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物古迹
昌滦乐地域历史悠久,文物胜迹甚多,只选一些代表而已。
(1)遗迹及古建筑
水岩寺:位于昌黎碣石山宝峰台上,建于唐开元年问,历代曾多次重修。1928年奉系将领杨宇霆主持最后一次修复。
韩文公祠:位于昌黎县西北隅,为金代所建,塔十三层,呈八面。明嘉靖、万历年,清顺治、乾隆年间曾有重修。重修时,“立瓶于顶,挂响铃于檐。”该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偏凉虚阁:位于滦县横山东麓偏凉汀,清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东巡时所建。因其左倚峭壁,右俯渡口,远望之云雾缭绕,若有若无,故称“虚阁”。此阁为宫庭式建筑,又称“小金銮”。
夷齐庙:位于滦县何庄乡境内,明景泰五年建,庙分东西两院,中有侧门相遇。东院正殿供奉伯夷叔齐神像,墙上镶有历代褒奖卧碑。正殿之前为小姐楼,与长殿并列。后面为梳妆台。小姐楼四角各有龟碑一座。碑上有乾隆和大臣们的题刻。
夷齐庙地处滦河岸边,山水相依,风光奇美,又伴伯夷叔齐故事,为历代所称道。
郎石台遗址:位于滦县榛子镇,采集遗物有细绳纹鬲足、石斧、陶片、石刀等。
陈山头遗址:位于滦县陈山头村北。出土器物有陶鬲、陶罐、铜斧、弓形器、金臂碌等。
古银杏树:位于滦县青龙山古庙,高24.65米,胸径1.83米,冠径南北21米,东西20米,已有800年树龄,南宋时栽植。
古安梨树:位于滦县李家沟村东,高8米,冠径南北3米,东西12米,长势旺盛,可产果1500千克,树龄300年,为清代乾隆年间栽植。
小石庄黄坨遗址:位于乐亭县小石庄、黄坨两处,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战国遗址:位于乐亭县境内,共有七处。
汉代遗址:位于乐亭县境内,共有五处。
元代遗址:位于乐亭县境内,曾有元代陶瓷、铜境等物出土。
(2)古墓葬
在昌滦乐地域,已经发现的古墓葬共有200余处。代表性的有:位于昌黎县境内的元代古墓二处,清代墓三处。位于滦县境内辽代古墓群一处,西汉古墓一处,元代古墓一处。位于乐亭县境内唐代古墓一处,辽代地宫一处,金代古墓一处,明代古墓群一处。
(3)古木船:乐亭沿海,于1975年围海造田,挖出古木船一艘。船身长10米,船内有元代瓷器,专家鉴定为元代沉船。
1978年,乐亭境内沿海又挖得古木船一艘。残长9.4米,现仍埋于原地保存。
(4)出土文物:
昌滦乐地域(包括滦南、唐海)各县文物所收藏文物达千余件。有些贵重文物已上交河北省和中央文物部门保存。比如出土于滦南县境内的辽代白瓷碗,宋代白瓷莲瓣灵芝杯。商代兽形铜鼎,战国铜戈,唐朝海兽葡萄境,宋代“家常富贵镜”,宋代三足盆。
出土于乐亭县境内的唐代紫石插屏,明代犀牛角杯。
出土于昌黎县的“千秋万岁”瓦当和燕明字刀币等。
8.婚嫁与喜庆
婚嫁,旧时昌滦乐皆以“门当户对,贫富相当”为传统。议婚不用婚书,一言为定。媒人提亲,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则邀媒为证,互相宴请,名叫“会亲”。还有指腹为婚,即在孕期商定,两家生同性则结拜,生异性则婚配,也有娶童养媳者。
婚礼,旧时因贫富不等,结婚仪式繁简悬殊。富家迎亲时花轿数乘,大马数匹,酒宴丰盛。贫家单轿单马,或以车为轿,仪式简单。娶童养媳,只是定一个吉日,娘家把人送来,晚上入洞房。第二天早晨把发辫梳成发髻,即为完婚。一般婚礼过程,主要有以下程序:迎亲时,新婿偕陪客带车轿、鼓乐队前往女家迎亲。女家以茶宴(糕点)相待,也叫“摆茶架”。之后,新婿与陪客在前,新娘上轿随后,娘家送亲者同行。
当日,男方家门口准备一把草、一张弓、三只箭,新郎走到门前下马(车)后,向草把射三箭,象征驱邪。而后,夫妻拜天地、拜双亲和交拜。
宴席之后送亲者带上回礼返还娘家。两家不论相距远近,一概忌留宿。
夜晚,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对面汤。村中小辈闹洞房。次日早起,新郎新娘拜庄。先拜家里祖先牌位,再拜长辈和大姑、小姑和妯娌。吃完早饭,新郎领着新娘参拜庄里的家族和亲朋好友。
新婚之日“回门”,由娘家来人接新郎新娘回娘家。新婿登堂拜岳父岳母,女家设宴款待。住一到三日,由娘家送新郎新娘回男家。
改嫁在旧时较少。男丧妇可以再娶,女丧夫则不准改嫁,要“守节”。
年轻妇女单守一生者颇多。如果改嫁,寡妇要回避各种吉庆场面,临行要“抱树”,夜间进门,免遭人耻笑。
旧时,有女无儿者也可以招婿,称为“入赘”,百姓俗称“倒插门”,被人视为“无能”。
昌滦乐地域喜庆的日子大概有四种。一是新婚贺喜,亲戚朋友均来贺喜。送喜果(糕点)、喜面(挂面)、喜酒、喜幛等。有的还送喜钱(随礼)。新婚夫妇拜完天地,来宾先向家长道喜;大喜大喜!家长则回答:同喜同喜!
