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1600000038

第38章 教子——修身之用(13)

教子是齐家的重头戏。曾国藩明确指出:“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不贤,银钱再多也是枉然。因此,他誓不留钱给子孙。一名任过数十年高官的人,如果要敛财,不是没有机会的。尤其是在军中,百万千万银钱他都见过,经手过,但他从不从营中拿一文钱回家。就是从朝廷所得的养廉费,也尽可能地用于救助威族,接济朋友,使自己及家庭始终处于一种清贫状态,一不让家人沾上奢侈,

二不让钱财充盈而留于身后,硬是营造出“但以箕裘承祖泽”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孙自觉走上克勤克俭的自立之路。这种思考与设计,一般人家难以做到,只有境界极高、眼光极远而又能清心寡欲的人,才有可能去实现这种代代出贤人的宏伟计划。

教子教什么,这也是极重要的事。一般人总是希望孩子读好书。那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有这种愿望不是坏事。但曾国藩高出一筹的是,他要求儿子“为人与为学并进”,而且“为人”放在首位。他自己毕生重视修身立德,深知孩子今日的修身立德对于明日的立业济世,有着怎样的作用,因而咬定教子以德不放松,着力培养他们孝友勤俭、习礼敬人的好品质、好习惯。就是“为学”的教育,也是重在学习目的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他多次说过:“凡人多望子孙

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书——明理——做君子,这就是他给子孙设计的三步走路线图。在这个图中,起步是读书,这是大家所共同的;过程是不断地明理,即修齐治平之理,在今天说来,应该增加科学之理才算完整,这点人们的认识就有分歧;终点是做君子,就更不易为人所能理解和接受了。就是在那个时代,也是读书做官为主流,读书做君子似乎仅为曾国藩一人之愿,而

在今天,人们就更不欣赏了。然而这正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他牢记孔子的教导,“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唯有君子,才能担负治国平天下的大任,而许多官甚至大官高官却不是君子,相反不是官而是君子者,在各行各业中也能做出对社会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事来,因此,他自己做君子,也要培养子孙成为君子。他鼓励儿子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因而,“尔今未

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即使曾纪泽记性不好,他也认为“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有些滋味。”儿子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然进步甚速。

所谓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仅仅只是明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所明之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修身,学会为人,学会孝友勤俭与习礼敬人,学会克服艰难险阻从而百折不挠,顶天立地,这才是君子。如何教孩子养成这些品质呢?曾国藩也是下了功夫的,因而颇有特色的。归纳起来,这个特色就是不言而教和教子教心。一般人教子习惯于以言教之,授之者谆谆,受之者默默,其效则区区。孟子说:“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所谓“责善”,就是硬性地督促为善。须知,父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个“情”字所维系,这情,是人伦中第一位的亲情,它不是简单的理所能取代的。滥用责善往往就会伤害这种亲情。曾国藩深谙其中曲折,尽可能地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去影响、用检讨自身错误的真诚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就如曾子所说的那样:“导之以道而勿强也。”他写信给儿子说:余“有始无终,故深以无恒为憾。近年在军中阋书,稍觉有恒,然已

晚矣。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他又叮嘱弟弟:“吾与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正是如此,他的教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纪泽成了享誉中外的外交家,曾纪鸿成了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旁及侄辈,荫及孙裔,人丁兴旺,贤才代出。曾国藩的教子理念,被事实和历史证明了他的有效性,因而为后人乃至今人所钦服。

望子成龙

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

【译文】大凡一个国家的强盛,必须要多有贤臣。凡一个家庭的强盛,必须多出贤子弟。

【简析】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曾国藩也不例外。关键是怎样才能算龙?怎样才能成龙?这些问题值得琢磨、知晓。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译文】家业要兴旺,全靠能出贤能的子弟。如果子弟没有贤德和才能,即使积蓄再多的银两、钱财、粮食、田产、衣物、书籍,也都是没有用的。

【简析】龙的笼统标准是“贤”、“才”两个字,大致都通得过。怎样才能成龙,则各有其见。不少人大量积财蓄物,以备子弟成龙之需,曾国藩对此不屑一顾。今天仍有无见识之家长,积钱囤房留给子孙,以炫父母恩德,以供子女享受,不知这正是助长子女依赖意识,妨碍子女独立能力成长,学学曾国藩教子的理念,定会受到启发。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

