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入宫,扎稳脚跟的第一步是做了昭仪,与步步撤退并缺乏战斗思维的王皇后不同,自从翻脸开始,就已经开始布局。在后宫众多耳目烘托下,强大的舆论压力让李治开始对皇后和淑妃不满,并对众人交口称赞的昭仪心生好感。此时的皇后集团攻击的还只是昭仪本人,其实在皇帝心里,只是妻子嫉妒一个妾室的不悦而已,并无大过。
然后昭仪造势,小公主之死,倾斜了李治理性的天平。因为他眼里的皇后已经不再只是嫉妒妾室,而是开始侵犯他的孩子,因此他愤怒地说:“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今又尔邪!”
皇后听到之后,感到地位不保,慌乱之中出“上策”被人“指点”到媚道上去,于是昭仪迅速抓住把柄——指使人在皇后宫里翻出了“惑主”的焚香或者药物。李治发觉大怒,这个时候的皇后,已经不再只是迫害妾室,迫害龙子,更是疯狂到要迫害其本人了,因此下诏不允许其母魏国夫人入宫,把其母舅贬斥为柳州刺史,皇后本人也只有等死等废的份儿。因为“厌胜”,哪怕是媚道类的“厌胜”,按照唐律规定,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并且,在心理上的步步埋伏,步步紧逼,已经让李治忍无可忍。他性子再软,也不可能允许一个嫉妾、杀女、毒夫的女人当皇后!
摆平!
政治含义是拉拢
皇后倒台了,但昭仪跟后位相差可不是“0.01”公分,而是很远,比武则天想象的,远很多。
本来,为了掩人耳目,胜利之后的武则天还没有立刻申请后位,而是想当“宸妃”——一品四妃之上的一个称号。在她的意想里,这是谦虚,是姿态,是一个配母仪天下的女人的后宫之德。谁曾想,老臣们不答应。
武则天是先帝才人,能做昭仪已经是莫大恩典,而做一品妃子是需要良好的家世背景的。她来路不明又是小姓人家,堂堂皇室之尊,居然要居于四妃之上,脸面何在?说良心话,长孙无忌们当时的考虑,也是对的,这不仅仅是干涉皇帝内政的霸道,而是在当时宗法制条件下,按照女人正常的配置系统,武才人能升级到昭仪这个位置上,已经可以知足了。
永徽六年七八月,两省宰相韩瑗,来济上书劝谏“妃嫔有数,今立别号,不可”。
李治只好作罢。
武则天大吃一惊。
她一向一帆风顺,一直目标明确,一贯运筹帷幄……外朝不同意?
恍惚里,是冲刺时候突然撞了墙,一种疼痛把沉浸在胜利中的昭仪惊醒了。
原来很多东西,皇帝说了也不算——昭仪突然觉悟,并迅速掉头,把战场从后宫转移到了前朝。
这就是武则天的好处。
她虽然多才,但不是文人,不会顾忌那么多伦理道德;也不是高贵女儿,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父亲遗传在她身上的,是相信实践出真知的生活真理。而悬崖处境的生存理性又逼迫她迸发出所有的天性——现实告诉她什么,她就必须迅速学习什么,并利用其达到自己的目的。
尘世里的芸芸众生,想方设法挤出头的并非没有,但是生存智慧毕竟还需要一些才学做底子,只是,有才学的拘于条框,或者即使丧尽天良也带着些分裂的变态;没才学的,聪明不够或者境界不到,像李云龙这样的少数不识字的战争天才,也只能在人类非正常时期的乱世才能鼎身而立……因此,找一个富有才学而能在实践里游刃有余的人,很难;找一个看破人生所有条框只为生存而战的理性人,更难;而找一个两者兼之的女性,难上加难。
武则天却能迅速转身,从现实的教训里,领悟了政治的含义——
皇帝说了不算。
皇帝并不能像我们日常理解里的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一个庞大的帝国体制之所以能运转三千年不变,绝对不是因为权力的绝对,而是因为权力的均衡。帝王的权威,是上天赋予的,因此“上天”的规则,他必须遵守(宗法制);帝王的宝座,是人民承载的,因此他的行为,必须有所监督(通过御史);帝王的国家,是大臣们帮助治理的,因此他的权力,必须分割……几千年来,君权都在跟臣权、将权以及百姓权妥协着、争斗着、博弈着,达成一轮又一轮均衡,千锤百炼,千秋万代。
李治当时的均衡,是建立在顾命大臣“辅佐”君王的基础上的,今晚睡在哪里,李治可以自己决定,但是,代表朝廷脸面之一的堂堂皇后是谁,他却未必做得了主。
皇帝说了不算,这是昭仪领悟到的政治第一层,因此她开始想的办法,是拉拢。
