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公元前707年,陈桓公妫鲍突然死亡,“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是为陈废公。去年的繻葛之战,蔡国、卫国、陈国都派了兵,跟随郑庄公与“王师”对抗,有说陈国带兵的是大夫伯爰,充当王师的右军,蔡国带兵的是蔡桓侯母弟季(史称蔡季),担任王师的左军。但战斗一打响,“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庄公大胜。但因为陈桓公的夫人是蔡国公女,而且是姐妹俩(这在春秋古代是通病),也就是蔡桓侯的两个妹妹,分别生了太子免和公子跃,就是蔡桓侯的两个外甥。蔡季打了败仗回国后也没受什么处罚,道理很简单,一是因为那一仗是天子亲自指挥,责任不在蔡国,二是蔡国打败仗是家常便饭,打胜仗才是奇迹呢。】
陈佗娶了蔡国之女为妻,谁知蔡女婚后出轨,与蔡国的一个人**。
陈厉公气不过,所以,在今年,陈废公(陈佗,陈桓公的弟弟)淫于蔡(屡次去蔡国***人,以此报复蔡女)。
【陈桓公的儿子(从大到小):世子免(被陈佗杀死),公子跃,公子林,公子杵臼】
公子跃,公子林,公子杵臼这三个人利用这一点(陈佗淫于蔡),与蔡桓侯合作,用美女引诱陈厉公(陈佗,陈桓公的弟弟)。
【蔡桓侯干嘛参与进来?他的女人也被陈佗搞了?】
于是,蔡桓侯领兵杀了陈废公(陈佗)。
蔡桓侯另立陈跃(公子跃,因为他的母亲是蔡桓侯的妹妹,所以他是蔡桓侯的外甥)为陈侯,就是陈厉公。
于是,“陈废公元年”变成了“陈厉公元年”。
——分割线——
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
郑国的世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郑国虽然不“尊王”,但是“攘夷”倒是不马虎~)。
六月,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带甲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齐、郑、鲁联盟)
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
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
郑国世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对鲁国这种安排很恼怒(又是“抢谁先谁后”惹的祸)。
【《左传》就打伏笔了:四年之后(前702年),鲁国和郑国之间发生了战争(郎地之战)。】
【当初,齐僖公没有把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前(前709年之前),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世子忽。但是,世子忽辞谢了。别人问为什么,世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婚姻要门当户对)。《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岳父)算什么本事?(因为前715年的时候,世子忽已经娶了陈国女子,娶了文姜回去只能做妾;于是,前709年文姜嫁给了鲁桓公)】
等到他这次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很高兴,又请求把别的女儿嫁给他。
公子忽坚决辞谢(这样生硬的辞婚,得罪了齐国)。
别人问为什么,世子忽说:“我为齐国没有做什么事情,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由于国君的命令急忙地到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而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
祭仲劝他说:“您一定要娶她。国君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国君的。”
世子忽坚决不同意。
世子忽便用郑庄公的名义辞谢了(哦呵呵,这公子忽真是个愣头青~怨恨鲁国不说,还跟齐国抬杠~搞得自己有多牛X似得,难怪郑国后来要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