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在一般情况下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到期日。但有些负债在其确认时,并无明确的债权人或确定的日期,不过其债权人和日期是可以预计的,如售出产品保修业务,在其保修期内,购买该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其债权人。
大部分负债是交易的结果,而这种交易一般是以契约、合同、协议或者法律约束为前提的。负债只有在债务人偿还,或债权人放弃债权,或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才能消失。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和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有本质的区别。负债是企业的经济责任,企业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的;使用负债所形成的资金通常需要企业支付报酬,如借款利息支出等,而使用所有者权益的资金通常不需要支付费用。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者权益的数额大小是由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决定的,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2)企业不能自主地分配利润,也不能任意地增资或减资,必须按有关法律、制度、章程或合同执行。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主要包括:①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公司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保险公司签发保单、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②企业发生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利用闲置资金对外投资、对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企业发生的既不属于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业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属于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收入范围。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要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费用支出。若投入少(费用少),产出多(收益多),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好;若投入多(费用多),产出少(收益少),则说明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有待于改进,否则长期亏损会有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费用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特点如下:
(1)利润代表企业能用货币表现的最终的和综合的经营成果。
(2)利润的金额是通过收入减费用之后的余额来确定的。
上述六个基本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两个基本会计等式来表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二、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指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必须从投资者和债权人那里取得一定的经营资金或一定的实物,占用一定的资财才能开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资财就形成企业的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以货币形式表现并确认为资产。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者的资本投资,形成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从数量上来说,其来源必然等于占用。在所有者权益数额一定的情况下,从债权人手中取得多少数额的资金,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在负债数额一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向企业投入多少数额的资金,也必然是使资产按同一数额增加。所以,资产的价值量必然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
这一会计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债权人和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恒等关系。
这一会计等式还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转的来龙去脉,反映会计主体的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才能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
2.利润=收入-费用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补贴收入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投资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取得收入,另一方面也将伴随着收入的取得发生相应的费用。在某一具体时点上,通过收入和费用的比较,形成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作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取得表明企业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的增加。
由于企业是由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投资而创建发展起来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也只能是属于所有者所有,因此利润的实现总是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增加;反之企业经营亏损,也只能由企业的所有者承担,则表明所有者在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数额减少。将上述等式代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财务状况表现企业一定日期资产的来源与占用情况,反映一定日期资产的存量情况。经营成果则表现企业在一定期间净资产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反映一定期间资产的增量(或减量)。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一增量最终要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存量。企业盈利,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增加,或负债减少;企业亏损,将使企业资产存量减少,或负债增加。
4.会计事项与会计循环
会计事项,是指那些能用货币计量,并足以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
根据会计事项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引起的变化来说,则可概括为以下类型:
(1)资产增加,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增加。
(2)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3)负债减少,资产减少。
(4)负债减少,另一项负债增加。
(5)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6)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减少。
(7)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增加。
(8)所有者权益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会计循环,是指会计单位依照会计程序,把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按照一定的会计步骤,进行计量、汇总、报告的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会计事项分析。
(2)会计分录的编制。
(3)记入有关账户。
(4)以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为依据,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
(5)会计分录调整并记入有关账户。
(6)调整后试算平衡表编制。
(7)对临时性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8)结账后试算平衡表编制。
(9)编制会计报表。
(10)提出会计报告。
第四节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的含义和分类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构成内容按其性质的差别及管理上的要求进行归类,并按每一具体项目的性质标志加以命名的一种专门方法。
企业的资金运行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来全面地反映。各会计科目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通常可以分为六大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
2.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分类
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三个层次。
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组成内容进行总括划分的科目。如上述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的分类就属于这一层次的科目。例如,“原材料”、“固定资产”、“应付账款”等都是总分类科目。它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内容概括性最强,每个会计科目之间相互区别,各有特性。
二级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即二级科目处于一级科目之下,在性质上,二级科目从属于一级科目。因而,二级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内容比一级科目具体、明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二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它处于二级科目之下,一般而言,明细分类科目是会计科目的最低层次,在性质上,明细分类科目从属于二级科目和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相比,明细分类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仍以“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为例,在其所属的“原料及主要材料”二级科目下,还可以按材料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设置会计科目时,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会计对象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引起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完整地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状况和结果,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类界定,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各科目之间既相互区别、界限分明,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兼顾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需要
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设置会计科目时,对会计科目名称的确定要做到含义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以便于正确使用。
3.便于做账、查账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满足会计核算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对会计科目实行固定编码。
我国企业目前使用的会计科目是由财政部统一规定的,这样可以使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口径一致,便于统计和分析。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设、分拆和合并。
三、账户的含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它是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系统、连续的记录,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记账实体。会计科目的名称就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规定的核算内容就是账户应记录反映的经济内容,因而账户应该根据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应设置。如企业要开设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等;从需要和科目的特点出发,根据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以便于分类、归集、总括和具体、详细地核算数据。
四、账户的分类
账户分类就是研究这个账户体系中各账户之间存在的共性,寻求其规律,探明每一账户在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运用账户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
(1)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账户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又称总账账户,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
明细分类账户,又称明细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明细分类账户是企业会计部门依据本单位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管理上的要求及方便会计核算等而自行设置的。
(2)按会计要素分类,账户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六大类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