永徽六年八月的某天,宸妃被驳回,皇帝李治跟昭仪一起临幸了舅舅长孙无忌在崇仁坊的府邸。酒酣欢好之时,李治先是大封其子——无忌宠姬三子皆为朝散大夫,又赐了很多金银珠宝,然后开始说来意:“皇后无子,你看……”“喝酒,喝酒,”长孙无忌装聋作哑,不接话茬。李治有点不高兴,继续喝酒,看歌舞,高兴,然后再提“皇后……”“喝酒,喝酒……”长孙无忌再次转移话题。李治再傻也明白了,只能跟昭仪一起不欢而别。
然后,李治做了一幅画,把昭仪放在皇后前面,长孙无忌马上指出来,说这个不对,妃嫔有别,怎么能把正妻放在小妾身后呢?那么,找人。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几次三番跑到长孙无忌的府邸,恳求长孙无忌放行,长孙无忌就是不答应。
无奈了。
按照常理来说,无奈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放弃,也就满足于以宠妃之名后宫称霸,被皇帝赋予协理后宫大权,等着完全失宠的皇后死或者废,等着儿子长大,等着长孙无忌这群老不死的老死——一般的妇人。
可是,她是武则天,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天下只有一个武则天!对于这样的女人,失败,只是她迈向更大胜利的台阶。
无奈?开玩笑。
朝廷权臣是软肋
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事实也证明伟人果然只说真理,朝廷,并非铁板一块。李义府。
此人在中书省做舍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形象,据说外表恭顺,内心奸诈,笑里藏刀,坏人一个。因为被长孙无忌讨厌,所以准备外放壁州做刺史。赦旨还没下就被他提前知道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跟他出主意:“现在昭仪受恩宠,皇帝想立她做皇后,结果宰相不同意,如果你能率先支持,一定能转祸为福。”
于是他就这么做了,果然龙颜大悦,不久之后不降反升,成了中书侍郎。后人都说这是小人投机,可当时长孙无忌权倾朝野,这个人却敢顶风作案,舍出身家性命坚决支持后宫一个小小妃嫔,还未必认识,疯了?
没疯。
这个人当然是为了仕途前程,但是也是敢扭转局势的第一人。
他支持的,是皇帝本人,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看似后位之争的背后,是作为皇帝的李治的一次暗暗反击。
很长时间以来,李治这个皇帝当得十分委屈。虽然皇位是舅舅长孙无忌拼命架上去的,虽然当时也是在顾命之际给舅舅叩了头的,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舅舅以辅佐权臣自居,天下朝政几乎尽归长孙氏,以至于弄得本来要做贤君的他,突然有一天问朝臣:“你说怎么没人来反映民间情况了?”
你说为什么?一手遮天,这就是原因。
给一个人至高无上的位置,却剥夺他行使职位的权力,如果这个皇帝是个“有境界”的人,觉得天涯何处无乐子,跑去干木工或者沉溺女色,那么他可能甘心做这个傀儡。可惜,李治受过李世民的严格教育,性格再软弱也没达到“傀儡”的境界,终究,他是会有行动的。
但他不是武则天,不是目标明确、一心向前的斗士,而是“逼”才“不得已”的张无忌。这样一个人,除非到了绝境,除非到了不得已,他才会去行动,而舅舅长孙无忌,也确实差点把他逼到了绝境——房遗爱案。
房遗爱是李治妹妹高阳公主的夫婿,高阳公主状告大伯房遗直无礼,本来,这是一桩家庭纠纷,结果被长孙无忌扩大,变成了政治案,甚至成了谋反大案。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暗示下,几乎咬出了他的所有政敌——李治的妹夫柴令武、六叔李元景、三哥李恪全受到了牵连。当李治哭着恳求舅舅赦免他这些亲人时,却遭到长孙无忌的断然拒绝,于是这些皇亲国戚全部因莫须有罪行同赴黄泉。临刑时,皇兄李恪发出了谶言般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长孙无忌忘记了。
很多年前,妹妹长孙皇后就曾向他发出了警告。很多年前,这位天纵英才的女人就神奇地洞察到了长孙族的未来,她让丈夫李世民把哥哥踢出权力核心,以保长孙族的长治久安,结果足够幸运或者不幸的是,妹妹的寿命太短,哥哥的又太长。妹妹死了,他很快又被李世民召回权力核心层,然后宰相,然后顾命大臣,然后,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