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量级上看,皇后和淑妃哪里是她的对手,史书上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母柳见内人尚宫无浮礼,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皇后的母亲见了后宫的内官,没有把礼数尽全,于是便得罪人了。很多内官觉得皇后这家瞧不起她们,而得宠的武昭仪却对她们倾心接纳,因此人心都偏向了昭仪这边。皇后以及各位妃子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迅速传达到昭仪的耳里。
这个时候的昭仪,估计对后妃的吃喝拉撒全都了如指掌了,只等猎物露出缝隙的时候,将其致命一击。
皇后和淑妃们呢,却只会在皇帝面前说说坏话,并且坏话的量级都不够,顶多是些“昭仪是个狐狸精,皇帝你要保重龙体”之类旁人听了要笑、皇帝听了不悦的话。跟本身默然无语,人们却交口称赞的武昭仪比起来,她们只会让李治心烦、心乱,不想见。
最后,李治的周围,所有关于昭仪的谗言都会迅速地被澄清,反而有关皇后与淑妃的错处经常有人提起。太监、宫女、嫔妃,太多了,大家似乎都不喜欢皇后与淑妃,皇后太傲慢,不识礼仪;淑妃太放肆,不识大体。如此也就罢了,亏得她们出身大户,身份尊贵,居然嫉妒到如此地步,让人不由得反感。李治不禁感叹:要是昭仪便如她们好命,恐怕比她们好上十倍。可惜……唉。
但是,也就到此为止。
李治本人不是个有勇气改变现状的人,再受爱情浪潮冲击也不会到要破坏礼制根本的地步。另外令武则天挠头的是,皇后是个简重的人,正常人的嫉妒心是有,聪明才智与权谋术也有,但是终究还是大户人家出身,事情基本都是按照明面上来做,何况太子已立,后位稳固,昭仪亦不足惧,因此也再不屑于偷偷摸摸,于是到现在也没什么重大把柄落手。
皇后能等,她不能等,既然没有缝隙,只好主动出击。
小公主。
不同眼泪是未来
这位小公主是武则天的长女,虽然没有在人间活太久,却占据了这位母亲最多的爱——12年以后,权倾天下的母后追封她为“安定”,谥“思”,并以亲王之礼迁葬于崇敬寺;13年以后,她的妹妹出生,寄托着连同她的双份母爱,成为“拥有天下的公主”。那么多年,无论母亲经历多少,杀了多少人,忘记了多少往事,终究,没有忘记她,小公主。小公主,仿佛心里的那棵稻草,拔不掉,长不齐,伴随那勃勃升起的权力欲与宫廷暴力,成为生命里挥之不去的猩红一抹。
她生于永辉四年,正是皇后集团与昭仪斗争白热化的时代。
那个时候的李治虽然心向昭仪,厌烦皇后,但也没有废后的打算,昭仪只能像蜘蛛一样潜伏在后宫的每一个角落里,挥动着舆论的大旗,静悄悄等待致命的出击。可是,没有,还是没有,昭仪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敌人,又无缝可袭,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她降临了,宛如精灵,飘落尘世。
昭仪很爱她,她感觉得到。这是她第一个女儿,怎能不爱?
只是,那天似乎是个梦,很可怕的噩梦。高贵的皇后来看望她,昭仪恰好不在,皇后抚摸着她的脸,眼里尽是嫉妒和羡慕。皇后没有孩子,没有皇帝的爱,而昭仪已经生了一个又一个。皇后所剩下的,只有这个尊贵的名分了,作为女人,谁又能羡慕谁?
都是女人……皇后抚摸着她的小脸,脸上尽是沧桑,突然慢慢落下泪来。婴儿的心是最明净的,虽然皇后长得很年轻,很美,但透过那眼泪,她看到的,是皇后心里的皱纹……
这跟她的眼泪是不一样的。在被溺毙的那个时刻,虽然同样是眼泪,但母亲的泪,年轻、柔软,却充满生机——于是,在死亡来临的那个时刻,她确信,母亲会活很多年,会活很多很多年——于是,她微笑了……
其实,这一天的事情谁都说不清。
皇后是来过,昭仪不在,结果等昭仪回来,小公主已经没有了呼吸。昭仪向皇帝大哭,李治发狠:“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今又尔邪!”早就对皇后的嫉妒不满,谁曾想这个女人这么狠毒,居然张狂到把自己的女儿都杀掉了,太过分了!
