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是企业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习惯于人治的大环境下,一个有魄力、有手腕、有霸气、有决断,敢于向对手说“不”,敢于针对企业痼疾进行雷厉风行改革的领导者,不但能吸引大批人才云集到自己周围,更能激发出员工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赵武灵王的前半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杰出领导者取得成功的经典范例。
一、少年王者,用胆色震慑对手
公元前326年,在位24年的赵肃侯与世长辞。赵肃侯生前英雄一世,与秦、齐、魏、楚、燕等国连年交锋而不落下风,又听从苏秦之计,领导合纵,对抗秦国、打击魏国,赵国也从一个二流诸侯国逐渐成为北方的新霸主。赵肃侯死后,魏惠王见赵国新君赵雍年少,便联络秦、楚、燕、齐四国以吊唁为名,各派一万精兵北上邯郸,意在瓜分赵国:
“二十四年,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史记·赵世家》)
权力交替时,往往是一个企业形势最为微妙、最难把握的关口。不论是盟友还是竞争对手,都会借此机会前来试探或挑衅,一是看看企业的动向,二是看看新任领导的水平如何,好及时做出相应的对策。
如果换成是普通的年少君主,很可能会因此而惶恐不安、失去主见,采取一定隐忍而稳妥的策略来应对。然而,年仅15岁赵雍却有着不逊于父亲赵肃侯的胆色与决断。他见五国来势汹汹不怀好意,便找来了大臣肥义,最后决定以强硬姿态回应诸侯。
其一,保卫本土。调动军队,严守赵国境内各个重镇关口,并在邯郸城外集结大军,一旦五国敢于进犯,就不惜一切代价与之血战。
面对试探与挑衅,首先不能服软,要表现出敢于应付一切困难的勇气和胆色;没有骨气的人,往往才是最吃亏的。
其二,寻找盟友。前来吊唁的是秦、楚、燕、齐、魏五国,赵国就与经常被五国欺负的韩、宋两国结盟――韩国夹在秦、楚、魏之间,宋国夹在齐、魏之间,于是五国都有了后顾之忧;而赵、韩、宋三国形成的品字形,正好将吊唁的发起者魏国包围了。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市场中孤军奋战,寻找合适的盟友,才能分担企业自身的外部压力,继而给对手以压力。
其三,防守反击。反击的目标有三个――楚国、燕国、中山国;反击的帮凶有两个――越国、楼烦;反击的手段都一样――先行贿,后骚扰。在赵国的重金贿赂下,越国开始向楚国进攻,转移了楚国的注意力;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楼烦则两路出兵,分别进攻燕国和中山国。而中山国地处太行山区,正好嵌在赵国腹地,它对赵国的威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所以也不得不防上一手。
在去掉了楚、燕两个对手后,秦、齐、魏三国的实力虽然强于赵、韩、宋三国,但是在严阵以待的赵国面前,自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可见,死守不是最好的防守,寓攻于守,方能化被动为主动,粉碎对手的图谋。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武灵王毫不客气的对五国使臣下了一道命令:来吊唁可以,但不许带军队来,谁要是敢进入赵国边境,就别怪赵国不客气!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使臣们见赵国态度强横,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便打消了借机发难的心思,带着少数工作人员和吊唁器物,在赵国军队的“押送”前往邯郸。使臣们到了邯郸城外,见数万赵军精锐刀剑出鞘,更是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与赵武灵王厚葬赵肃侯后,便赶紧离去,唯恐身遭不测。
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赵武灵王挫败了。少年赵武灵王不但让赵国顺利度过了一次危机,为赵国赢得了尊严,也为自己赢得了敬重。
按理说,赵国的强横态度肯定会得罪五国,但出人意料的是,五国非但没有借此发难,反而送上门来讨好赵国。《史记·赵世家》这样记载:
“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
梁襄王,就是刚即位的魏襄王。魏襄王可能觉得老爸魏惠王这事做得太不地道,于是就约了韩宣王,带着各自的太子前往赵国。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面对阴谋时,首先不能害怕,其次不能慌乱,只要问心无愧,准备充分,就可以勇敢的说“不”。因为阴谋的一方总是心虚的,理亏的,总是有更多的顾虑和担心;你的胆气与正气,自然能够压倒对手的腌?之气。
二、稳扎稳打,永恒的利益追求
