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原著
《三国演义》第21回:“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
释义
一旦放走了敌人,将留下无穷的后患。意指不可轻易放走敌人。
出典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百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既传》卷15:“今军无见粮,当因敌为资。若虏见兵合,退依深山,追之则道险穷饿,兵还则出候寇钞。如此,兵不得解。所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也。”晋·傅玄《傅子》:“以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曰: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史宁传》卷28:“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岂可舍将灭之寇,更烦再举。人臣之礼,知无不为。”北朝·北齐·魏收《魏书·高恭之传》卷77:“且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今若还师,令颢重完守具,征兵天下,所谓养虺成蛇,悔无及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卷161:“臣闻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何惜高澄一竖,以弃亿兆之心!”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315:“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23:“岂不以秦兵扼其喉,胡骑迫其背,故甘辞厚币,取安大国?臣闻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可惜高澄一竖,以弃亿兆之心。”元·脱脱等《宋史·仇悆传》卷399:“昔人谓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愿无失时之悔。”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8:“偶阅《野客丛书》,其采缀经史诗文中谚语凡四则,余择其足为劝戒者,裒载于此……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5回:“今乘丧用兵,明欺我之不能庇郑也,我兵不出,真不能矣!袭郑不已,势将袭晋。谚云:一日纵敌,数世贻殃。若不击秦,何以自立?”
一言既出,何悔之有
原著
《三国演义》第51回:“(周)瑜曰:‘大丈夫一言既出,何悔之有!’”
释义
凡是自己说过的话,决不更改或者反悔。表明言而有信,说话严谨。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求信义的精彩语辞。
例句
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3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反悔之理!”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3回:“唐状元道:‘你若是输了之时,却不要反悔。’番官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反悔之理?’”明·罗懋登《西洋记》第70回:“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既是拿得女将来,我怎么又和你反悔!”
一身都是胆
原著
《三国演义》第71回:“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谓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三国演义》第71回:“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释义
赞扬英雄豪杰胆量过人,气概非凡,极其勇敢,无所畏惧。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卷36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例句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王雅传》卷29:“雅左右奋击,频斩九级,敌众稍却,雅乃还军。太祖叹曰:‘王雅举身悉是胆也。’”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平话》卷下:“阵前将军有通身是胆的,请出问话。”元·脱脱等《宋史·杨掞传》卷412:“(杨)掞退曰:‘王景宋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2折:“曹操称我子龙一身都是胆,信不虚也。”明·宋濂等《元史·赵璧传》卷159:“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都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明·朱鼎《玉镜台记》第34出:“虎臣一身都是胆,叱咤真枭悍。霜刃气横秋,利镞如飞电。风声凛凛山岳撼,风声凛凛山岳撼!”明·孙梅锡《琴心记》第32出:“一身都是胆,满口尽胡柴。自身陈奉便是,承恩主唐蒙之命,来哄相如。”清·袁枚《雨后自文殊院左折而下……是黄山最险处》诗:“我独勇登先,所恃惟一敢……只须赵子龙,浑身都是胆。”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1:“左邱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一国不容二主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刘备安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之,又一国不容二主。”
释义
国家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君主,只能有一个主宰者。意指国家统一,政权统一。
出典
汉·戴圣《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卷75:“刘备有枭名,今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以宾客待之,则一国不容二主,此非自安之道。”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第92回:“将军今留吴公,实非良策。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一境不容二主。所以纵还,将军独未闻此义么?”民国·蔡东藩《五代史通俗演义》第48回:“大王血战三年,始得长沙,一国不容二主,今日不除,他日悔无及了!”
一将守关,万夫莫开
原著
《三国演义》第86回:“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
释义
一人把守关口,万人也难攻占。意指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说明战略地位重要,能帮助我们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出典
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卷15:“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此谓地势。”
例句
晋·左思《蜀都赋》:“至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岨塍埒,长城豁险,吞若臣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晋·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唐·房玄龄等《晋书·羊祜传》卷34:“蜀之为国,非不险也,高山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皆言一夫荷戟,千人莫当。”唐·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元·脱脱等《宋史·王全斌传》卷255:“剑门天险,古称一夫荷戈,万夫莫前,诸君宜各陈进取之策。”元·朱凯《昊天塔》第1折:“兵书有云:一夫拼命,万夫难敌。”明·无名氏《英烈传》第75则:“桥上备着矢石、铳炮等物,以备攻击,真所谓:一夫当关,万人莫敌。桥下水势弥天,澎湃若立。”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7:“那蓬头岭是个极险隘之处,真个是一夫当关,万人难过。”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55回:“若得筑起土城,便可拒敌。正是:一人把关,万夫莫开。”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1回:“那兖州府城东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峻险异常。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88回:“咱们这座卧牛矶慈云观不亚是铁壁铜墙,天罗地网一般,一人把守,万夫难过。”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5回:“因这潼关乃是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之地,路道狭窄,不便攻围,所以叫做鸡鸣三省,金斗潼关;一人把守,万夫难入,乃是一个险要的去处。”清·洪琮《白牡丹》第25回:“李通见山势高峻,有如壁立;三座石头关隘,真是一夫守险,万夫莫过。”清·张小山《平金川全传》第15回:“这土扈尔特部地方,是西方第一险要之处,周围的山又高又峻,蜿蜒褒斜,如铁桶相似,东西只有两条路可通出入,西路是往金川的,东路便是单济勒札营的所在,在此等天险的地方,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清·无名氏《兰花梦奇传》第42回:“明日宝珠吩咐众将用挡牌在前,虽可挡些弓矢枪炮,到底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依然无功而回。”清·无名氏《新世弘勋》第21回:“况秦地阻山带河,人强马壮,一夫当关,万骑莫入。”清·无名氏《绣戈袍全传》第26回:“正是:一夫守隘,万夫莫当。殽函之险,莫过于斯!”清·无名氏《双凤奇缘》第39回:“一面添了兵丁擂木炮石灰瓶等件,准备守关,并不出战,每日早晚亲自巡视一番。正是:一人挡关,万夫莫过。”清·无名氏《彭公案》第51回:“紫金山地面宽大,方圆有一百三十余里,前有通天峰、灵牙峰、过云峰三峰之险,咽喉有一线通天路,一人把守,万夫莫过。”清·无名氏《吴三桂演义》第1回:“似若地势,实属天雄。真是一夫守关,可信万人莫敌。”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1:“其国东有瞿塘三峡之险,北有剑阁栈道之阻。古人谓一夫守之,百人莫过。”民国·蔡东藩《后汉通俗演义》第20回:“侧与贰窜入此穴,使残众堵住穴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6回:“约行数十里,已至大会砦。这砦依山为固,势甚扼要,李筠收集败兵,在此把守,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状。”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85回:“独东南一隅,既无良将,又无重兵,只有旅顺口向称天险,内阔外狭,层山环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