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鲁闵公虽然和贤臣季友走了,但管仲觉得鲁国的事情没有弄清楚始终是个祸患,必须派一个得力的人去查清楚此事,于是,选择了大夫仲孙去做调查。(仲孙这个人暂不清楚来历,《左传》记载中出现多次,其他史料却很少提及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我怀疑此人可能就是宁戚。)
而仲孙去鲁国不能说是来调查事情,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为什么钦差大臣敲锣打鼓地去地方查案子,结果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康熙爷要私访,一私访就发现有那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因为地方的权势保护主义,钦差不能像当地百姓一样看清楚私底下的内幕。所以,管仲嘱咐仲孙只能说是去访问,没有官方文书和使命,属于两国政府高层间的互访性质。
《左传》中记载:“冬,齐仲孙湫来省难”。这是后来知道实情之后,补记上去的,这个人名湫,字仲孙。为什么要记这个人呢?左丘明先生也说了:“书曰‘仲孙’,亦嘉之也”。因为这个人把鲁国的实情一针见血地说了,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但《左传》中原话不是这么说的,是“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
仲孙带着管仲交代的任务前往鲁国,到鲁国之后,他没有直接去鲁国政府部门,而是先便装在街道上闲逛了一圈,听听鲁国街道上的百姓是怎么说的,这叫观察**。百姓的谈论是肆无忌惮的,只有肆无忌惮说出的话才会真实,而且,**代表一切。如果单单听官方人士的言辞,只能听到片面的,就像齐桓公听到庆父和鲁闵公两个人的片面之词,不能分清谁真谁假。
听完**之后,仲孙去见了当事人庆父,庆父对他很殷情,送他很多礼物。仲孙没有接受,就出来了,出来之后,去了一些鲁国的贵族家里,这些人都不敢谈论庆父的好坏,特别到了季友那里。《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季友伸出一只手掌暗示仲孙,仲孙大惊,心里明白是什么意思:孤掌难鸣。一个主持国家政务的高官,大名鼎鼎的季友都只能用手势来说明实情,看来庆父已经如同当地“一霸”,民怨很深。
仲孙于是就赶回齐国报告实情,说了那句话“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一个论断。也就说鲁国如果要安宁就必须杀掉庆父,庆父是祸害的根源。但并不是说庆父是十恶不赦,历史上没有说这个人很恶毒,只是**使他犯罪。也不是说“鲁难”是他引起的,这里面很多人都有责任,包括死掉的鲁庄公、管仲。如果鲁庄公不是因为迷恋美色娶了哀姜,如果娶了哀姜之后依然恩爱,庆父也不会因此反错误。如果管仲不设计让鲁庄公娶哀姜,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当齐桓公知道真相后,很吃惊,问该怎么办的时候,管仲没有回答,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他一生最困惑的时刻,仲孙很聪明,他帮管仲回答了。
“难不巳,将自毙,君其待之。”这是仲孙说的,让齐桓公隔江观火,并非出自管仲的本意。
齐桓公又问:“鲁可取乎?”想乘乱吃掉鲁国。
仲孙否决了:“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意思是说鲁国上下还尊崇着周朝的礼制,周朝的礼制是社稷的根源。我所知:“国家将灭亡,社稷的根源就会被扰乱,然后就会生出各种势力。”鲁国国内没有抛弃周朝的礼制,就没有办法动摇它。主公不要去平息这场鲁难而身陷其中。亲近有礼者,成就应该成功的人,离间挑拨者,颠覆昏庸者。这是一条称霸的理论,提出了霸者的做事风格。
其实,意思就是对于不上不下的鲁国政局,最好就是等待灾难的发生。为什么最好就是等待灾难的发生,而不是现在去处理解决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可以说明:那时候有一个神医叫扁鹊,人们赞叹他的医术很高明,传诵他。可是,他说他有两个哥哥比他医术还高明,大哥哥能在人身体可能引发病症之前,就将其根除,二哥哥能在人没有发病之前,就将其根治,而他只能在发病之后,将其治疗。可是,为什么只有他受到人们赞扬呢?而他的两个哥哥却经常被人讨厌、咒骂呢?这也是后来齐桓公死亡的原因之一,人在没有感觉到不适的时候,去治疗他,只会吃力不讨好,况且也不能证明你是在治病,因为病没有发作,看不见,就没有证据证明你在治病。后来,齐桓公就是这样,扁鹊说他病症在皮肤、在血脉等等,当时好好的齐桓公就很生气。
这就是一种类似于厚黑学的道理,你去帮别人把未来的事情解决掉了,反而吃力不讨好,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东西可以证明你做了什么。俗话说:多管闲事,讨人厌!
对于仲孙提出的这种的做法,管仲一直没有表态,为什么管仲此刻沉默了呢?
猜测其一:管仲担心插手“鲁难”会危险到他特意安置的“棋子”哀姜,导致鲁国的局势再次失控,因为庆父和哀姜是一伙的,势必也会牵连到齐国和他本身。
猜测其二:鲁国政府中的某些人制造了“遂国”事件,使管仲出现人生中最失败的时刻,也使他的霸业征程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和长时间的停滞。所以,齐国政府内部和鲁国政府内部实质上并不是朋友,存在着敌对,以致于管仲有些怀恨的心理,坐视不理。
猜测其三:管仲的霸业政策和作风,仲孙提出的那一条称霸的理论就是管仲霸业的信条,“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在管仲沉默的时候,忽然出现这样一个人出使鲁国,不得不怀疑仲孙就是管仲的代表。
故技重施
仲孙走以后,公元前660年,鲁国的事件就发生了很快的变化,庆父开始感到忐忑不安,他已经听到消息传言仲孙是来鲁国调查他的事情。他在想齐国为什么会突然派人来查他的事情呢,他想到了鲁闵公,很明显,去年,这个九岁的孩子跑去见自己的“外公”齐桓公一趟,就把自己的对头季友带了回来,接着,齐国又派人来调查。想到这些,他开始恐慌,自己毕竟是做贼心虚,而且鲁闵公和齐桓公有这么层亲戚关系,如果齐国插手进来,将后患无穷。由此,内心就有把鲁闵公干掉的意思,但是又考虑到哀姜,鲁闵公是哀姜姐姐的儿子,他怕干掉鲁闵公,自己的姘头会生气。
就有那么一天,哀姜随口说了那么一句话:“要是你当国君那该多好!我们就不用偷偷摸摸的了。”
是啊!庆父恍然大悟。但庆父很傻,他居然选择了故技重施,前面那招“借刀杀人”已经引起很大怨言,现在还用此计,似乎是把鲁国的百姓和官员全部当成懦夫和傻子。虽然庆父很傻,但是,他居然找到了人选,找到了比他还傻的这么个人。
《左传》鲁闵公二年传中记载:“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齮贼公于武闱”。齮音同乙。庆父再次利用别人的仇恨,怂恿他人去行刺国君,大夫卜齮就是第二个“圉人荦”。他怨恨鲁闵公纵容他人抢夺了他的田地,被庆父一怂恿,就在宫门口把九岁的鲁闵公给杀了。
小道消息很快传出,说是庆父和哀姜密谋杀害鲁闵公,要立庆父做国君,齐桓公听到大为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