第二是送月子。俗称“下奶”或“打听月子”。妇女分娩叫“坐月子”。
小孩降生三天,至亲好友,尤其是娘家人要送鸡蛋、猪肉、挂面、红糖,称为“下奶”。有的还送小孩衣物。富裕人家则送手镯、长命锁、项圈等贵重物品。男家以宴席相待,并给客人回礼。
第三是过生日,昌滦乐人过生日,因贫富、长幼而有差别。富裕大户老人过生日,称为“作寿”。大摆宴席,说书、唱影、扭秧歌、办堂会以示庆贺。亲朋送寿桃、寿面、寿糕。如遇六十六,或八十大寿,更要胜过一般生日。成年人以下过生日,只备些好菜好饭庆贺。小孩过周岁生日时,要备花、土、锄、书等物。女孩要加剪刀一把。把这些物件放在天地神牌位前,让其随意抓取心爱之物。抓书者,预示将来必喜欢读书,男孩抓花者,被认为是淫乐好色。抓土者不成人(早夭),抓锄者为农夫之命。女孩抓剪刀者,必喜女工,手巧。
这种乡俗,称为“抓周”。
第四是贺新居。旧时某家建了新房,新房上梁后贴红联,写上“上梁大吉”四字。同时燃放鞭炮以避邪。再就是乔迁之喜,亲朋邻里都送喜联、礼物,主以茶酒答谢。
昌滦乐地域饮食考究,尤其是待客宴席多种多样。官绅大席有“小四四”(32)件,“大四四”(或称“八八”64件),“满汉全席”(108件)等等。
以“八八”为例展示一下席面。八个菜为一套。席前首先上瓜果、各色点心、瓜子、糖果八个。配以茶茗,不算正席。后上八个凉碟、八碟干炸、八盘清炒、八碟清蒸。中间休息,以烟茶相待,供以美羹,厨房精制面食点心,称为“腰饭”。续上八小碗、八中碗、八大碗。上大碗时,为用饭开始。
这里有不少分别和规矩。喜庆日,新郎拜席;丧葬日,孝子谢孝,都在此时进行。最后上八碗汤菜,用以下饭或饭后饮用。
满汉全席冬日上菜时,盘下放置特造酒碗以温菜,久用不凉。夏日用菜时,盘内放水,凉菜久用不热。
民间待客席宴相对简单许多。一般有“六道菜”、“八盘菜”、“七大碗”、“八碟四海碗”、“十二道菜”不等。
9.丧葬与祭祀
昌滦乐地域旧时,丧葬继承古孤竹国遗风。人之将死为“属纩”。将新丝絮放在临死人的口鼻之上,看是否真断了气。人刚死,亲人到死者房中,面向正北为死者招魂,这叫“复”。复而不苏始称“丧”。接着为死者以香汤(辣椒汤)洗身,称为“沐浴”。
秦朝时,殡和葬有严格的区别。殡,是将灵柩运至待葬地,把棺材涂上辣椒泥,称为“柩灵”。葬,是将灵柩埋于地下,叫做“安葬”。
殡葬前有“殓仪”。分小殓与大殓。小殓将尸体裹以衣衾,越是官绅衣衾越多。大殓是将尸体装入棺材内。装殓时,有随葬“明器”,大部分是死者生前用过之物。贵族外椁内棺,贫民有棺无椁。秦朝时墓无封土,西汉时始有封土。土越高,官职越大。百姓坟丘十分矮小。
夫妻合葬,始于东汉。
清末民初葬制大有改进。老人临终,由亲属或请人为其剃头、刮脸、洗手脚、穿寿衣。袖口中要放入烧饼和麦麸。死后将尸体抬到太平床上,俗称“春凳”。没有春凳的人家要搭门板或扎秫秸席子,俗称“死人排子”。接着,将扁担插入灶膛。缠上生白布,一直延到门口的纸马车上,由长子哭送至村中“五道庙”,或十字路口焚烧。谓之“烧倒头车”。尸车旁也放一扁担,尸体胸部扣一块瓦,上贴白纸书写死者死亡日月。床头供桌上摆祭品,点油灯一盏,谓之“长明灯”。供桌下设陶盔,用以点燃纸钱。每日早午晚,由长子领头,端着盘子(盘中放香、纸、火柴),二子提着灯笼,其余嫡亲随后,到“五道庙”器祭。敲庙钟三响,绕庙三周,俗称“送纸”。
夜里嫡亲轮流守灵。有来吊唁者,长子陪伴行礼,众陪哭,叫“陪吊”。“女孝”由长媳领头,入夜哭祭,谓之“关门纸”。“孝女”由长女领头,凌晨哭祭,谓之“开门纸”。
丧事办理要请“知宾”,负责收礼接客搭灵、开吊上祭各种事宜。家中各门均贴白纸丧联。
