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3300000037

第37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十二讲(2)

这就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有些人说:《观无量寿佛经》专门讲净土十六观,当然净土十六观后面的三观其实就是讲三辈九品得往生,前面一开始是从落日悬鼓观开始。

在目前这种时代我们能持名念佛,然后能真正达到念佛成片,乃至于事一心不乱,当然更好。不过对于那些念佛念了很多年,甚至超过十年八年还是念佛成片也没有达到的人,如果不能达到,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人欺骗他人是狡猾,欺骗自己就是愚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看我的修行功夫到哪里。如果不能的话,仍然要继续信愿持名。

因为我们一再讲,这是最究竟、最圆满、最简捷的方法,但如果身体本身五大很差,干扰我们,凡夫的心没有办法完全不被它所干扰,还是可以修一修《观经》上的教导,比方说落日悬鼓观,就能把我们这个火大转过来,当然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是可以的。然后就能让我们修行容易成就,容易相应,容易达至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真正地看破放下,真正能一门深入,而且心非常清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做其它的,就是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老实念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能不劳观想,不用作什么胜观、十六观这些,就能直了成就,那当然是最好的。

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能往生,为什么人人都能往生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反而是凤毛麟角?原因是什么吗?大家留心看一下慧远大师所写的莲社发愿文,或者看一下慧远大师的传记就可以知道,当时他们那是持名念佛和作净土十六观两种结合一起修的,所以个个都能往生。

我们将来如果能有一个道场专门念佛,而且根据这个人的根性不同,用适合的法门来修。有些人就一直专注地修持名念佛,而且一直都很相应,有些持名念佛加上一些修净土的十六观,总之契合自己的根器,能真正成就很多人得往生,这才是末法时期真正能住持正法,殊胜的正法道场。

《观无量寿经》就讲到这个,但实际上《观经》是境细心粗,一般的人要真正成就这个胜观是不可能的,如果以它作为一个方便,转身大,作为一个辅助,还是比较容易的。真正成就净土十六观,以凡夫的心力是很难做到,因为那要真正修,比方就修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光,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凡夫的心力很难观想的,所以佛陀在十六观的第十三,就特别开一个劣像观,观八尺的佛身。但障重之人心粗念杂,还是不能观,所以就在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我们知道下品往生里讲到:“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这是讲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里四种念佛方法都有包含,比较全面的,而本经是净土法门最浓缩、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所有的妙理玄义,最精华的部分都在其中。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最便捷的,如果是临命终往生时他能具足条件,那一定是持名念佛最殊胜。如果我们具足信愿,就求持名念佛,也是最简捷、最圆顿。

所以在净土宗的四祖法照法师的文集里就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接下来就讲到末法时候虽然人的根器很迟钝,但心体也是本来具足百界千如,所以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如果不能作胜观,专门称名,不劳观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老实念佛。

接下来是讲禅宗。禅宗里不是一直提倡参念佛是谁吗?这里蕅益大师就把大家对于参念佛是谁这个误解完全地和盘托出,让我们能够明白,实际上这并不是反对持名念佛,而是称赞持名念佛非常殊胜。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若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是问禅宗里有些禅师,像天奇本瑞禅师,还有毒峰本善禅师,他们为什么会主张要参念佛者是谁呢?此地蕅益大师又说不必参究,会不会矛盾呢?这里蕅益大师就直接说了,要知道说不必参究正是天奇本瑞禅师的意见,不过一般的人没有领悟祖师的慈悲心,所以才去参念佛是谁。

其实天奇本瑞禅师有一次上堂开示:“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这是禅师开示的原话,后来人就抓住最后一句,只看念佛者是谁去参话头,很多禅堂写上念佛是谁,就专门来参这个话头。

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人都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天奇本瑞禅师是因为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不能死心塌地求往生,虽然说也是依教奉行在念佛,但他不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虽念佛而信不真,愿不切,难以往生,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彻底悲心。故称“不契释迦彻底悲心”。虽然终日念佛而不知道全体即是佛,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故傍不甘”。

禅师在旁边看着这些人这么愚痴,没有真信切愿,虽然天天依教奉行,持名念佛,但信愿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难以往生。才说你要回光返照,要看一看念佛者是谁,能念佛的是谁,能念佛的还是我们的真如妙心,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所成就的这一句阿弥陀佛,禅师的意思是这个,希望大家在这一句话上就能够豁然开悟。

这是禅师的意图,但有些禅宗底下的人搞错了,他认为这就是参话头,我们参念佛是谁,然后能开悟,不用念佛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反复去参念佛是谁,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能明白,信有弥陀,有极乐,这就是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极乐世界就是本有家乡,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大慈悲父,因此才真信切愿,因此才肯死心念佛。禅师之意绝不是要你去找念佛的是谁,是后人错解了禅师之意。

蕅益大师给我们指出来了,后人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妙理,反而将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去苦苦参究。大师打了一个很通俗,很贴切的比方:譬如有人用敲门砖敲开自性的家门,以前那些深宅大院,有些富贵人家的房子有几重门,在里面一般的敲门听不到,拿个铜环去敲响或拿个敲门砖去敲。