【译文】我不指望代代都富贵,但愿代代都有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简析】大量积财蓄物,美其名日备子弟成龙之需,实则为子弟成龙之祸,子弟依恃这些财物就不思进取,骄奢浮惰之气渐盛,到时哪里成得了龙?曾国藩要的是子弟读好书,代代有秀才。当今许多人已有这种见解,在子女学业德业上甚下功夫,其良性循环效应将代代显现;但仍有不少家庭缺乏这种长远意识,在培养孩子上不肯下功夫,自然结果只会是恶性循环了。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译文】大多数人都希望子孙当大官,我不愿子孙当大官,但愿为读书懂理的君子。

【简析】富而贵,贵而富。在中国古代社会,二者得其一,必有其二。当大官就是贵而富。曾国藩不贪富贵,只望子弟读好书,成为明理之君子。其实,他这种设计是极在理的。世上哪有那么多官可当?即使当官,如果没有成为君子,也未必能够善终,远不如做君子稳妥。

所贵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子孙能独自树立,多读书,无骄矜习气。

【译文】世家可贵的地方,不在乎良田美宅多,也不在乎藏的书籍字画多,而在于子孙能独自有所建树,能够多读书,没有骄矜习气。

【简析】曾国藩的思路是,多读书,读好书,一可以成秀才,基本的才就具备了;二可以成明理之君子,不骄不矜,美好的德性就形成了。有才有德,不就能独自树立了吗?

只望儿侄辈读书少有所成,将来孙辈看作榜样,便是世家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则榜样太坏,将来孙辈断难成立。

【译文】只是希望儿侄辈读书能稍微有所成立,将来孙辈视为榜样,便是世家的好气象。若儿侄辈不能发奋用功,文理不通,这样榜样太坏,将来孙辈就绝对难以成立。

【简析】曾国藩的视野是够宽远的了。横看,儿侄都在其内,有大家的胸襟;纵看,自己与诸弟应成儿侄辈楷模,儿侄辈将来又成孙辈榜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有大家的眼光。所谓世家,横纵都须具备。

吾兄弟忝叨爵赏,亦望后嗣子孙读书敦品,略有成立,乃不负祖宗培植之德。

【译文】我们兄弟侥幸获得封爵恩赏,也希望后代子孙读书人品敦厚,略有成就,才不辜负祖宗的栽培。

【简析】这个世家的形成,应追溯到曾祖竞希公的勤劳、俭朴、敦厚、慈爱等美德,在曾国藩的记忆中,从曾祖父竟希公起,就开始培植耕读之家,要子孙读书敦品,于是才有今天的规模与气象。看来,一个家庭的兴盛,要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绝非十年八载就能成气候。不错,有人十年八载致了富,但子女德业培养上做得如何,他们有无长远眼光,都值得深思。余老年他无所望,但望星冈公之后丁口蕃衍,文学蔚起。

【注释】①渠:第三人称代词,他。

【译文】儿子如果贤明,那么不靠官囊,也能够自己去找衣食;儿子如果不肖,那么多积一钱,他将多造一分孽,将来淫选作恶,必定大坏家庭名声。所以我下定了这个决心,一定不靠做官来发财,一定不留银钱给后人。

【简析】儿子贤或不肖,留钱都没有用。有人就会反问,当父母创业还有没有动力了?回答是有。父母创业除适度改善家庭生活之外,一能展示能力锻炼品质,二能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两点对子女健康成长最有示范和鼓舞作用。曾国藩就是相信这点,才咬定不留钱这个死理。凡有眼光的家长,不留钱给子女,从来不会自个儿将财富挥霍殆尽,更不会因此就不再去奋斗了。

仁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译文】有仁心的官员家,不积蓄银钱,让子弟自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作为依恃的。他们一天不勤奋,就将有饥寒的担忧,这样子弟就渐渐地变得勤劳,知道如何来自立了。

【简析】不留银钱与后人的最大好处,是使子女自觉走勤俭立身之路。有人担心,创业有巨大的风险,父母不留钱给他那么,子女抵挡不住风险怎么办?

