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庆父的结局
鲁国的百姓终于无法容忍庆父这样的妄作非为,使鲁国政治生活不得安宁,要知道当时鲁国的百姓是最重视礼义,他们开始奋起反抗。
庆父眼看局势不妙,得知大祸临头,就逃到了莒国。国内怨言的矛头就指向了哀姜,哀姜其实没有真正参与,但她是庆父的姘头,犯通奸罪,就像贪污官员的**,受到了牵连,以及舆论最强烈的谴责,而当时的谴责力量相当的可怕。哀姜也熬不住,跑到了邾国,没有去庆父那边的莒国,大难临头各自飞。
庆父跑了,哀姜也飞了,祸闯下来,各自散了伙。这个责任谁担,即不是庆父,也不是哀姜,倒霉是管仲。
而且,不幸的是这个时候,庆父又畏罪自杀了。
庆父逃到莒国之后,以季友为首的鲁国新政府想要把庆父抓回来,以平民愤,于是,用高额的代价去贿赂莒国政府,让他们交出庆父。莒国政府贪恋贿赂,就把庆父遣送回国。《东周列国志》中说庆父还企图逃到齐国,希望齐桓公能够庇护他,但是,齐国的疆吏厌恶其臭名昭著,没有放他进入齐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庆父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十恶不赦。
在《左传》中记载:“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及密,使公子鱼请。不许,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声也”。乃缢”。共仲就是庆父,奚斯就是公子鱼。
说的是鲁国贿赂莒国想要把庆父抓回来,莒国人就把庆父遣送回去。庆父在密这个地方遇到了公子鱼,请求公子鱼回去为自己在季友和新国君面前求情,公子鱼答应了,回去为庆父求情,没有成功,远远地哭着来见庆父。庆父听到哭声,知道是公子鱼没有成功才哭泣,于是,自尽而死。
从这个记载,我们就可以证明庆父并没有到十恶不赦的地步,原因:
其一,如果十恶不赦,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他去求情,公子鱼并非庆父的同党,而且在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哭泣地来见他,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犯得着哭泣嘛!
其二,庆父知道后悔,所以,希望公子鱼去为他求情,当得知没有成功之后,悔恨地自尽。试想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会后悔嘛!会悔恨地去自尽嘛!所以,庆父起码还是有点良知。
其三,庆父死后,季友没有剥夺他的官爵和子孙的财产,仍然留用其子,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后来改的姓)在公元前645年率领鲁**队会合诸侯救徐国,见于《左传》,可见在季友内心庆父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其四,庆父虽然连杀两位国君,造成了“鲁难”,都是出于他的私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但是,他并没有滥杀那些与他利益无关的人。
所以,读历史,希望解密真相,虽然庆父是个恶人,然而,他只是个政治上的“恶人”,不应该让他背负千古的“臭名”,给他一个“平反”。
沉思
庆父没有那么大的罪恶,而且已经畏罪自杀,鲁国百姓的心头就解了些对他的怨恨。可是,视线和矛头全部转向了在邾国的哀姜,间接地隐射到齐国。
管仲知道他不能再沉默了,可是不能沉默又能怎么样,统统杀了,这就是救“鲁难”,不是的!这是杀人灭口,别人会这么说的,说是他杀人灭口来掩盖他导致的灾难,因为是他设计把哀姜嫁给鲁庄公。
他原本只是想造就一个政治的“文姜”来稳定版图上的这块地域,现在却造就了一个完整的“文姜”,一个悲剧的“文姜”。他的内心很悲痛,一切是他一手造成的,他万万没有想到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女人会是这么的相似,可惜那时候没有基因遗传学,如果知道有这般的遗传性,他或许就不会那么做。
这个时候的情景倒有点像后来的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是诸葛孔明处于私心造成的错误,现在“鲁难”是管仲间接造成的,他也算是处于私心才把哀姜嫁到鲁国,现在哀姜是“鲁难”的主角之一。诸葛孔明当时流泪了,他斩了马谡,斩了自己心爱的义子。管仲呢?他的心情也和诸葛孔明一样,他该怎么做?
管仲在沉思,就好象雕塑的工匠面对着自己亲手雕刻的不雅作品,是毁掉,还是继续雕刻。矛盾!的确,面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死。杀了她?还是让她继续“文姜”最后那条路?管仲希望选择后者,这是他的私心。前者是那么残忍,自取其辱,可是前者却能让后人称赞,称赞他知错能改,大公无私。
在管仲还没有抉择的时候,麻烦又来了,发生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和“鲁难”一样,让管仲的“仁义”饱受争议和历史学家的非议。
一是卫国遭受灭国,二是狄人再次攻打邢国,它们给正在处理的“鲁难”的管仲无法抉择的心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