但是没有证据,你可以说是婴儿睡的床太软,也可以说被子盖得太紧,总之,皇后是来过,但是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时间再巧合,推理再明显,昭仪哭得再可怜,李治还是不能动手。
因为在那个时代,主妇嫉妒杀死妾室的孩子,可能触犯《户律罪》休妻的条款,但不是谋杀罪,罪不至死,何况皇后贵为天下之主,废黜岂能无证?孩子是莫名其妙死了,就是皇后下的手,没有证据,也是说服不了长孙无忌他们的。
李治没有动,只是从那个时刻起,他的理性天平已经倾斜。
如果说,当初王皇后凭借身份地位、太宗临终前的“佳儿佳妇”的称谓、众人的认同、宗法秩序的安稳,在李治的理性上,还是认为皇后配当——他是皇帝,再爱别的女人,皇后不能乱动。但是现在不同了,身为皇后,嫉妒本来就不妥,天天诋毁昭仪也就罢了,如今居然疯狂到杀死妾室的儿女!
放在民间,亦是要休妻的。
某种念头放在心里,如果你不及时消灭,它就会悄悄酝酿,发芽,直至茁壮成长而爆发。
现在,只差最后一刀。
量级差别是根本
犯罪心理学一般会这么解释连环犯罪:
一般来说,连环杀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个人正式成为连环杀手之前,会有心理斗争,在社会伦理、法律与杀人所带来的快感之间徘徊不定。首先他会在脑海中“预演”杀人的过程并反复体味那种快感(类似于性幻想);实在忍不住就杀害一些小动物让欲望得到暂时的缓解(这类报道近几年中国也有很多),这就迈出了第二步;最后,他会选取一个人作为其“处女作”的目标,就这样一步一步变成真正的连环杀手。当杀人给其带来的快感主导了他的神经以后,他也就不可能主动停止杀戮了……
《犯罪心理学》
武则天再次入宫,分宠,生子,升级……虽然一直酝酿着隐秘的谋算,毕竟还没真正开始动手。因此我们看到此时的萧淑妃没犯大错,王皇后还能跟母舅商量立李忠为太子,这都证明她一直在长期谋算中,一直在等待时机,一直没有动手。
神枪手顺溜说:“我这颗子弹是一定要射出去的,因为,它已经等了太长时间,不射出去会很难受。”
我想那个时候的昭仪,就有那颗子弹。
她有决心,有毅力,有耐性,有谋算,但是就是没有开枪的机会。可谁又知道,第一枪的靶子居然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当溺死幼儿的那一刻,她就走上了权力的高速公路,再也不会有幻想,也不用多少眼泪与心理预备,她回不了头,也没法回头了。
一个人,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是编剧,后者,是演员。
当斯佳丽回到塔拉庄园,射杀了一个企图偷窃的北方逃兵,并从他的背袋里找到了金币的时候,她感到自己什么都能做!杀死女儿的武昭仪,什么都可以做!
永徽五年二三月,昭仪之父追封官位;永徽五年六月,皇后母舅罢相;永徽五年十二月,皇子贤出生;永徽六年六月,皇后被发现“挟媚道蛊上”;永徽六年十月,皇后终于被废。
史官的意思里,“昭仪诡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皇后是被昭仪诬陷的。但是,我总想,小公主的死(永徽四年)已经让皇后完全失势,在厌胜媚道案爆发之前,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为什么早不诬陷晚不诬陷,偏偏选择永徽五年七月呢?
皇后是被抓住了把柄。
因为大户人家出身,皇后跟母亲及下人们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据说对着内官宫仪“无浮礼”,或者说不够尊重。而后宫遍布昭仪耳目,在这种情况下,皇后只要出一点差错,就是找死,而她果然,还是忍不住“找死”了。
媚道。
这几乎是所有后妃倒台的流行借口,类似《红楼梦》里马道姑受赵姨娘之嘱实行的巫术:“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于是,大观园里最得宠的凤姐宝玉开始疯疯癫癫,不成人形。
元春说:“把我送到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后宫生涯里,没有希望,没有寄托,没有色彩,全世界只剩下了一个男人——皇帝。不管这个皇帝是老是丑是不堪是暴虐,你无法选择也没得选择,只能争取,为了家族也是为了自己,你必须殚思竭虑全力以赴拼争。谁不希望被临幸?谁不希望受宠?谁不希望得到尊贵和荣耀?但是皇帝只有一个。
三千佳丽,皇帝只有一个。
于是便产生了无数不可言的“媚道”,正如历朝历代精通房中术的皇帝们一样,后妃们也有自己的取宠大法。赵飞燕歌妓出身,媚道够专业,床上功夫够厉害,只是级别还不及妹妹赵合德,汉成帝最后甚至到了只有握其脚才能恢复生理功能的地步……所谓的周礼秩序,三宫六院,本质上就是把皇帝尊为神与种马的结合。而不幸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不是种马而是人类,女人们,也是。
所以媚道,也只能媚道,女人取悦男人,最终的坦途总是通向床笫——连出身高贵的皇后,也不得不向此低头。她万万想不到昭仪如此厉害,她开始重视起这位敌人,只是时机已过,此时的昭仪,已经权倾天下。那怎么办?于是“周围的人”开始给她出主意,生一个孩子。她究竟是皇后,是正妻,是原配,只要有了孩子,无论李治爱谁,皇后之位谁也抢不去,昭仪更不能。
可是,怎么生?能生早生了,皇后是名门淑女,家教里没有“房中术”这一科,不会“狐媚惑主”,李治已经冷落她多时,怎么生?于是,“周围的人”再进言,皇帝本来是爱皇后的,只可惜皇后太“高傲”,只要怎样怎样,皇上还不手到擒来?
