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港城就有了东方之珠的美誉。如今这颗明珠一半矗立于碧海之上,另一半则沉浸在山海之下。在外观上,现代的港城有一部分与其他地方的光荣之城类似,从海面与青山上拔地而起的三层空中平台是它外在、显著的城市主体。但同时,她固有的地铁、排水系统和海底隧道、跨海桥梁等地面、地下公共设施也仍然被充分使用和利用。在城市建筑的外观上,甚至在社会结构上,都可以理解为: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城市,是光荣之城和地铁自治联邦居民保留地的综合体。
每天晚上,这座美丽的东方之珠依然保持着整夜不眠的传统。从山体到海面之下、从古老的一级城区到三级城区的灯光,将她点缀得灯火璀璨,像一只漂浮在半岛和海面之上的巨大灯笼,如果从更远公海上的船只上眺望她,更像是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满月,一半探出了海面,而另一半则掩藏在地平线下。
对于平面地理面积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这座城市来说,拥挤的人口曾经是她最急迫想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一个世纪前,这里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大移民时代早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们都想通过港城这个狭窄的通道进入大陆各个城市,很多人滞留在这里等候移民审批,有人在这里寻找失联的亲人,也有部分南美的移民们刚一到这里,就喜欢上这种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决定举家定居于此。港城已经深受人口拥挤的困扰多年,而在大移民时代中期,人口密度继续上升的港城,更是超负荷艰难运行。港城人不断加高已经重重叠叠的大楼、充分利用地下设施和周边岛屿,尽量创造各种居住空间,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但这些措施只能暂做疏缓。
正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各类社会、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在由此导致的各种巨大压力下,港城率先于整个国家开始了城市重建。早在各地的光荣之城尚处于论证规划的时期,她的三级空中新城建设已经提前进行了。在那时,地铁自由自治城市联邦还没有正式成立,国家对于居民身份的划分也没有形成正式立法。港城的新城市建设保留并沿用了地下城区和周边岛屿的移民保留生活区。另一个原因是,港城的地理环境也不允许她像其他城市那样,可以在附近选择一整块开阔之地重新规划修建。
在60多年前率先开始的港城城市大建设中,中央派驻的顾问团队和本地设计师们一致同意,保留并充分利用一级城区那些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的数千座独立高楼,这些高楼在利用新的技术进行加固修整后,依然可以发挥着居住和商业的功能。在地面建筑之上,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港城开展了2级、3级城区的建设,它们形成的两个巨大平台,叠加在一级城区之上,将原来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包裹在其间,也覆盖着青山和海洋。
因为没选择拆迁、重建的方式,新港城的建设只用了十年时间。新港城的建设成功间接为国家其他各地的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榜样,也促使中央加快了素云系统的运算进度,最终下决心在全国各地统一启动了历经多年论证的光荣之城大建设。
在随后开启的大建设时代,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港城的办事处”,这些办事处主要负责搜集和整理二、三级城区的建设经验,随时反馈给内地的城市建设指挥部,内地光荣之城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也同时被反馈到这些“驻港办”,希望能够从过往的经验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大建设时代成长起来的每一位国家公民,应该都对港城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他们世代人今后所要生活的城市环境,就来脱胎于港城的建设模版。60亿国家公民中的大部分都会记得:无论是在等待拆迁的旧城区、还是在热火朝天的新城建筑工地上,随时都可以看到关于新港城的宣传图片,最经典的一幅宣传画名为《东方之珠换新颜》——一位妇女怀抱一个小孩,向上凝望一片漂浮在蓝天之上的新城区,这个温馨的画面一直伴随着很多人成长,甚至在多个光荣城市落成典礼上,还请出港城这幅画中的那位妇女和小孩参与庆典晚会。主持人对着已经变得苍老的妇女和已经成年的小孩,饱含热情地问她们俩:这些年,你们感觉幸福吗?她们会说:“幸福,相当幸福”然后脸色红晕,抬头成45度角仰望着天空,仿佛看到了多年前,刚刚修筑成型的港城第三级城区的平台一样。
