抱怨总归是不好的东西,现在被你说得这么神圣,难道那些怨男怨女、公司里天天发牢骚的人、跟朋友常常哭诉的受害者,反而都成了积极而有梦想的人,反而都永永远远、一生一世成功幸福了?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抱怨背后的逻辑。
每一个抱怨的背后,都分别有三个角色。
受害者:即抱怨者本身,他们受到了伤害,产生不满,因此把不满表达出来;
加害者:即抱怨者抱怨的目标,他们或真或假对受害者施以伤害;
倾听者:抱怨者的抱怨对象,他们在旁边倾听。
抱怨的整个流程即受害者向倾听者抱怨加害者对他的伤害,并表达愤怒,以博得倾听者的同情,甚至“同仇”。
还是分析刚才那个例子,小军抱怨公司总是无谓地加班,在刚开始抱怨时,他其实是有一个愿望,能否不加班就把工作做完,回家好照顾孩子,培养业余兴趣。他向小华抱怨时,也希望小华能理解他的愿望,同时有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
但是当多次抱怨之后,他除了发泄不满,内心反而还有一种享受感,这种受害的感觉很让人同情和可怜,他的希望变成了证明,即证明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在我改变不了的加班这件事上,我总是正确的。这种对于对错的关注让他忘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从而让抱怨继续下去,而没有任何新的改变。此时,受害者小军,小军认为的加害者,以及倾听者小华,三方建立了一个很“和谐”的加害--受害--抱怨--同情关系。
于是,一个抱怨死循环形成了:
加害--受害--抱怨--同情
这个关系之牢固,以至于事情不会有任何改观。
当我们观察那些长期抱怨者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其实反而离不开那些加害者,无论这个加害者是真实的加害者,还是他们幻想出来的。因为他们所关注的已经从最初对需求的不满转而变成了对自我证明的享受。
你是否发现,很多被上司或企业的制度伤害的人,经过了多次抱怨,反而不会主动离开企业,或者主动改变企业和自己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是继续在这个企业里混下去,甚至惨遭辞退。或者更加可怕的是,他一旦被那些“抱怨没有用”的功利主义所迷惑,便会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从受苦受难的员工一下子转变为对自己、家人和他人都十分“狠”的优秀员工,并开始了自己的“成功之旅”。他认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抱怨者活该受害”。整个抱怨死循环并未被打破。
而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受害者没有觉察抱怨的积极意义。他只顾发泄不满并沉迷于抱怨,却并未觉察到他自己的希望和自己可能做出的改变。
因此,当抱怨时,请念下面这句“鬼话”:
“抱怨是改变的开始。”
这个咒语会赋予“抱怨”光芒。
当说出这个咒语时,我们的焦点就脱离了抱怨本身,而关注到如何改变。
具体的方法如下:
1.让抱怨飞一会儿
有情绪就发,如果对方是亲密的人(比如另一半),那就尽情抱怨,因为/她值得你信任。不过,在抱怨之前,你可以先提醒他/她一下:
“我后边儿说的都是发牢骚,所以你听着就行了。如果你听烦了,我给你煮碗面吃,好吗?”
