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会计做账基础知识
一、会计做账的含义
会计做账是指会计对各类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登记、核算并进行账务处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工作应该具有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依法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1.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主要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具有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它是会计最为基础的工作,即事后核算。做账、算账、报账是会计执行事后核算职能的主要形式。
随着管理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的职能不仅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核算,为了在经营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会计还要利用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预测,参与决策;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过程按计划或预期的目标进行。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企业单位内部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对经济活动加以控制和指导,它要求各项经济业务必须遵守国家的财政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及其他财经纪律,同时还应遵守企业单位的经营方针、政策。其内容包括合法性监督和合理性监督两个方面。会计监督按其与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初,对原始凭证、计划、合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核查;事中监督就是在过程之中,对计划、预算执行等所作的控制;事后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后,对会计资料所作的分析。监督的依据是各种法律法规、制度、计划、预算、定额和合同等。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及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其内容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四项。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对象,它确立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要开展会计工作,首先应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分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其次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这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企业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
3.会计期间
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才能准确地计算会计主体的盈亏损益情况,反映其生产经营成果。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财税部门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企业定期提供其决策和作为征税依据的会计信息。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对其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也就是说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
这种人为的分期就是会计期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以公历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每一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月份。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的资产的价值才具有可比性,不同时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才能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会计的核算方法
企业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反映,为提供会计核算资料、进行日常会计监督而采取的一系列专门方法称为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来说,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
(1)设置会计科目。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以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为主线的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当发生各项经济业务时,首先,编制会计凭证,并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其次,根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会计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计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可比较。
5.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写出会计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写出会计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写出会计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赋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高度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可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三、会计计量基础
会计计量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时间基础。一般而言,会计计量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
1.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以企业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发生,即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作为确认计量的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企业核算的基础,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2.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一般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核算,主要是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应当以款项的实际收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三节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
一、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资产必须是通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是由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至于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则不属于现实的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
(2)这种资源为企业所持有、支配,并有权在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中加以运用;但对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未对其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也应当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3)资产是一种具有价值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能帮助企业创造并实现新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必须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不能确认为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是可计量的,有确切的或可预计的金额。如借入现金,有确切的借入金额,对借入现金需承担的义务包括归还借入的现金及其利息,而利息一般也是可以计算确定的。有些负债虽然没有确切的金额,但却是可预计的,如企业提取的大修理费用,形成的负债是根据预计大修理所需的费用来预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