皇后脸红了,也动心了,但是究竟是尊贵女儿,便找来母亲商量,母亲自然也希望女儿生子夺宠,于是……当皇后与母亲魏国夫人在宫殿里窃窃私语时,昭仪懒洋洋地躺在贵妃榻上,听到耳目的汇报,几乎要笑出来。她们不知道,对于如何笼络住一个男人的心,皇后跟昭仪比起来,是量级差别。
层层打击是兵法
社会智商测试:
在中国,你如何去做一件事?
如果回答:那就去做呗,那么你的社会智商为“不及格”。
如果回答:找人做,那么你的社会智商为“及格”。
如果回答:找人和自己一起做,那么你的社会智商为“良好”。
如果回答:“布局”做,那么恭喜,你的社会智商为“优秀”。
小时候,总以为做任何事情只要直接追求,总会“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的,可是等你长大了才知道,在现实世界,尤其中国社会,或者再缩小一点,在一个充满争斗和利益的地方,这么单纯率真的你,一定会首先壮烈牺牲的。想想《潜伏》里的余则成,是从来不亲自动手的,可是那个天津情报站里最有操纵力量的,也就是这个看似憨厚质朴的家伙。
台湾曾仕强教授说,中国人,想在中国做成事,需要懂得六个字——布局、造势、摆平,并且需分步骤分层次。我们且看一幕精彩案例——《后宫》里甄嬛是这样层层打击安氏的:
太后话锋一转:“哀家有一句私话问皇上,安氏不是绝色,宫中歌舞不下于她之人也不少,皇上怎的如此喜欢她,留恋不已?”玄凌面孔一红,在座嫔妃都不免有些醋意,唯皇后端然而坐,欠身道:“大约是她性情温顺吧。”……
太后的声音柔和了几分,然而那凌厉的目光直欲噬人:“皇帝,男女相悦,有时不必用情,可用香料!”欣妃惊诧且鄙夷:“暖情香。”……
太后看着玄凌,将他听到这个真相时流露的失望和震惊尽收眼底,她柔和而悲悯地望着玄凌:“你不必再自责,她小产再不能生育,完全是她咎由自取。”……
我骤然变色,极力摇头道:“怎会!她怎会杀了我的孩子!我与安妹妹同日进宫,她孤立无援时我曾接她入府小住,还有眉姐姐,我们三人如此和睦……”我掩面,泣不成声。
……我恸哭:“皇上,咱们都错了,原以为是那香……谁知,谁知……她好狠的心!”
……
我眉头一挑:“我只记得当年安氏无意于皇宠,很是冷寂了一些日子,后来还是我举荐。我记得那是在他父亲被人连累之后。”
……
端贵妃转脸看着窗外疏淡天气:“再不怀孕,她父亲可要死在牢中了。”
玄凌俊朗的脸庞上满蕴雷电欲来的阴霾,吩咐李长:“传朕的旨意,去搜宫!”
这位叫做玄凌的皇帝开始对安氏还有余情,因此太后证明其用香,他只是怜悯。然后又有人证明安氏为了夺宠,居然不小心让自己怀孕的孩子流产,他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觉得安氏确实所为不妥,但是究竟还是出于爱她之心,于是建议降为“贵嫔”。
但是这显然不是“我”(甄嬛)的目的,于是“我”跪下来,让别人证明安氏曾经杀掉过自己的儿子。此时的玄凌已经愤怒,因为安氏已经开始“侵夺”他的孩子,接着,翻出来无数血案,都证明是安氏所做,已经足够玄凌重惩其人。
但是“我”又造了最后一势——安氏根本不爱皇帝,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对他只有利用没有爱,这才是致命的。玄凌可以容忍她下媚药,容忍她侵害其他妃嫔,容忍她害人害子,但是不能容忍她对他的利用,没有爱的利用。
因此,势到如此,安氏必死,局势,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