实在不行,你还可以像《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那样,找一个树洞,把牢骚都发到那里。反正,无论怎样,一定要先倾诉。
2.把所有的抱怨转换成需要和希望,找到价值观
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可以用“我希望……因为”“我需要……因为”这样的语言来表达。
“我们老板要求每天加班到九点,其实也没什么事做,真烦”可以转换为“我希望能不加班也完成工作,因为我想在业余时间多照顾孩子,我觉得工作家庭的平衡很重要”。
“凭什么他们项目组就多发奖金,我们就没有”可以转换为“我希望我得到的收入至少跟同事的收入一致,因为我需要钱”。
当我们说出“我希望……因为……”的时候,最终会发现我们在工作中所在乎的关键内容即我之前提到的价值观。
3.重估这些自认为重要的价值观
正如我在风系魔法里所说,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往往认识不清。因为总会有很多干扰掺杂其中。工作家庭平衡是否真的对你很重要?钱是否真的对你很重要?你真正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再次审视这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也许,在工作初期,你最想要的是工作经验;在某个时期,你最想要的是同事和谐;在某个时期,你最想要的是家庭平衡……
4.做出接纳或改变
此时,你就有接纳或改变的动力。当你发现,你抱怨的并非真正想要的,比如,抱怨奖金分配不均,而你发现其实你真正想要的是工作时间灵活,那就接受这个现状,谁让人家每天没日没夜干活儿,你需要灵活时间呢?其实,接纳本身就是一种改变:接纳改变了加害者、受害者之间的控制关系。
但是,当发现自己所不满的是最核心的价值观时,你就必须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你是一个一岁孩子的母亲,晚上必须要回家跟孩子在一起,你认为工作家庭的平衡最重要,那当公司要求你加班的时候,你就需要做出改变。可否跟上司坦诚谈一下:可否在八小时内把工作完成?可否把工作带回家完成……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多数上司都能接受这样的要求,都是同样坦诚并讲情理的。捍卫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换来的往往不是对抗,而是尊重。
其实,我们抱怨背后的情绪除了愤怒,还有一点儿恐惧,我们恐惧无法改变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关系。很多“加害者”都是和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而另外的“加害者”则是“难以具象的怪兽”,如企业、组织,甚至制度。即便如此,当我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时,当我们想让世界变得好一点儿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哪怕最小的一点儿改变,还记得我在火系魔法里说过的“得寸进尺”的法术吗?任何小改变都能带来成果。
再重复一遍这句“鬼话”:
“抱怨是改变的开始。”
6.3焦虑:专注的前奏
首先讲一下我本人职业生涯中的一段经历,因为在我跟很多人聊他们的职业时,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十几年前我刚工作时是一名菜鸟工程师,过的是天天出差勘察的日子。此时,尚未透彻地熟悉很多新的工作和任务。那一天,就在我去陕西出差的长途车上,接到了顶头上司的电话,让我一个人独立参与一个几亿元投资的技术谈判。接电话的时候我就感觉后背冒汗,因为我从来没有干过技术谈判这样的事情,甚至连场面都没见识过,参与谈判的人都是混迹江湖多年的老油条,我一个新兵,对技术细节的了解并不深入,如何能把握几亿元交易的技术谈判?我忐忑不安,手足无措,之后几天开始便秘。这一切都是焦虑情绪的表现。”
当踏上职业的航程,焦虑情绪就会永远伴随着你。甚至,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全民焦虑时代,小时候焦虑“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到老了又得为准备给子女买房的巨款而焦虑。这么看,从小到老,焦虑一直在恶心着我们。
如果我们能说出自己的焦虑,我们就能发现焦虑背后的东西。
你如何说出自己的焦虑?第一个闪过你内心的一定是:“我担心……”
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件事、我担心客户投诉、我担心调试不通、我担心谈判失败双方都怪我、我担心下属不按我的意思处理……
正如我那年一个人去承担技术谈判工作时一样,我的担心十分强烈。以至于我甚至考虑到了一旦干不了怎么离职这样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焦虑的背后是害怕。
我们再对自己的焦虑做一层分解,当我们说“我担心……”的时候,其背后的语意是“一旦……发生,我担心搞不定”。
一旦客户不满意,我担心搞不定;一旦下属不按我的意思办,我担心搞不定;一旦调试不通,我担心搞不定……
如果再探索一层,你会发现,这“搞不定”的背后,有更大的焦虑。
因为客户不满意,所以就会被批,然后就可能很受挫,然后就可能更干不好,然后就降薪、离职……而后边儿这一系列事件,都搞不定。因此,我们害怕的往往不是这件事,而是其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