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学习好需要有招数
邵倩伊学习成绩平平,但学习积极性较高。母亲就给她安排了补课的日程表:每个双休日星期六上午语文家教,星期日上午数学下午科学家教,星期五晚上英语补习班。不仅付出了高额补习费,母亲还每次负责接来送往。女儿很乖,很听话,对母亲的安排没有任何意见,你送她去她就去,你不让她看电视她就关掉电视机,可就是成绩不长进。
郦莹萍有着同学们羡慕的超强记忆,无论历史、地理还是外语,无论是发生年代、具体事例还是文学常识,无论是过去学习的、老师没有要求的还是她自己看书学到的知识,同学问她相关知识的时候,总能信手拈来、对答如流,慕杀了很多同学。问她为什么记得住,她有着五花八门的记忆术,比如,人体必需的10种氨基酸“甲硫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她编出记忆口诀:“假设主来借一两本经书。”类似的搞笑版有很多,同学都认为她可以写几本关于各科知识的记忆窍门专着。但她的方法很难效仿,因为记忆是伴随学习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秘诀只有真正掌握它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
“家教真得有那么神奇?”进入初三后成绩一直不理想的盛奇彦经过陈老师的几次点拨,成绩扶摇直上,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被他视为偶像的陈老师却认为,成绩应该归功于盛奇彦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他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整理课堂笔记?如何通过练习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安排读、写、背、练?如何在考试过程中把握好“舍”与“得”的火候?如何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复习时间?等等,看似仅仅解决了小问题,却使盛奇彦的学习变得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面对信息繁杂、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高效率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必然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学习策略是影响学生高效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在古汉语中,学、习代表的是知行合一,策、略是指行动规划或是谋略意识。如追其根、溯其源,对学习策略的论述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学习的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暗示学习的过程要与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只有学习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学与思相辅相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之后,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提出的读书策略,法国教育家卢梭重视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法等观点都是对学习策略的阐述。然而,这些对学习策略的阐释只是关于学习的一些感性认识或是零散的经验,缺乏系统的论述或是实证研究,还没有形成学习策略的科学概念。
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源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对认知策略的研究。
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次提出“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为达到认知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思维方法和技能”。自提出认知策略之后,学习策略逐步成为国外教育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学者也开始涉足学习策略这一领域。
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学习策略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学习策略的界定却仍旧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1.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将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与技能。如梅耶(Mayer,198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的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是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活动”;琼斯(Jones,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
(2)将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lly,1983)提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3)将学习策略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奈斯比特(Nisbet,1987)提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整套操作过程。”
(4)将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或是步骤。如里格尼(Rigney,1978)提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得、保持和提取知识与作业的各种操作程序或步骤。”丹雷塞(Dansereau,1985)也提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获得与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
以上几种观点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果将这几个层面加以综合考虑,便可以对学习策略做出整体的理解。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充分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学习策略的理解以及我国特殊的教育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较为普遍的学习策略的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或是步骤”,“学习策略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是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控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方式或是学习技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是没有统一定义的,不同的定义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且对学习策略的本质并没有做出明确的阐释。如学习策略是否具有情境特殊性,是否能够迁移,是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的总体特点还是解决某项特殊的任务所采取的技巧、方法?学习策略是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范围之内还是潜意识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学习者能否意识到自己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否对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等诸如此类问题。
鉴于此,我们认为学习策略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学习策略即可以是外显的学习程序或是操作步骤,也可以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内隐的学习规则等。
(2)学习策略即可以是解决某一具体任务的方法、技巧等,具有情境特殊性,也可以是总的学习思路或是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习者迁移。
(3)学习策略的使用对学习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如记忆策略的使用,也可以是间接的影响,如情感策略的使用等。
(4)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取决于学习者的策略运用水平。一般而言,高水平的策略运用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策略使用过程,并且对策略的使用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低水平的策略运用者对于学习策略的使用一般都处于无意识状态。
因此,我们倾向于这样的一种关于学习策略的观点: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程序、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质量的规则、程序、方法、技巧等都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学习策略即包括外显的操作程序、步骤,也包含内隐的学习规则。学习策略运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高低。
2.学习策略的结构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不仅对学习策略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对学习策略的结构也做了细致的分析,甚至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不过正如学习策略的内涵界定一样,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结构的理解也是意见不一。综观各种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1)奈斯比特(Nisbet)提出学习策略三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学习的一般策略,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高度相关。第二层次是学习的宏观策略,包括调控策略、审核策略、纠正策略与自评策略。这一层次的学习策略具有高度概括化的特性,与学习者学习经验的积累程度密切相关,一般会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大和学习经验的积累而逐步提高。第三层次属于学习的微观策略,包括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质疑以及计划。这一层次的学习策略概括化程度较低,需要学习者具有较高层次的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奈斯比特的学习策略层次结构是按照学习策略的概括化水平高低进行分类的,学习策略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迁移。
(2)温斯坦(Weinstein)提出学习策略四因素结构。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有四个因素,分别是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信息的精细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策略、情绪策略等,元认知策略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控策略等。
(3)舒克密斯(Shucksmisth)提出学习策略六因素模型。舒克密斯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六种因素:质疑,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评。质疑是指学习者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联系先前的知识经验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适当的目标;计划是指学习者能够合理分配时间资源,能够将问题分类,能够为问题解决选择合适的动作和智力技能,能够制定合理的问题解决策略;调控是指学习者能够将问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匹配,并能够不断地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且能够选择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审核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活动以及问题解决过程做出初步的评价;矫正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过程以及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调整,促使学习活动以及问题解决过程达到最优化;自评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或是为问题解决过程做出最后的自我评价。
(4)丹塞伦(Dansereau)提出学习策略系统。丹塞伦认为学习策略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体,提出系统的学习策略的观点。学习策略系统是由两种相互作用的策略系统组成的,基本策略系统(primary strategies)与支持策略系统(support strategies)。基本策略系统包括获得、储存信息的策略以及提取、使用信息的策略;辅助策略系统是为了维持学习者合适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的支持性策略,包括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情绪调控以及检查诊断。
(5)迈克尔(Mike)等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画线、做记录等)、精加工策略(如想象、总结、口述、类比等)以及组织策略(如列提纲、画草图等)、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置疑问等)、监视策略(如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以及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采用应试策略等),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制订时间表、调整作息时间等)、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找安静的学习环境、固定的学习场所)、努力策略(自我强化、坚持不懈等)以及他人支持策略(寻求教师、小伙伴等的支持帮助)。
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可的学习策略的结构模型,包括学习方法、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三个结构要素,并由此三个要素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策略循环系统,在单位循环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处于“中介”地位,元认知是学习策略循环系统的动力系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每一次循环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元认知,并促使其元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其中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能够运用编码和储存信息的各种技能、技巧,提取和运用信息的技能、技巧。学习的控制与调节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的策略,尤指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方法。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的过程、任务、目标和方法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意识与自我体验。
除此之外,国内也有学者认同这样的观点:根据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将学习策略分为情感策略、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属于支持性策略系统,与态度、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认知策略属于基础策略系统,是指对信息的有效识别、编码、组织、提取、保持等,元认知策略是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以及元认知体验。
相比较以上各种观点,我们认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学习策略的本质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