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如何把握用人是信任与放手的尺度,是一门极难掌握的学问。抓得太紧,事事过问、每每掣肘,下属便难以发挥出全部的才能,最后投奔他人;盲目信任,纵容下属野心的滋长,最后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免不了被架空的结果。
我们在管理中,就需要把控制与信任维持在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上,这样才能做到既用其才,又能将人才牢牢掌握在手中,为我所用。
一、东山再起,领导的信任最重要
离间齐楚两国后,苏秦苦心经营的合纵局面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不久,秦国就煽动齐魏两国一同进攻赵国,秦惠文王还把女儿嫁给了燕国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燕易王,彻底分化了六国。燕易王即位后,燕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苏秦来了。苏秦是从燕国发迹的,眼下合纵被秦国瓦解了,苏秦也被赵国驱逐,事业一落千丈,于是就想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东山再起。
第二件,齐国趁燕国办丧事的机会出兵进犯,攻占了燕国十座城池。
燕易王见到苏秦后,毫不客气的挤兑道:
“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史记·苏秦列传》)
意思是说,当年先生来燕国,先王资助你游说赵国,才成就了合纵大计;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又攻打燕国,先生的合纵大计已经成了天下人的笑话。先生能够为燕国把齐国占领的土地拿回来吗?一番话,说得苏秦既难堪又无奈。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一个人失势的时候,是很难得到别人的同情与帮助的;而从成功高峰跌落之后的失落与无奈,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想要重新博得众人的尊重与认可,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就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毅力。
既然燕易王抛出了难题,苏秦也只好主动请缨前往齐国讨还失地。
苏秦来到齐国后,在齐国的朝堂上好好的秀了一把行为主义:叩拜齐王时,一会儿俯身颂扬齐宣王的英明;一会儿起身大哭,哀嚎齐国即将亡国。
齐宣王很纳闷,苏秦就说:
“……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史记·苏秦列传》)
意思是说,而今燕国虽然弱小,燕易王却是秦王的女婿。大王贪图燕国的十座城池,必定会因此而与秦国结仇。假如让弱小的燕国当前驱,强大的秦国当它的后盾,招来天下的精兵攻打齐国,那么,齐国占了这十座城池,就跟饥饿的人吃乌头没什么两样了。
齐宣王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问苏秦该怎么办。苏秦便举了几个古代君王转危为安的例子,然后劝齐宣王把十座城池还给燕国,然后向秦国道歉,如此,秦国有了面子,燕国得了土地,就都会因此感激齐国,不但化解了仇恨,还能为齐国换来两个帮手,何乐而不为。
齐宣王当即采纳了苏秦的建议,把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
苏秦本以为能够借此大功再次在燕国站稳脚跟,但是就在他回到燕国后,却遭遇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
原来,苏秦为燕国立下大功,引起了燕易王身边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担心燕易王就此宠信苏秦,于是就千方百计的中伤他,说他是反复小人,到时候一定会祸害燕国,不是个值得信赖的人。燕易王也是个耳根子比较软的人,听了大臣们的话,对苏秦的印象就不好起来。因此,当苏秦从齐国回到燕国时,非但没有加官进爵,反而被剥夺了原有的官职。
可见,有时候努力干活未必能换来好的结果。领导的周围,总会有一些嫉贤妒能的人在那里煽风点火,他们才具平庸,偏又看不得旁人建功立业。这样的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危险的存在。
此时的苏秦,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开诚布公的与燕易王谈一次。于是,苏秦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长信给燕易王,燕易王听完后,终于重拾对苏秦的信任,让他官复原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要有勇于向领导直陈心意的胆量。因为领导也是人,也会一时被人言所左右。如果怕这个怕那个,到最后就会白白受了冤屈,让那些小人得偿所愿。当然,在与领导交流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切莫意气用事,与领导顶撞争吵,那样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坦诚,有理,有度,方能达到效果。
二、桃色陷阱,别碰领导的女人
重新赢得燕易王的信任后,苏秦终于度过了信任危机,在燕国站稳了脚跟。但是没过多久,苏秦又把自己置于了极为不利的境地。原因,则是一个女人。
俗话说,办公室恋情搞不得,领导的女人更是碰不得。在办公室谈恋爱,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成,则你的一切都在对方眼皮子低下,毫无隐私可言;不成,日后见面如何相处?除非你是领导,只是为了暧昧玩一把,而对方也是有所求,想借潜规则上位,不会介意太多。
苏秦碰的这个女人,就是燕文公的夫人,燕国的太后。
原来,苏秦为了及时与领导沟通,以免再出现信任问题,便经常拿着公文进宫与燕易王商议。一来二去,也就跟宫里的人熟络了。我们知道,王宫里女人多,男人少,而女人最欣赏的,就是长得帅、又有才学的男人。像是苏秦这样历经风雨充满了成功人士魅力的男人,自然就成了宫里女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燕国太后的注意。
于是,太后便制造了各种与苏秦“偶遇”的机会,一看之下,发现苏秦果然风度翩翩、气宇不凡。俗话说,女人四十一枝花,太后正值盛年,苏秦也是感情丰富的人,再加上战国风气奔放,男欢女爱、女子改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苏秦名士做派、敢爱敢恨,两人一个奔波多年心灵需要慰藉,一个久旷之身需要找人倾诉,便顺理成章的生出几分暧昧来。
只可惜,他们一个执国家大政,一个执掌王宫事务,是国家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他们之间的那点儿事,根本瞒不了多久,就被燕易王知道了。
苏秦不但跟领导的女人产生感情,而且还让现任领导知道了,他是不想混了吗?
