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300000029

第29章 唐后李姓名人(7)

阮大铖得知后,气了个半死,其后阮大铖得势,侯方域只好逃亡。侯方域逃走后,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只一门心思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兴高采烈地前来迎娶李香君做妾。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死皮赖脸地坚持下去,李香君情急之下,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以死明志。娶亲的人一看竟然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阮大铖虽品行不高,却也是个大才子,他怎能忍气吞声!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后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阮大铖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并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克扬州,大军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但最终还是被清军截获,随后南京城也就不攻自破。李香君趁着夜色跟随着一些宫人连夜逃了出去。

至于李香君后来的去向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李香君最后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却被一个老头痛斥一番,二人痛定思痛,勘破尘缘,最后出家了事。第二种说李香君最终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明灭后,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被侯府里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说两个人从此就分道扬镳了,李香君香消玉殒前只留下一柄桃花扇,并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妓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与李香君相较,像阮大铖这样的机会主义者倒更像个人尽可妻的文妓。妓女尚且知耻,而士大夫竟然恬然不知耻辱,真是绝妙的讽刺。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而侯方域却没能耐得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又引起许多人非议。而这于李香君死时留下的遗愿也不相符合,可惜,她深爱了一世的侯公子最终没能抵制住名利的诱惑,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

李甬

李甬(1627年~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陕西周至县二曲镇二曲堡(其墓即在二曲堡南)人。明末清初学者。

李甬的父亲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甬和寡母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仅靠彭氏纺织缝纫和李甬打柴换粮,杂以糠菜,勉强维持生活。李甬因而面色如菜,人称李菜。彭氏决意教李甬从学,可惜无力供学,屡次被塾师拒绝。李甬九岁才入学,只读过二十天书。但他发愤自学,在拾柴挖菜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甬家贫好学,便任其借阅。李甬随阅随还,数载之间,遍览群书,写出《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但后来他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并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了。从此,李甬潜心于宋明理学。

康熙九年(1670年),李甬为母亲服丧3年期满,遂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延请李甬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前去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甬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题为《匡时要务》。李甬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分别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年),李甬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于雁塔、富平等地讲学。他极力主张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的思想钳制政策相对立。

李甬所交皆当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钟麟是浙江临安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前往李甬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甬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他。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甬。同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往访问李甬,二人结成忘年之交。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夏,70岁的蒲城人王省庵,来拜访李甬,二人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李甬,探讨学术。

李甬的学问,兼采朱矗、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甬主张兼取众家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道:“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甬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观点。他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之学。李甬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道:“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何从而见?”

李甬因为在理学上的深厚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又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并称为“关中三李”。李甬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四十六卷。

李渔

李渔故居半亩园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笠鸿,号天徒、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祖籍为浙江兰溪。李渔素有才干之誉,世称李十郎。他出生时,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一出生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十八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后因在科举中失利,肩负以仕途腾达光耀门楣重任的李渔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李渔后来迁至南京,将其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等所编刻的《芥子园画谱》,流传甚广。康熙初年,李渔先后获得乔、王二姬,对其进行精心调教,后组建了以她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演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也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这是李渔一生最得意的一个阶段,也是他文学创作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就是在此期间完成并付梓的。1672年、1673年,乔、王二姬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被迫解散,他的生活从此陷入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之中泯然谢世。

李渔重视戏曲文学,曾说道:“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他的戏曲论著存于《闲情偶寄》词曲部,从舞台的实际出发,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中心事件的选择安排)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戏曲评论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闲情偶寄》一书是李渔主要的记录和思考自己的所见闻的事物和生活所得的总结性的著作。除戏曲理论外,还涉及生活中如饮食、坐卧、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和审美感受,可见其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林语堂在谈及《闲情偶寄》时说道:“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

李渔对个人诗文也颇自得,其诗词语浅意近,直抒性灵,虽难称典雅,但作为上层人士记录底层生活体验,读来却不乏趣味。从《李渔全集》卷二《笠翁一家言诗词集》中之《别离难·扪虱》和《捕蚤二首》即可见一斑。

李渔一生著作颇丰,有戏剧《笠翁传奇十种》,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等,还有《万年欢》、《偷甲记》、《四元记》、《双锤记》、《鱼篮记》、《万全记》、《十错记》、《补大记》、《双瑞记》等9种(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风筝误》);小说《肉蒲团》、《合锦回文传》、《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全集)》等,及《闲情偶寄》等书。《李渔全集》为后人所编。