赵武灵不但有胆色,而且极具外交手腕和政治眼光,年纪轻轻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赵国争取生存发展的空间:
其一,图谋中山国。
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国家,一直就是赵国的心腹大患,它对赵国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地理上的威胁。中山国正好处在赵国腹地,只有东北与燕国接壤,由于它阻断了横贯太行山的道路,所以赵国东南的邯郸、上党与西北的晋阳、代郡就被割裂开来,也让代郡控制下的游牧文明地区与邯郸控制下的农耕文明地区相行渐远,不利于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军队的调动――邯郸几次被围攻,甚至一度沦陷,西北边军无法驰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是军事上的威胁。中山国的实力虽然不强,但是特殊地理位置让他成了别的国家牵制赵国、骚扰赵国的最佳选择。与赵国接壤的齐、燕两国一直在暗中资助中山国,赵肃侯在位期间,曾几次想对中山国用兵,但都因齐、燕两国的干涉而没能付诸实施。
中山国不灭,赵国便难以真正统一,更无法去争霸天下。因此,赵武灵王即位后,就开始着手布置进攻中山国。
其二,不求虚名。
赵武灵王即位初年,合纵连横方兴未艾,为了提高魏国的国际地位,魏惠王联络韩、燕、赵、中山四国,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赵武灵王觉得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不能贪慕一时的虚名招来齐、秦、楚三个大国的不满,于是就没有接受魏惠王的请求,反而自降一格,让赵国臣民称自己为君,与当年秦惠文王即位之初的做法如出一辙。
可见,只有那些底气不足,而又喜好虚名的领导者,才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引起旁人的注意,甚至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而那些真正有雄心壮志的领导者,头脑往往非常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低调、隐忍,争取发展壮大的时间和空间。
其三,继续与韩国搞好关系。
先是与韩国会盟,后来又娶了韩国的公主为夫人。终战国之世,赵国与韩国的关系都是不错,这才有了后来的韩国将上党飞地献给赵国,引发秦赵之间的长平大战。
其四,迎立燕昭王。
赵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派兵入侵燕国。燕国虽然是个老牌诸侯国,但它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在赵国与别国打仗时从背后偷袭赵国。因此,燕国是中山国之外赵国的另一个大患。当时,赵国与韩国虽然是盟友,但赵国的实力要强于韩国。为了不被赵国欺负,韩国便与燕国结盟,形成对赵国的两面夹击之势,公子姬职就是燕国为此派往韩国的人质。燕韩联盟对赵国不利,所以赵武灵王就想利用燕国内乱的机会迎立一个亲赵国的燕王,让燕国成为赵国坚固的盟友,化解燕国与韩国对赵国的夹击,也有利于赵国分别控制韩、燕这两个并不算强大的国家。
而韩国同意赵国接公子姬职归国,想法也和赵国如出一辙。当初,韩国方面没有听从燕国太子姬平和齐国的要求杀死公子姬职,就是为了博得公子姬职的感激。待公子姬职回过即位后,就能继续与韩国的盟约,两面制约赵国。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任何一项举动,背后都有深刻的动机,而最终的出发点,就是为本国,为企业争取利益。
在派军队护送公子姬职回国的同时,赵武灵王又对中山王施以威逼利诱,唆使中山国趁火打劫,占领了燕国的大片领土。而在燕国境内,齐军和太子姬平一派与赵军和公子姬职一派也陷入对峙。齐宣王本想在燕国境内消灭赵军主力,但赵武灵王并不愿意过早的消耗本国的实力,就劝公子姬职和易王后(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易王的妻子)向秦国求救。然而直到燕国内乱的第三年,秦惠文王才派出大军攻齐救燕。齐国因此撤军,公子姬职也正式登上了燕国王位。
做完这四件事后,赵武灵王敏锐的发现,中原各国的实力都很强,它们之间的争霸战争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赵国很难从中取利。于是,赵武灵王决定改变国策,不再像父亲赵肃侯那样执意进军中原,而把战略重点向北转移,开始经营西北边境。
三、初试牛刀,减少改革的阻力
所谓变法,或是从落后制度向先进制度的转变,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或是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如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变法,是向赵国这般主动放弃中原文明的形式,转而去学习少数民族的东西。