入殓时问各有不同。中小人家一般停尸三天,个别穷人家,只停半天,俗称“倒门吊”。大户人家有停灵七天者,称为“倒七”。官绅显宅有的半月一月,只为显摆财势,十里搭灵棚,百里赠饭。
入殓前,将棺材置才灵棚,将棺材内壁糊以桑皮纸,棺底放草木灰、木炭、生铁、雄黄、铜钱等物,再码上小坯,以稳尸体。坯上盖新棉絮。长女为死者“开眼光”。即以棉絮蘸酒,擦拭口、眼、鼻,边擦边叨咕:爹(妈),走明路啊!接着,长子抱头,嫡亲男性五六人,将尸体连“海褥”抬入棺中。钉棺前,五服之内全体孝眷,身着孝服,腰系麻绳,伏身跪在灵前致哀,并齐呼:爹(妈),躲着点啊!
棺盖钉罢,哭声大起。“落忙的”抬棺,抬其放在条凳上。将死者胸前所扣之瓦片,放在棺盖上。棺头置照壁,桌上摆供品。每孝女奉一套“三献”(塔状面食祭品)。大户人家摆三牲(羊、牛、猪),只割其头。后来多用面制,设焚香炉,点蜡烛一对。当晚,孝眷“送行”,先在“五道庙”前祭礼,再由“知宾”点呼各姑爷和其他亲友行礼叩祭,然后朝有城隍庙的方向“送行”。前执火把,后随纸扎莲灯、车、马、牛、羊、椅子灯,孝子们抬着死者灵魂“椁泰”。吹鼓手奏乐,众孝眷列护送。在村外十字路口烧纸,谓之领魂上路。回来后,众奔丧亲友在灵棚前行礼,孝眷跪陪。
官绅商大户还有开吊、上祭、点主、僧人颂经等,以超度亡魂。
出殡时,孝眷在棺前哭祭。由姑爷扶长子倒退街心跪着。“落忙的”
将棺材抬到杠子上(有二、四、六、八、十六条杠不等)。起棺后,长子扛灵幡,摔“纸盔”,焚烧死者的枕头皮子,齐奔墓地。墓地远时,女孝眷可以坐车。至墓地,下棺时,孝眷齐跪致哀。鼓乐手吹奏哀乐,同时鸣鞭炮,俗称“下葬”。埋完后孝眷大哭而返。第二天,嫡孝眷去坟地“圆坟”,将坟丘修好,在坟丘上插上秫秸门,俗称“开门”。再点香、烧纸锭、摆供品。
昌滦乐地域多土葬,竖穴式葬坑。官绅商大户青砖拱穴有棺有椁,多为松柏木,也有用栗木的。一般农户为杨柳木,俗称“狗碰”,因其棺皮太薄。更穷困者用家中破柜,或用席卷。
守孝俗称居丧。居丧有五个等级,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轻重有别,居丧期不同。斩衰最重,多指子为父,父为长子、妻为夫、未嫁女为父,居丧期三年。到期称“除服”。
昌滦乐地域祭礼一是老的祭日,二是除夕日上坟祭祖,三是清明扫墓,四是盂兰盆会,五是小年祭灶。
老人死后其子女在“一七”(7天)、三七(21天)、五七(35天)、百日(100天)、周年(1年)等祭日摆供品(鸡、鸭、肉、丸子)、焚香、洒酒、烧纸钱,痛哭一场,寄托哀思。
除夕日上坟祭祖,都在早饭之后,全家男性(包括儿童),提着供品,包着烧纸到祖坟上祭祖,表示对先人的怀念。往坟顶上扔几锹新土。
清明扫墓,其仪式与除夕日上坟祭祖大致相同。只是此时草木发荣,人的心情更具哀思,要在坟头上更换新顶。以示亡灵获取新生。
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昌滦乐人家家上坟烧纸,夜晚放“烟口”。即在池塘或河里撒放用纸糊的荷花形灯,点上蜡烛,任其飘动,以示超渡亡魂,祝死去的亲人在阴问丰衣足食。
小年祭灶,时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多以糖瓜(关东糖)祭之。
昌滦乐沿海还有祭海神奶奶之俗,每逢春起,推船下海之时举行。
仪式隆重人员众多,是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