子女的路子女自己走,父母的最大责任就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相信具有这种优良品质在风险面前也是挺得住的。

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译文】我总是担心子侄习惯于骄、奢、佚三个字。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

【简析】奢、佚、骄是家败、人败之祸根,须从严矫正。

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嘱。临行①时,教以三戒之首末二条,及力去傲惰二弊,当已牢记之矣。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注释】①临行:指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幼子纪鸿参加省试时。

【译文】世家子弟因门第过于兴盛,万目所瞩。临行时,我教导你三戒的首末二戒,以及力去骄傲和懒惰两种弊病,应当已经牢记了。进考场前不可与州县官来往,不可送请托的条子。提高身份的初始,务必要知道自重。

【简析】曾纪鸿赴试,论曾国藩实力,找找关系不过小菜一碟,但他却嘱纪鸿不可与州县长官来往,不可送条子,并上升到“进身之始,务知自重”的高度来对待。这不仅是维护自己的官场形象,重要的还是让儿子懂得自立的道理。

实在用心良苦。

教子孝友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译文】天下的官宦之家,大多只是一代就将家业享用殆尽,他们的子孙起初就骄傲懒散,后来就漂泊浪荡,最终只得困死在沟壑旁。能有幸将家族基业再维持一二代的实在非常罕见。商贾巨富人家,勤俭持家的能够延续享用三四代;耕读人家,谨慎俭朴的能够延续五六代;孝敬长辈,兄弟友善的人家,却能延续到十代八代。

【简析】“孝友之家可以绵延十代八代”的命题,是曾国藩齐家教子的中心命题。纵观曾氏家族两百年来的发展轨迹,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频仍,小起小落有之,但总体上保持了兴旺气象,学界、政界甚至军界,知名者不下百人,有力地印证了这个命题的可靠性。

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

【译文】凡是子女孝顺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的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被亲族唾骂,远近之人鄙弃,从而给父母带来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并常常问候父母,也称不上是孝。

【简析】所谓“以礼事之”,就是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这比“常奉甘旨、常亲定省”更具内涵,更能让父母受到尊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译文】侍奉亲长要把他们能得其欢心作为根本。

【简析】悦亲是孝亲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曾国藩视为孝亲之本,再高也要达到。

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些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必以尔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若使宗族乡党,皆日纪泽①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则余欣然矣。

【注释】①纪泽:曾纪泽,字劫刚,1839-1890年,曾国藩长子,1877年承袭爵位入京,次年出使欧洲,是晚清著名外交家。

【译文】你应当体谅我的这个心意,在叔祖及各叔父母面前,尽一些敬爱之心,常常存着休戚一体的念头,不要怀着彼此歧视的俗见,那么老辈及家里家外都必然器重你爱护你,后辈兄弟姐妹必定会把你作为榜样,相处就会日见亲密,愈久就愈敬爱。若使宗族乡里都说纪泽的度量大过他父亲的度量,我就高兴了。

【简析】写这信给纪泽的时候,儿子已经是大人了。大人就作大人的要求,在孝亲上更要做得方方面面细致周到。

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①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

【注释】①翁姑:丈夫的父母。

【译文】我经常看见嫁出去的女儿,贪恋娘家的富贵而忘了婆家的人,以后肯定没有好处。我家的女儿们,首先应该教育她们孝顺公婆,敬事丈夫,千万不要重视娘家而轻视夫家,仿效平庸小家的陋习。

【简析】对女儿的教育也不放松。女儿出嫁之后要孝顺翁姑,不可重母家轻夫家。前述尝憾四妹晏起之惰,因此,在给纪鸿的信中,表达了好女儿应当好媳妇的心愿。

《礼》云:“道而不径,舟而不游”。古之言孝者,专以保身为重。乡间路窄桥孤,嗣后吾家子侄,凡遇过桥,无论轿马,均须下而步行。

【译文】《礼记》上说:“走大道而不抄小径,过河坐船而不游水。古代讲孝道的人,专门以保养自身为重。乡间路狭窄桥单薄,以后我们家子侄,凡遇到过桥,无论是坐轿还是骑马,都必须下来徒步行走。

【简析】惜身以孝是儒家重要的孝道思想之一,其理一说即明,但还是对纪泽是嘱之又嘱。

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①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

【注释】①母亲:指曾国藩的母亲、曾麟书妻子江氏,1785-1852年,生育五子四女。

【译文】弟弟们以及子侄们一定要体察我的心意,对父亲的饮食起居要十分检点,不要有丝毫疏忽和照顾不到的地方;对母亲的祭品必须洁净,要诚心诚意地按照礼仪去祭奠;对叔父要既尊敬又爱戴,不能有丝毫的隔阂和疏远。