用敲门砖敲开自性家门,本来应该去亲见娘生面目,始觉好像子女,本觉好像父母,以始觉觉本觉就是父子相见,就是子母光明会合,但有愚痴的儿子就用这个敲门砖去打自己的亲生爹娘。

这就比喻那些参念佛是谁的人,只会苦苦参究,不知道念佛的人。就好像愚痴的儿子,敲开门以后拿砖去打自己的爹娘,比喻有些人好高骛远,执理而废事,反招堕落,辜负了天奇本瑞禅师的苦心。

因此说,[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那些只会参念佛是谁的人,那些不知道念佛,不肯念佛的人,他是很迷昧的,他没有真正懂得禅师的苦心,不是善顺祖师,不是真正照祖师的教导去做,反而成为恶逆,成为忤逆之子。

所以末法的众生福薄慧浅,虽有心修心,却无力断惑,要依靠自力来断见思惑很困难,如果舍去信愿念佛法门,徒好玄理,自心终难彻证,终难明心见性。

譬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光阴虚掷,岁月空抛。一失人身,万劫难复,非常可惜,因此,我们要牢记印光法师的教导。

印光法师说:“如来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以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这个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愿往生的心,透彻地来讲,对于念佛人来说,真正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果能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以自己的信愿力,临命终时能不起颠倒妄想,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感应道交。“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薄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譬如跛夫(一个跛脚的人,他走得很慢),日行数里,若乘转轮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这就说得很透彻,这样就能把很多人原来的这种迷昧转过来,有些人跑到禅堂去,看到到处都是参念佛是谁,他认为那个很了不起,认为那个法门很高妙,你看,蕅益大师跟我们说得很透彻,其实我们是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如果你真正通达这一段话就会很欢喜,就会法喜充满。因为这就把我们很多迷昧的地方消除了。

这是假设那个人进一步再来问说,你前面说不需要去参什么话头,不需要参念佛是谁,只要死心念佛就好,对于肯死心念佛的人(他正信已开),当然可以。但对念佛法门了解不深入,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怎么可以呢?

这里祖师就回答说,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已开,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当然就肯死心来念佛,不必再加上参禅,不需要去搞什么禅净双修。打了一个很妙的比方是什么?如果正信已开,就好像一个眼睛很明亮的人,在太阳底下不必再去点一盏灯,同样,你已经有正信了,已经肯死心念阿弥陀佛了,还哪里需要去参禅呢?就好像你眼睛又看得见,太阳底下阳光又这么灿烂,你还点盏灯,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比喻就非常妙,更妙的在后面。

就是说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没有开,更加需要死心念佛,只有死心念佛才是最好的,让他自然心开意解,能破愚痴,生正见,开智慧的方法,又何必要去苦苦参究呢?

再譬如眼盲之人,何必在太阳底下苦苦寻找灯烛呢?意思是说他自己眼睛看不见,太阳这么灿烂也没有用。他眼睛看不见,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到处去找蜡烛,有什么用呢?

这个比喻非常妙,是说他应该首先使自己眼睛明亮起来,同样,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念佛法门的人,更加不要去参什么话头,因为你自己眼睛是盲人,你去找一盏灯也没有用。你参话头能开悟吗?不可能的,所以更加需要死心念佛。信愿持名就是最好的让我们开智慧眼的方法,我们仗佛的智慧光明激发自己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自然能开智慧眼,自然能深信念佛法门,然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这段话祖师比喻用得特别恰当,而且又特别容易明白,让我们读了以后确实法喜无量。所以说“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眼睛明亮的人在太阳底下当然不需要点灯,你已经信愿持名了,哪里还需要去参话头呢?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净土法门的人,你去参话头,就像盲人去找灯烛一样也是没有用,所以底下就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要知道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对于根器好的人是最好的开悟方法,最好的明心见性的方法。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在他的上堂法语里就有开示说:“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一言以蔽之,不出悟修二门。悟门以明心为要,修门以净心为要。”

就是说一切的佛法归根结蒂就修什么?一个是树立正确的见地,一个是有清净的行持。所以说悟门与修门就可以概括一切佛法。悟门目标是要明心见性,修门目标是要成就清净心。明心见性的方法是什么?明心之法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是明心见性,不需要任何其他方便,你忆佛念佛,信愿持名,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明证。

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是最好的开悟方法。成就清净心的方法也是无过于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要身语意三业清净,要成就清净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念佛,所以说“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修行所有佛法的次第,信、解、行、证,或说信、解、修、证,通通都包含在其中。“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包含三藏十二部,这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一定要死心念佛。这些问题特别契合我们的根机,因为都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这就是讲参禅的人平时没有去念佛,也没有修净土的十六观,他自己都没有起这个念头,突然之间佛现前,那一定是魔事。正如《首楞严经》所说:“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是魔来干扰,对于参禅的人要免受魔扰是有一点困难的。

永明延寿大师在《禅净四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个阴境,一个是讲五阴境界,我们参禅的道路上要经历这五十种阴魔。

