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先皇后章穆皇后郭氏。郭后一共生有三子,全部都没有养成。皇子赵佑九岁时候,突遇大病,因为病症太过突然,甚至还没来的急请御医便因无治,夭折,真宗追封其为悼献太子。景德四年,郭后随从真宗巡幸西京,回宫后病崩,卒年三十二岁。
从那时候开始,便有一些隐秘的谣言在宫中传开:郭皇后本就体弱,因为经历多次丧子之痛,所以才忧心寡欲。因为又失了真宗的恩宠,才会这么年轻就撒手人寰。
还有的人说,是因为郭皇后不知道怎么的知道了献太子并不是死于恶疾,而是被有心之人所害,却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才会郁结于胸,气急身亡。
更有人说,郭皇后先后三位幼子都不是因天意所夭折,均是遇害,还有人甚至亲眼见着故献太子面色青紫,口齿歪斜,并非恶疾之象。
这些有的没的谣言,如同藏在阴暗角落的鬼魂一般,看不见,抓不着,但是却时时出来伤人。这所伤之人当然是郭皇后生前最大的对头,慧妃刘娥。
慧妃刘氏,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刘娥出生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自此便过着清贫的日子。
真宗还是襄王的时候,曾在一次出宫游历之时偶遇豆蔻年华的刘娥,俩人一见钟情,互生爱慕,很快私定终身。真宗便把刘娥带回京城,欲请旨封妃。
孰料,不知是谁在太宗前进言,刘氏乃是前朝旧臣的遗孤。太宗甚是恼怒,觉得襄王胡闹,实在是失态,更是笃定此女不详,狐媚储君,下旨将刘氏赶出京城,。
刘氏并没有自暴自弃,或者另择良人嫁娶,倒是在家修生养性,韬光养晦,熟读经史。襄王为此对刘氏愧疚万分,待登基之后不顾群臣反对,将刘氏接入宫,封为美人。
封为美人后,刘氏暗地里花了大力气才打听到,当年害她远离京城,断她姻缘的便是这正端坐中宫,受各宫嫔妃朝拜的正宫皇后,郭氏。
后宫至此,从来没有少过两位主子不和,相互排挤的花边故事。
至到郭皇后的第三子夭折,郭皇后抑制不住心中的猜忌和悲愤,披发跛足,癫狂的冲到前朝,哭诉刘氏阴险恶毒,谋害皇嗣,引起前朝一片哗然。
因为没有证据皇子被刘氏所害,真宗甚是恼怒,觉得皇后郭氏是因为丧子之痛,引起失心之症,所以更是冷落郭皇后。
景德四年,郭后病崩,卒年三十二岁。
真宗一心想封刘氏为后,可是刘氏出身太为低下,且无子出,便婉拒了真宗的厚爱。刘氏自知即便不如此,也必定会被朝臣参本觊觎中宫之位。刘氏便放低姿态,宁愿屈居美人之位。
宫中已经没有其他妃嫔有比刘氏更高的地位,所以刘氏便代掌后宫,虽没有名分却有实权。刘氏十分聪慧,不像其他妃嫔只知整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对她更是真情实意,万般恩宠。
真宗子嗣一直零落,虽然先皇后郭氏曾经生下三子,可是都先后去世。这也成了真宗的心头之痛。刘氏虽然有心为他添嗣,却一直无出。自己年岁渐衰,也不易受孕,便开始想起了法子。
刘氏身旁伺候的宫人李氏相貌秀美,为人本分老实,性格怯懦。刘氏觉得李氏可以为她所用,于是便安排李氏侍寝。
也许是这李氏的命好,居然就怀上了龙裔。真宗自是欣喜若狂,可是李氏只是一介宫女,身份更是低微,如何能担起储君之母的名分?
于是刘氏便为真宗出了注意,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宣布刘娥怀孕,册封刘娥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婕妤。而封李氏为崇阳县君。
皇子出生后便被视为刘娥所出,虽然是刘娥的儿子,刘娥却没有亲自抚养,而是交给杨婕妤抚养。小皇子便唤刘氏为大娘娘,杨氏为二娘娘。刘氏待皇子十分严苛,且平日里不甚亲近,所以小皇子对整日看护自己的二娘娘杨氏十分亲近。
小皇子出生后真宗为其取名“受益”,对于这个独子,真宗非常喜欢,视如珍宝,两岁时便被封为庆国公,三岁开蒙之时,封为寿春郡王,挑选了张怀政为其老师。
张怀政不但博学,且为人风雅,不拘小节。皇子虽然脾气有些毛躁,但是对于这个老师还是十分的尊重。张怀政非常擅画工,特别是画马,小皇子也特别喜欢马,师生二人相处的是十分融洽。
皇宫里虽然子嗣调僻,但是皇帝对于皇子公主的教育却是抓的很紧,宫学教育更是重视。不光是寿春郡王,连着所有的适龄公主也必须要入学。
可是,即便是加上这些少量的公主,这凌烟阁还是十分的空荡。于是真宗便费尽心神从各家宗室大臣家打听,是否有适龄的孩童,遇到那些聪颖,学识好,品行佳的各家公子便以伴读的名头召进宫来。甚至还有几位官家的小姐被召入宫,与公主伴读。
这可是头一份的恩宠,如若哪家有孩子被选中,那么不光是仕途无虞,那更是彰显这家的家风超人一等,那可是无上的荣光。而这寿春郡王将来便是国储,以后这些孩子的前途就有保障了。反观,真宗挑选的这些孩子无不是朝中贵胄人家,有这些未来的势力做保,还愁以后寿春郡王登基无人扶持吗?
像王旦这般如此推脱搪塞的做派,还真是从没见过,那外人见到,只会觉得这王相那是欲擒故纵,做做姿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