可赵武灵王就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变革,就需要有时机;而你的竞争者,一般是不会给你从容变革的时间的。因此,变革的时间和空间,就需要靠自己来创造。
赵武灵王实施变法的时机选得非常好:一方面,扶持燕、秦两国新君,为赵国去掉两个最直接的对手;一方面,利用时断时续的合纵,联合韩国、周旋齐国、压制魏国,挑拨诸侯混战,使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
不久,赵武灵王就向全国颁布了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所谓胡服骑射,其改革的核心就是军制改革,简单来说,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来去如风的作战方法,同时摒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强化赵军的机动作战能力。
如果把赵国比作一个企业,那么主要针对军队改革的胡服骑射,就相当于对企业对销售和市场团队的一次大规模整改。这样的整改,涉及的只是业务部门,而不是像商鞅变法那样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风格和路线,所以遭到的阻力不会那么大。
当时,边地胡族部落与中原各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胡族骑兵机动性强、速度快,加上天性好战,因此在面对中原军队时总能占据上风。所以,秦、赵、燕三国的边军便开始招募胡人骑士,转而学习胡族骑兵的战法。赵武灵王觉得胡族骑兵的战法在与中原各国作战时会很有优势,于是就想通过培养赵国骑兵与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新型的骑兵部队。为此,赵武灵王决定拿中山国当试验品:
“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史记·赵世家》)
中山国好比是赵国的子公司,拿它开刀,既不会在引发各界的非议,其它竞争对手也很难找到干涉的理由,还不会让赵国有太大损失,是绝佳的练兵对象。
为了检验新式骑兵的战斗力,也为了提高军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赵武灵王便带着他那支人数不多但却骁勇善战的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然后由南向北横穿中山国,成功抵达北部的代郡,千里奔袭,如入无人之境。
紧接着,赵武灵王穿越穿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渡过黄河,一路上与胡族骑兵激战数次,无一败绩,用实际行动为胡服骑射做了最有力的宣传。
面对初次试验的胜利,赵武灵王对大臣楼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史记·赵世家》)
意思是说,赵国四周都是强敌,腹地还有中山国这个大患,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想要建立不世功业的人,就一定会遭到旁人的非议,只有胡服骑射才能让赵国强大起来。
楼缓的回答只有一个字:“善!”
干脆利落、斩钉截铁――我就跟着老大你干了!
可见,对来自底层的管理人员而言,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小了,是能让业务团队不断创造业绩;说大了,就是能够改变自己在企业当中的地位,进入核心管理层。
然后,赵武灵王又去征求另一位大臣肥义对改革的意见。肥义更是见识不凡: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赵世家》)。
前面一句,是说考虑事情优柔寡断,就会无功而返;执行贯彻瞻前顾后,就不会获得名望和别人的敬重。既然决心不与众人同流合污,那又何必去在乎天下人的非议呢?后面一句,卫鞅对秦孝公说过,而今肥义再次提起,可见,他是在劝赵武灵王要学习秦孝公的果断坚定。
接下来,肥义又摆了一个对比:
“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史记·赵世家》)
意思是,愚昧的人不能成大事,而有谋略的人往往能高瞻远瞩,看到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既然这样,大王您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话已至此,赵武灵王终于下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胡服骑射的决心,感慨道:
“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记·赵世家》)
可见,赵武灵王并不怀疑胡服骑射的巨大作用,唯一的顾虑是被天下人嘲笑自己不伦不类。不过最后,赵武灵王还是释然了,就算天下人都笑话我,我也要拿下胡地和中山国!
