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根据什么考虑病人患有高血压
门诊医生常常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考虑病人是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是继发性高血压,然后再进一步做些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
患有高血压的病人门诊就诊时常主诉有头晕、头痛、头涨、耳鸣、眼花、失眠等;如血压急剧增高,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悸、口干、面色苍白、视力模糊、手足抽动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应考虑病人患有高血压。经测量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即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千帕(160毫米汞柱),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7千帕(95毫米汞柱),则可确诊为高血压。若病人不属高血压病好发年龄,如儿童、青少年或35岁以下的成年人发现血压增高。原来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高血压病病人出现一些为高血压病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到有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需进一步深入了解病史,做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门诊对高血压病的处理原则
(1)应对所有至少3次门诊所测血压平均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可以是药物的、非药物的或两者合用的。
(2)对所有平均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但其中有几次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的病人,宜随访1年,可考虑对之限钠摄入和减轻体重。
(3)对舒张压≥14.0千帕(105毫米汞柱)和已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并采取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能否恢复
早期研究证实,并非所有的抗高血压药物都能使左心室肥厚消退。甲基多巴、各种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巯甲丙脯酸能使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心室肥厚消退,其他药物如肼苯哒嗪、敏乐定、强烈的扩血管及降低左室后负荷的药物则无此作用。研究显示,在心肌体积缩小的同时,出现心肌蛋白含量相对减少和胶原含量所占比例增加;单纯以血流动力学因素难以解释这种消退的原因。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多巴、β-受体阻滞剂是肾上腺素能的抑制剂。它们也可能抑制肾素自肾脏释放,从而促进左心室肥厚的消退。相反,强烈的扩血管药则兴奋这类加压因子。因此,左心室肥厚消退的机制除了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参与外,尚包括特殊加压机制的抑制。
国内外学者曾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如美多洛尔,发现该药在降低高血压的同时,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左心室肥厚的消退。此项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
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
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肥胖,所谓的肥胖是指体重指数>;30,如果体重指数>;25称为超重,轻度超重不能算肥胖。目前最常用的体重指数(BM1)计算公式:BM1-体重(公斤)/身高!(米)。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体重指数代替体重,这样就避免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也能更好地反映出肥胖个体的超重或肥胖程度。对肥胖的人用普通袖带测量血压,往往因袖带太小而使测得的血压较高。即使应用适于肥胖的人的袖带,往往也发现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体型正常的人。幸运的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大多数肥胖病人的血压不呈进行性的增高,而多为轻度的高血压。
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的原因还不清楚,但这些病人的外周血管阻力多是正常的,血容量是增加的。
肥胖的高血压病人体重减轻后,血压可明显下降,且这种下降不依赖于钠离子平衡的变化。除血压下降外,减轻体重还可预防冠心病,因为,肥胖的高血压病人发生心绞痛和猝死的几率是血压正常的肥胖者的2倍。因其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葡萄糖耐量减低,故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人的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就越多
通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就越高。男性在45岁以后,女性50岁(绝经期)以后,因高血压就诊的人往往逐年增加。70~80岁的老人,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当高。那么,是不是患高血压的病人数量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上升呢?最近《健康报》发表了上海的有关调查结果,发现百岁老人少数有高血压。该市现有的208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仅为7.9%,而该市35岁以上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0%。可见百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患病率远远低于35岁以上的人群组。
百岁老人患高血压者少的原因,可能是老人们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和谐的家庭环境。据调查208位老人,92%的人以大米为主食,80%的人每天吃新鲜水果或习惯吃水果,72%的人每天吃新鲜蔬菜。值得注意的是,79%的人不吸烟,不喝酒;82%的老人一旦生病能够得到家庭子女或孙子、孙女很好的照料。百岁老人患病最多的是眼疾——白内障,患病率为25%;有15%的人患心脏病;15%的人患肺部疾患,包括支气管炎、哮喘病和肺气肿。在208位老人中,女性有172位,而男性仅有36位,很明显女性长寿者多于男性。
高血压病人发生肿瘤的危险性较大
随着对高血压病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压病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增殖,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纤维细胞的增殖、阻力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这些细胞的增殖与一些癌基因的表达过多有关,如c—fos、cmyc、cfms,、c—s1s。这些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部分为核内调节蛋白,部分为生长因子,在肿瘤细胞内也有类似异常表达,因此认为恶性肿瘤和高血压在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有其相同之处。对此问题,福建医科大学进行研究,利用该大学20年前在福建南部地区高血压普查时建立的17年随访资料库做了回顾分析,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与肿瘤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类肿瘤患者70例中,有69例死于肿瘤,其中包括确定性高血压病35例,临界高血压患者9例,初始血压正常者2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显示出年龄、性别、饮酒、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5个因素是影响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肿瘤的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15倍。因此,认为发生肿瘤的危险性随着血压升高的程度而增大,年龄越大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也越大,但高血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的年龄段主要在40~50岁之间。
何谓缓进型高血压
缓进型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在10~20年以上。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偶尔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个别病人可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被发现高血压。高血压往往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起初血压波动较大,易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劳累后增高,去除病因或休息之后血压能降至正常,称为波动性或脆性高血压阶段。高血压经休息后不能转至正常者需要服降压药治疗。收缩压明显升高时,表明合并有主动脉硬化;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则可降至正常而不再升高;发生脑出血后,血压也可能持久地降低。早期高血压的患者可表现有头痛、头昏、头涨、失眠、健忘、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烦闷、乏力、心悸等症状,这些症状部分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此外,可有鼻出血、月经过多和眼球结膜下出血。后期血压持续在较高水平,伴有脑、心、肾等器官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