可事情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发展,燕易王知道以后,对苏秦反而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觉得,太后很可能只是燕易王的继母,也就是燕文公的续妻。
其一,如果太后是燕文公的原配,那年纪肯定不小了,怎么也该在50以上,早已年老色衰,如何能够吸引苏秦?除非苏秦有恋母情结。如果是续妻,30多岁,既有风情又有阅历,正是女人最有魅力的年纪,才能吸引苏秦。
其二,如果太后是燕易王的生母,试问一个男人如何能够接受亲生母亲跟别的男人想好呢?看看秦始皇后来的表现就知道了。继母就不一样了,既没血缘关系,也没多少感情,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成全人伦之乐,也好以此拴住苏秦。
可见,对身居高位者而言,女人有时也是一件能够用来笼络人心的武器。私情,总是要排在利益之后的。
但是燕易王的态度,却让苏秦十分不安。与太后私通,原本就是要灭族的大罪;而今燕易王不但不追究,还一反常态的讨好自己,那岂不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苏秦的顾虑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时候,领导的过分器重和信任,非但不会对你开展工作有所帮助,反而会让周围的人愈加的嫉妒你,排挤你,将你置于众矢之的。这就是职场中最高明的招数之一:捧杀。
那么,燕易王到底是不是在捧杀苏秦呢?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其一,像燕国那样的老牌国有企业当中,嫉妒像苏秦这样的新进人才肯定会惹来多方嫉妒;那些嫉妒他的人在各部门中势力极大,燕易王不可能不顾及他们的利益;
其二,燕易王虽然恢复了对苏秦的信任,重新委以重任,但我们知道,一旦出现过怀疑和猜忌,裂痕是很难消除的。也许在燕易王心中,苏秦就是一颗随时会给燕国带来麻烦的定时炸弹,总想找机会把他“请”走;
其三,燕易王是在试探苏秦的态度,如果苏秦依旧这么跟前任领导的夫人不清不白下去,这就是拿他开刀的口实――姑息,实际上是让苏秦积越陷越深,同时积攒舆论,让同僚更加痛恨他。
可见,燕易王耳根子虽软,心机却很深。
面对如此阴险的领导和不利的局面,苏秦表现出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应有的应变能力。
苏秦找到燕易王,对他说:
“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史记·苏秦列传》)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我在燕国,不能让燕国的国力有所增强、地位有所提高;我如果在齐国,就能增加燕国在诸侯中的分量。也就是主动去当卧底,改善齐国与燕国的关系,变相的为燕国谋利。第二层意思,就是请辞。既然我在燕国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就请大王给我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也给我一个台阶下。
燕易王当即表示同意。
为了把戏演全,苏秦还故意给自己找了个小麻烦,然后带着对太后的无限遗憾离开了燕国前往齐国,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面对感情与事业,苏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是失败者――苏秦再一次避免了杀身之祸,燕易王则成功的赶走了身边的定时炸弹。唯一难过的,恐怕就是燕国的太后,做女人难,做君王的女人更难……
在职场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要小心,不要觉得危急过后就万事大吉了,既要清醒的把握局面,懂得不动声色的与老板讨价还价,为自己争取一条体面的退路;更要记住,办公室恋情很危险,领导的女人更碰不得!