色、受、想、行、识五蕴要转化过来,他有种种的境界,你要超越这五十种阴魔境界,那凭自力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你自己走入邪道,走偏了还不知道。

阴境还一种解释就是讲中阴境,临命终时你没有真正大彻大悟,还有一丝一毫的习气,中阴境界现前,你也会“瞥尔随他去”。这个魔扰乱行人往往会投其所好,比方说对参禅的人他现一个佛身、现一个菩萨身来跟他说法,其实是把他引入魔网。自己本来就没有念佛,也没有观佛,突然之间看到佛现前,这当然是魔事。所以禅宗里面有一个防魔的话就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防止着魔。

对于念佛的人,念佛见佛当然是我们自己心所愿的,这是我们的愿力,愿见阿弥陀佛,得接引往生安养。当然众生有能感,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就有能应,感应道交,所以就不是魔事。而且临命终时就更加不是致魔时。临命终时念阿弥陀佛,自然阿弥陀佛的佛光加被,令那些魔事所不能扰。

上面讲到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有人问:“这个七日一心不乱到底是平时七日还是指临终的时候呢?”回答就是平时,这种回答也是非常透彻圆满的。

“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步步莲花

    步步莲花

    本书讲述了赵朴初先生的一生。赵朴初先生是中国当代的佛教领袖、著名的书法家、诗词曲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但他非常谦虚,自称一生只有三事值得挂齿,即送难民参加新四军、在印度纪念泰戈尔百年诞辰会议上和印度文化部长唇枪舌战、与日本佛教界发起了纪念鉴真的活动。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本书根据梵文、巴利文文献和汉译佛经,系统研究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创教教过程及原始佛教思想。本书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于1995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故重新排版,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神皇无双

    神皇无双

    游戏:神皇无双。身份:大学生普屌一名。目标:积累完成一万点荣誉点,成为十大神皇之一。目前积累:零点。距离完成目标日期:N年。没有梦想的人和咸鱼有什么差别,即便是玩游戏也一样!【新坑很坑,管坑管埋】
  • 猿人

    猿人

    自世辟地开天,经得万千年华,苍莽的蹉跎长河中流淌着断章之水,铺满了迷雾之石。而这诸石之其一,却有如这河中灵鱼,淌过河面河底河前河尾,于这奔腾不息的洪流中不甘寂寞、千载浮沉。这一次,它又或将奔流而下赴人间,让这一位为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卷入一场巨大的数千载的史级阴谋中。在这场浩瀚的博弈当中,少年能否主宰自己?千载迷雾能否终结?一切,都将渐渐拉开序幕。
  • 初四那些事

    初四那些事

    大家好,我叫“我是二炮”这是我的处女作,希望大家喜欢,本书内容以我的初四生活为原型,记叙了,2011届张北二中补习班的点点滴滴,是中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此向广大读者承诺,每天至少会有一更…..
  • 霸道校草and他的拽丫头

    霸道校草and他的拽丫头

    刚从国外回来的沐雨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倒霉,刚转学到了圣迪亚,就被该校校草强吻了,这以后的日子,她可该怎么过呀,呜....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易烊千玺霸道总裁爱上她

    易烊千玺霸道总裁爱上她

    易烊千玺,初小婷。一对从校园认识的欢喜冤家,俗话说:“冤家路窄”,这句话还真没错!她,初小婷,本以为易烊千玺是她最讨厌的人。他,易烊千玺,认为初小婷就是个粗神经。可她和他却“一不小心在一起”了。他对她说“初小婷,你个粗神经!”她对她说“易烊千玺你好烦呐!”故事一个个接连发生,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呢?期待呗!
  • 暴君的眷宠:千金侍婢

    暴君的眷宠:千金侍婢

    三年前,她是宰相的掌上明珠,三年后,她只是九王爷身边一个卑贱的妾……不,连妾也轮不上,只是一个低下的奴婢。他九王爷,天之骄子,因为她的任性,成了瘸腿王爷,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放纵声色……他七王爷,冷宫弃妃之子,借着她家势力,登上东宫之位……
  • 清璃百花雨

    清璃百花雨

    他本是那燕国的战神,叱诧风云,战功赫赫,本应名垂千史,最后却因为她甘愿沦落成江湖莽夫独守着还魂谷等她醒来。他本是天音阁阁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为了她多次生死不顾。他本是土国太子,却甘愿为了她倾其所有,只为护她一世安宁。这么多优秀的男子甘愿为她付出,为她舍命,她独钟与战神,怎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误会,让他们分分合合。那这个拥有强大魅力的女人是谁呢?她就是被水神退去仙骨的百花家族后人----百花雨。穿越前,她0秒记忆,穿越后,她传奇一生。是否一切早在千百年前已注定,所有的悲难只是她蜕变的必要厉程还是化蝶之前的破茧之痛。
  • 葬花私语

    葬花私语

    迷雾拨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学生党,不常跟新,见谅。个人偏爱唯美古言)
  • 该说抱歉的人是我

    该说抱歉的人是我

    她恨他。在得知他回来时,她就已经放下了对他的执念。而他却还喜欢她。不过事与愿违,她的心里,早就已经没有了他。那么他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