四、胡服骑射,生活方式出绩效
然而,企业的改革也像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一样,都会遭遇到巨大的阻力。
军队战法要革新,首先就要从装备改革开始;想要适应新的装备和战法,就要有相应的服饰来配合。改变服饰装束,就等于要贵族放弃身份权力的象征;而让贵族穿与平民士兵一样的紧身胡服,就好比让社会名流穿着非主流服装去交际一样,势必遭到强烈的反对。而反对最强烈的,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老公子赵成。公子成这样说道:
“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史记·赵世家》)
这段文采华丽、对仗鲜明的表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原文明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先进的;而赵武灵王鼓吹的胡服骑射则是落后的,不值得效仿的。紧接着,他还威胁道:
“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史记·赵世家》)
就是说,如果赵武灵王一意孤行,就会使得人心涣散,将国家陷于危险之中。
赵成的话,与当年甘龙反对卫鞅变法的理由何其相似!
他们貌似为企业的安定团结着想,实际上是担心企业会从业务团队开始进行彻底的改革,那些年轻的、新招聘的人会借此上位,取代老的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的中坚。说到底,就是害怕失去权力。
此时此刻,赵武灵王表现出了一个雄主应有的魄力与决断。在满朝贵族大臣的一片反对声中,赵武灵王身穿胡服,头顶胡冠,脚蹬皮靴,腰挎弯刀,雄赳赳、气昂昂,威风凛凛的走上王座,正式颁布了酝酿已久的《胡服令》。
何谓雄主?雄主,就是在关键时刻要有敢于决断,敢于拍板,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敢于坚持己见的勇气和魄力。一个聪明人和一个有魄力的人,谁更能成大事?无疑是后者。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但性格却是很难改变的。一个“雄”字,道尽了古往今来成功者的一个必备素质。
赵国为什么能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一个二流战国一跃成为唯一一个能够与秦国正面对抗的强国?主要就在于胡服骑射为赵国训练出了一支能征善战、且战法大异于中原军队的精锐骑兵。而骑兵真正作为独立兵种参与大规模作战,正是从赵国开始的。
赵武灵王采取的是逐步推广的策略来进行业务团队的整顿:首先把最早跟随自己转战各地市场的那些骨干精英改编成教导团,除了留下一部分充当亲信外,其余大部分都被分拆委派到各个分区市场中,去提拔训练那些出身低微,但是有干劲、有能力的人来充当各级业务核心。由于各级业务主管都是曾经跟随赵武灵王出生入死或由他亲手提拔的心腹,所以这支业务团队不论在战斗力、忠诚度上都是无以伦比的。而赵武灵王也借整顿业务团队、选拔中低层管理人员的机会,对企业原有的业务体系进行了一次大整顿――有能者上,无能者下。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赵武灵王牢牢掌握住了企业的业务大权。
不论在哪个朝代,培养训练骑兵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步兵,一个骑兵要有两匹马,以保证长途奔袭时可以轮换;要有长刀和短刀,长刀劈砍,短刀格斗;要有轻便灵巧的的马弓,两三壶羽箭;还要携带干粮、水、药品、帐篷……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很多。为了减轻负担,骑兵的盔甲主要由皮革制成,对牛羊皮的需求大大增加,直接刺激了游牧经济的发展。
胡服骑射后,赵国主要从骑兵中选拔将领,再加上骑兵待遇高、福利好、有前途,所以赵国百姓都以家里出一个骑兵为荣,能够成为一名骑兵,是当时每个赵国男子的最大的心愿。
这说明,业务部门业绩的增长和待遇的提高,对企业其它部门也是一种刺激,这就好比是鲶鱼效应,一条鲜活的鲶鱼带活了整个池塘的鱼类。
而像肥义、楼缓、仇液这样出身卑微且有着戎狄血统的人纷纷得到重用,成为赵武灵王的左膀右臂,也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
一个企业的政策,要与企业既有的风格和企业文化向温和,这样才能激发出管理者和员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胡服骑射的推行,正好与赵人骨子里的尚武精神相吻合,胡服骑射,恰似秦国的耕战立国,一举改变了赵国的风气。赵国民间养马成风,赵国男子几乎人人都要学习骑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真正在赵国得到了体现。
公元前306年,这一年,赵武灵王35岁。为了检验胡服骑射的成果,赵武灵王再次率数万骑兵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山国发动猛攻。一路北上,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离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不远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一举夺回了从赵国腹地通往晋阳的交通要道――井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