【简析】母亲的辞世使曾国藩心中十分不安,曾子“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的话常在耳边响起,所以要在家的诸弟与儿侄倍加尽力。

曾国藩对叔父十分关心,常与父亲并提,勉励弟侄尤加尊敬,风节显得格外铮亮。

同类推荐
  • 庄子诠言

    庄子诠言

    本书分为“庄子总论”、“道与德”、“天与人”、“物与我”、“群与己”、“神与形”和“结论”等七章,论述了庄子关于个人自力与外在关联的哲学思辨。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人生有何意义

    人生有何意义

    在将近100年前,胡适的同窗问过他一个问题:“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这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有何意义》是胡适精选文集,汇集了胡适先生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最富有闪光点、与人生有何意义主题相关的文章,集结成册,一共分为“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读书”“青年人的苦闷”“不老不朽”四章。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么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呢......
热门推荐
  • 千金重生:倾城绝恋

    千金重生:倾城绝恋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不堪重负自杀,重生后,成为了富家的千金,有了自己爱的人,但是父母却要让她嫁给曾经负了她无数次的他,面对两边的压力,她,会怎样抉择?
  • 神女之权倾天下

    神女之权倾天下

    她,23世纪的太空探险者。无意间飞到了神女座被所谓的守护者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有山、有水、有树林儿。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一个另她割舍不下的“贱男”和一群吧不得她死的人,哼!来吧,看姐怎么虐你们。
  • 倾诚之恋

    倾诚之恋

    人生如果就像初次相见那样,两个陌生人不经意目光相撞,彼此相安无事,毫无伤害檫肩而过,也就少了千帆过尽的煎熬与绝望。重在“只如”,没有过其他交集。人生如果还能像初次见面那样该多好,对彼此还有好奇,还有惊喜,没有如今的厌倦。重在“初见”,寻求刺激。人生如果能重来,重头开始。重在“人生”,是否可复返?
  • 半夏烟年终最美

    半夏烟年终最美

    最后的半个夏天,把六年的情谊六年的时光,如虚无缥缈的烟雾般,吹散在风中。最后的最后,我们明白,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六年相伴相依的一帮人,即将要各奔东西。最后的时光里,有哭有笑。但都给6年的一切,画上最圆满的句号。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最初的最初,我并没有想过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流年的一切。最后的最后,这就像是一种纪念,又像是一种开端。唯美校园轻小说,欢迎大家赏阅!
  • 风逆天下

    风逆天下

    他本是沐府的一个小小书童,因为小姐关系而踏上修行之路,从而踏上那步步危机的逆天征途。天资本差的他,只为守护天赋极佳的小姐,不惜踏白骨前行,血染苍穹。
  • 雪蒂缘

    雪蒂缘

    小时候的一个诺言,成了长大后爱情的起点。是相爱还是相杀,是接受还是背叛?情景一:“玹七哥哥,你真的要走吗?”“恩,要走。可是我一定会来娶你做我老婆的!”......
  • 中外名家性格教育格言与故事

    中外名家性格教育格言与故事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将教育与格言、故事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能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外名家教育格言与故事全集》,包括美德、修养、爱国、性格、心理、处世、理想、习惯、言行、成功等方面的教育格言与故事。
  • 戴肃涵传

    戴肃涵传

    戴肃涵,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值得敬佩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成长经历,还有他的传奇一生。
  • 当代北京天安门史话

    当代北京天安门史话

    本书从明清时期讲起,对天安门的兴建、当时的职能等方面都有简略介绍。本书重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种种变化。天安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本书正是为诠释这种意义而写作。作者文笔生动,语言轻松流畅,书中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小书。
  • 通灵古卷

    通灵古卷

    安林山下山了,带着师傅的遗言,下山游历天下。子魂母阴,七棺开墓,九命猫妖,边阳紫僵,林中老魁,白蛇缠身,百年妖精,鬼都祭邪,饿鬼出世,龙王惊庙……天大的阴谋,恶毒的妇人,诡秘的邪晦,占卜的持伞人,江湖的剑客,背叛的妻子,落泪的佛陀,师傅的死因……一幕幕惊险的历程,跌宕起伏的人生,自走出青牛山的那一刻,安林山的命运便已经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