李光地

李光地祖居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初名臣。

李光地出生于书香门第,乃开漳先锋、辅胜将军李伯瑶之后。李光地通晓满文,精于音韵和《周易》,以宋明理学的笃行者自许。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始任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政绩卓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
  • 花鼓戏

    花鼓戏

    《花鼓戏》主要内容分为走进花鼓戏、瑰丽的艺术、花鼓戏的种类等。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置身于信息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把“鬼神”当作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与笑料,报之莞尔一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信仰和观念不会静如此水,沉沙之下依然涌动和摇迹。
  •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在中世纪,很多作家都认为,在埃及粮食充裕时期,金字塔是用来储藏粮食的大仓库。近几年来,金字塔被人描述为与日晷仪和日历、天文观测台、测量工具甚至是与神秘的外星生命相联系的东西,把金字塔当做天外宇宙飞船的降落点。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热门推荐
  • 水月剑歌

    水月剑歌

    残月霜染歌与剑,歌为谁唱?剑为何持?一个怀着英雄梦想的少年开始了他追梦的旅程······
  • 我的青春不驻足

    我的青春不驻足

    人生就是这么操蛋,不经意间,我们被这操蛋的人生上了一遍又一遍。岁月静好,那些年我们错过的青春,现在已经什么都不剩了。清风拂过你的裙摆,柳絮撩过你的发梢,在风中白衣飘飘,绝世倾城的你,再见,却也是波澜不惊......
  • 证永恒

    证永恒

    我在这无尽位面中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寻找那传说中的永恒......
  • 江月何时照初人

    江月何时照初人

    庸王执政,小人当道,且看锦公子如何步步为营,运筹帷幄,巧谋江山,觅得初人。
  • 穿越之魔妃倾城

    穿越之魔妃倾城

    她本是现代忍者杀手,精通忍术,蛊术,阵法,却因驭兽珠被昔日好友背叛穿越至玄武大陆,成为一个经络堵塞,被人取笑的废材,但她不再是那个她,学幻术,拜师傅,练灵丹,契神兽,遇上他,爱上他……
  • 启示录之神囚

    启示录之神囚

    人就是神,而神就在我们心中,在我看来,人和神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光明和黑暗,善良与邪恶,从一开始有人的时候,神就在了。人总有两面性,神性和本能,任何一种动物都有他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狂野的,是不受控制的,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着神性,它教会我们懂得克制,懂得敬畏,让我们不能肆意妄为,不去伤害他人,它让我们享受自由,又同时限制我们的自由。神只在人的心中,而当神被具现在人面前的时候,他也就不再是神了。图里费-萨洛奇,作为神裔守望者一族,萨洛奇家族的族长,在神与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属于自己的斗争,他是否能在这个浮躁与堕落的年代,明确神的意义,拯救生灵的灵魂呢
  • 月界

    月界

    传闻月神为月界之主宰,手握日,脚踏月,天地为被,星河为床,征战一生,无所匹敌,奈何...
  • 海贼王之正义之名

    海贼王之正义之名

    海军,海贼,革命军,我都当过。海军是天龙人的走狗,四处压迫平民;海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革命军四处制造战争,造成民不聊生。我这一生,坚守着自己的正义,问心无愧!
  • 万世登仙

    万世登仙

    一颗小球,跨越百万载岁月而来!它滚过了妖族盛世,滚过了百族争仙,滚过了人族崛起。它砸出了药神,碰醒了妖皇,撞出了人皇。一个又一个强者得到了它,但却只有它不被时光长河所侵蚀。一代又一代的强者落幕,一世又一世的天才争霸,仙路难寻无数天才陨落。恰时,魔界入侵——无羽帝尊初登帝位便与魔界幽帝同归于尽——两大帝尊自身通天修为反哺天地!由此开始——一批又一批耀眼的天才纷纷出世,混战天地,乱世降临。而那颗小球中,存在了万年之久的灵魂,于帝尊陨落百年之后终于醒来,也踏入了这群星闪耀的盛世。于是,道临!果然有些心急了我在酝酿酝酿不过可以看看东方畅游记搞笑哦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