无论是哪一座光荣城市落成,只要庆典上有这对母子出席的环节,这俩母子的回答和表情都一模一样——这一经典的晚会场景,和更加遥远的宣传画,成为了横跨四十年、大建设时期老一代人们,所拥有的共同记忆。但随着整个国家跨入新时代后,更年轻的一代的国家公民们却在谈及港城时,产生了一些奇怪的感觉,因为她与其他的光荣之城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她的城市外观上,而是这座城市人们的内心,似乎也一直游离在这个国家之外。
在大多数新时代的国家公民看来,港城看上去像是一位有些神经质的女神,她头戴光荣之城的花环,身着荣誉的盛装,而下半身却穿着居民们肮脏围裙,脚踏着流民和贱民们的污浊拖鞋。
如果从港城混杂而老式的一级城区那些钢筋水泥的大楼中,要进入干净、整洁的二级城区各个出入口,人们必须经过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和移民委员会的多重检查,经过这些检查后,才可以进、出国家公民的正常世界。人们通过二级城区平台上的真空磁浮管道车站以及各类飞行器停靠站,方可通往国家其他各个光荣之城。
港城地面的一级城区大部分建筑和各个机构也都被纳入国家素云系统多年,但还有部分建筑一直作为外交领地被西部阵营各个国家所租借,她地下发达的地铁、排水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滋生居民运动的温和土壤,200多个外岛和周边海面的船只,也是流民、贱民们出没之地。
事实上,5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第一港城谈判,就曾经因为签字的地点发生过一段插曲:地铁自治区的居民代表们,坚持要将签字仪式放在位于湾仔的港城城市会议展览中心,在他们看来,这幢像飞鸟展翅的三层建筑有着庄严和肃穆的历史传承,因为230年前,正是在这里举办了港城回归帝国的大典。他们认为这里才是见证另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当仁不让的地方。但中央政府代表却认为,应当将签字桌安放在刚刚建设好的二级城区平台上的帝国海关大楼的会议大厅,他们认为海关关卡的设置,意味着国家公民社会与居民保留地之间的本质不同,这种差异化的产生会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而造型优雅简洁的海关大楼代表着善良、清静、统一、整洁的新时代生活方向。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争执,最终双方都选择了妥协,他们在海关大楼的会议大厅签署了著名的《中央政府与地铁居民自由自治保留区协议》,而将庆典仪式安排在了这幢像飞鸟展翅一样的建筑中。
作为帝国最重要的南方光荣之城以及外交、外贸窗口城市,港城并没有设立“国家级时间乐园”,这在整个帝国257个城市中,并不多见。而这丝毫没有影响港城本地和这座城市到访者们的娱乐生活,因为港城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时间乐园。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参观地铁居住区,也可以到使馆集中的地方看到各色带有西部阵营特色的不同的建筑。除了建筑物的多样性外,这里的人口也来自世界各地。可以说这是一座建筑与人口的当代博物馆,时常有光荣城市的历史老师,地理老师,环境伦理学老师们,带着国家教育期的孩子们到这里参观访问。
在这座城市的3500万常驻人口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本地人,其他的多是外来移民。在港城的二、三级新城区之外的地方,你很容易看见亚裔的印尼人、菲律宾人、印度人,非洲人、欧洲人和美洲人也不再少数,但多数国家公民不能分辨清楚他们的具体国籍。这些外籍人士大部分是国家正是公民或者居民。余下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其他国家、地区住这里的办事机构。尤其是各个西部阵营国家的外交使团和外派机构,很多人以“旅港”两字作为标志,在这里生活了两百多年,这些人子从父业,数代人一直做着外交、联络工作。
目前在港城定居的外籍人士并非都是大移民时期迁入的,在更早的时期,这个城市还在英治时期,就有大量的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被英国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员及军人、银行护卫、建筑工人。也有从泰国、印尼、菲律宾人到这里做家庭佣工或者在公立学校教授英语。此外,在一个世纪前大移民早期,部分太平洋地区的岛国流民们,开始聚集在港城周边的200多个岛屿和船只上,他们主要捕杀贩卖红衫、九棍、大眼鱼、黄花鱼、黄肚和鱿鱼等海鲜,之后开始了自己海上赌场的业务,尤其是在陆地上的赌马被取缔后,这些流民们在海上以六合彩为主的赌场开始一度火红。在地铁保留区中,他们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势力——这就是大洋岛民派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