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萝在另一座城市,他在绿萝家乡的城市,两人之间终究不是那种日日相伴的情侣,也总是别离多,相聚少。可是,和芷兰相比,绿萝已经占据了优势,至少是距离上的优势。
然而,感情的亲疏远近并不能用距离来衡量。特别是真挚的感情,特别是重情之人的真挚感情。不管绿萝作何感想,在他的世界里,如果说绿萝有多少色彩,芷兰也丝毫不逊。
如果芷兰认为自己和他的感情只是靠一句表白,靠一个誓言来维持,那她只是极度低估了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
和绿萝在一起,他有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他欢乐,他开心,那感觉犹如进入一个花园,里面有各种草木花朵,而且每一种看上去都悦人耳目。他只需游荡、徘徊,徜徉在无尽的芬芳和缤纷之中,闲适安然。
和芷兰在一起,是另一种感觉。芷兰正常的时候,一如其心理哲学本身,神秘、悠远,到处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那种感觉就像他一个人望向星空、一个人游荡在星空的时候,可以随着思绪飘荡在浩瀚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芷兰则是他在宇宙中不期而遇的各种天体,时而是光和热的化身——恒星,时而是荒凉的行星,时而是拖着尾巴的彗星,时而是塌陷的中子星,有时她会化身为黑洞,有时化身为绚烂的星云。在这种星空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星球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思考黑洞和星云内在的美好。他并非极耳目之娱去做视觉的感受,而是用精神和心灵去体会。
芷兰和他可以谈论得更多,谈论他们共同看过的书,谈论他们共同欣赏过的古人碑刻和古人生活,甚至谈论某个字的笔顺如何。他和芷兰有更多可以继续思考的共同话题,这些话题通常难以一眼看见结果,难以瞬间就感受真切。而有人可以一起谈论这些话题,总好过自己一个人的思索,总好过自己一个人和作者做无声、臆断的交流。
有人会说,那和芷兰在一起岂不是很累?他不累,对他来说,可以通过一番思索探寻一个并非显而易见的秘密,那是愉悦身心的超然感觉,是另一种心灵的佳境。况且,这种探寻是他心之所向。
如果拿这种感觉和对绿萝的感觉相比,他总不以为然地认为,这是无法相比的,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感觉。和芷兰在一起好比在工作场所,需要动用脑筋,需要思索和探寻,需要好奇心去发现、解决问题。而和绿萝在一起,好比下班以后,需要放松,需要无所事事,需要独自徜徉在能使自己自在和开心的环境之中。
绿萝和芷兰给他的感觉各有各自的独特。并非说绿萝就一定不能给他芷兰那样的感觉,也并非说芷兰就一定缺乏闲适和安然,只是两人各自的某一特点占据了性格的较大部分,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个性。
如果说让他舍弃绿萝和芷兰其中的一个,他难舍难分。当初狠心舍弃绿萝,在他今天看来就是残忍和错误,他不忍让错误延续。那芷兰呢?他能舍弃芷兰吗?不能,因为对他来说那依旧残忍。
和绿萝在一起,几个周过去了,芷兰对此一无所知。毕竟隔着太平洋,她难以掌控大陆上仅仅两个人的消息。
芷兰知晓两人之事是因为他“傻傻”地向她坦白。通过一封邮件,他告知芷兰,他再次爱上了绿萝。他坦诚当初不理绿萝的做法对绿萝造成了极大伤害,他坦诚他不该让自己喜欢的女孩受伤。他告诉芷兰他不愿面对自己的不忠,他也不愿意欺骗芷兰而让她受伤。
然而这些坦白只占据他整个邮件的很小篇幅,剩下的大篇段落,他努力说明,他对芷兰的眷恋丝毫未减,他对芷兰的爱情没有丝毫变质。他说得诚恳,而他的文笔也一向有穿透人心的魔力,他素知芷兰很是挑剔,想说服她,自己是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说服不了自己,到芷兰那里这么大的篇幅只会作为那一小段坦诚的陪衬,不光失去任何功效,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
事实上,对于深谙心理哲学的芷兰来说,即便他写成一本书去解释自己一心属二人的“合理正确性”,也得不到芷兰的任何原谅。因为无论如何,这种事实在芷兰看来,不能原谅。
那封邮件,对芷兰真正有意义的只是知晓他又和绿萝走到了一起,其余的所有文字都化为“骗子”二字,都化成她伤心的源泉。
原来他真的不爱自己,这是芷兰从这封邮件得到的结论,尽管他在邮件中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他对芷兰的爱没有减损丝毫。
这样的结论一得出,她便发了疯似的为这个结论寻找理由,各种牵强附会,各种生搬硬套。
那次芷兰写给他的邮件,他回复得虽然不能令她满意,但也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功用,至少让她意识到认为他“人格分裂”是多么荒谬。
可是现在,在芷兰看来,这种“人格分裂”的看法决非荒谬,而是事实。
事实是即便他已经向芷兰表白,可所谓的表白和誓言只是形式。当绿萝出现的时候,爱情实质的东西,那颗爱芷兰的心,已经从芷兰的身上转移到绿萝的身上,而芷兰自己拥有的,只是形式誓言的躯壳。
事实就是如果在他向芷兰表白之前,绿萝便已出现,那芷兰和他之间便再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他都不会认识芷兰是谁。可能在绿萝和他举行婚礼的时候,芷兰会被绿萝邀请出席婚礼,而那时芷兰的角色便是看过他看的书,看过他看的风景,而后只能暗中喜欢他,而最后的结果,芷兰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标签:“绿萝的朋友”。
想到这里芷兰的痛苦化成了泪水。在北美大陆,她远离家乡,没有人会去注意她的悲伤和坚强,她也没有必要向别人展示自己故作的坚强。因为在这片异域他乡,没有在乎她的人,也没有她在乎的人。所以,她不再抑制自己的泪水,她任由眼泪流下。在北美的这段时间,她流下了这辈子最多的眼泪,而他则是流下了如此多泪水的直接原因。
她没有回复他的邮件,一如往常般不作回复。但这次的不予回复比之往日有太多不同,如果说往日的不予回复包含有希望的种子,这次则是绝望本身。邮件另一端的他,则没有感受到芷兰的绝望。他以为芷兰只是和往常一样,不温不火,他未认识到这次的没有答案和往日般没有答案的不同。
没有答案,不做解释。人们总是高估他人的理解能力,人们总是要求他人准确理解自己,总是以为他人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
可是如此逻辑本身便是漏洞百出:他人愿不愿意去理解是一个问题,即便他人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他人也未必便能准确理解另一人此时的心情、理解另一人此时的顾虑、忧愁,乃至愤怒。
爱人之间虽然不缺乏相互理解的理由和动力,但总是缺乏犹如透明镜片般的准确理解。而误解也总是由此产生,只是如何能不产生误解呢?毕竟各自的心事只有自己知晓。
误解得不到及时化解,产生的破坏力量难以估量。情人之间的误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化解,更是有毁坏一切的力量。情人之间的原本预期是百分百的忠诚,少一分便会变质,少一分便会从忠诚变为背叛,剩余的99%无法弥补因为那一分不忠诚而产生的溃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