三、祸起萧墙,不要错信野心家
苏秦走了,一颗定时炸弹被排除了,但另一颗定时炸弹却正在进入倒计时。
这个人就是燕国的丞相子之。
燕易王死后,太子姬哙即位,史称燕王哙。当时,与燕国接壤的齐国、赵国、秦国都很强大,燕王哙即位后,很想改变这种忍气吞声、看人脸色的局面,于是决意采取儒家的仁政进行改革,并且起用子之为丞相,在燕国实行改革。
子之确实是个能臣――他办事干练、善于揣摩上意,当他得知燕王哙有禅让的打算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旁敲侧击。
第一个是苏代。苏代是苏秦的弟弟,学习的也是纵横之学。他与子之的关系很好,还是儿女亲家。子之就托苏代照顾燕国质子,与齐国搞好关系。不久,苏代从齐国归来,燕王哙就问他齐宣王能不能像当年齐桓公一样成就霸业,苏代说不能,因为齐宣王不信任他的大臣。实际上,苏代的话是在暗示燕王哙,要信任手下的大臣,换句话说,就是要信任子之。
果然,自以为受教的燕王哙决定吸取齐王的前车之鉴,比以前更信任子之了。
第二个是鹿毛寿。鹿毛寿也是子之的党羽,他知道燕王哙有意让贤,便找机会对燕王哙说,尧之所以贤德,是因为他打算把天下禅让给许由,而许由坚决不接受;因此,尧就有了禅让的美名,实际上却没有失去天下。大王如果要把国家禅让给子之,子之肯定不会接受,这样大王就有了与尧一样的贤德,而又不会失去天下。
燕王哙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子之。
第三个是无名氏。这个无名氏是个子之提拔起来的低级官吏,他也找机会对燕王哙说,当年大禹把大权交给伯益,而让儿子启去当伯益的下属。大禹晚年时,觉得启不能胜任,就把君位传给了伯益。此后,启就联合大臣进攻伯益,重新夺回君位。可见,大禹虽然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伯益,但实际上还是由他的儿子夺了回来。如今,大王把国家大事交给子之,但是朝中官员大多还是太子的人,这就等于实权还在太子手里。
燕王哙本就想把王位禅让给子之,一听之下,就把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官印全部收回,改由子之重新任命。然后又效法古代帝王,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自己反倒做了子之的臣下,从此不再过问国事。
我们说,作为领导,对于有能力的下属,既然给予充分的信任,也要给予相应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限制和制衡。而燕王哙,他的信任,是基于盲目的信任;他的放权,是基于贪慕虚名的放权;他的禅让,也是为了效仿古人而行的幼稚之举。野心家不是天生的,阴谋也不是不可察觉的,迂腐、自大、盲从,都是滋长野心的土壤。
子之执掌燕国后,燕国大乱,太子姬平与将军市被趁机联络朝中大臣和贵族力量密谋发动兵变。燕国的内乱就给邻居齐国提供了可乘之机,但齐宣王对是否出兵燕国心存疑虑。就在这时,孟子正好在临淄的稷下学宫讲学,齐宣王请来孟子,想听一听他的看法。
孟子对燕国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因此出人意料的表示了支持,认为此时讨伐燕国,正是武王伐纣这样的义举。于是,齐宣王就抛下了正在被秦国攻打的盟国韩国,决定派大军讨伐燕国。为了进一步加剧燕国的内乱,齐宣王还派人告诉太子姬平,说齐国愿意做他的坚强后盾,支持他夺回王位。齐国支持太子姬平的消息传到燕国后,子之大为恐慌,连忙派宫他出使魏国,希望得到魏国的支持。太子姬平得到消息后,决定提前起事。
公元前314年,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率军包围王宫,发动兵变,两派人马于是在蓟城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混战。最后,太子姬平的人马反被子之击败,太子姬平和将军市被被杀,整个燕国都陷入了战乱和恐慌中。
直到这时,老辣的齐宣王才派将军匡章率大军北上燕国。齐军长驱直入,仅用50天就攻破了燕都蓟城,燕王哙也死于乱军。占领蓟城后,齐军不但杀了子之,还在蓟城大肆劫掠,无恶不作。齐军的暴行引发了燕国军民的强烈反抗,其余国家也对齐国独吞燕国不满,打算一起出兵讨伐齐国。
迫于外界的压力,齐宣王不得不下令齐军撤退。不过在撤退途中,齐军将燕国府库的财物统统运回了齐国。
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在韩国当人质的公子职回国即位,史称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决心重振山河,于是招募贤才、励精图治,燕国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段岁月。
子之的阴谋成功了,支持他的原本都是些中低级官吏和平民士子,但是他没能成为齐国的田氏,因为他缺乏数十百年的积淀和真正变法图强的决心,他的篡位,更多的是为了富贵和权力。这是燕国的悲哀,也说明,貌似大德的禅让,只不过存在于美好的理想中,存在于儒家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四、投其所好,双面间谍的至高境界
苏秦来到齐国时,天下一共有四个强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持续走强,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迅速崛起,燕国在燕昭王励精图治下国力大增,齐国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两代积累后,到齐闵王即位时,国力也达到了历史顶峰。可以说,秦国因变法而强,赵国因武力而强,燕国因人才而强,齐国因富足而强。
国家一旦强盛,势必就要向外扩张,而齐国最大的目标,就是地处淮泗的宋国。身为燕国间谍的苏秦,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齐、赵两国强大起来,从而威胁到燕国的安全,更何况,齐国还是燕国的仇敌。
如果你是一名商业间谍,如果你在对手公司卧底,如果对手公司扩张的势头很足,你是很难从正面阻止其扩张的。正所谓火上浇油、物极必反,在这个时候,你非但不要加以阻止,反而要千方百计的煽动其扩张,让对方的战线拉得越长越好,得罪的人越多越好――推波助澜,总要比逆流而行更容易,对你自己来说也更安全。
因此,苏秦在齐国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第一件:去帝号,结盟赵,初攻宋
不久,秦昭王派人来见齐闵王,希望齐闵王能与他一同称帝。苏秦看准机会就问齐闵王,齐国与秦国一同称帝,人们是敬畏秦国还是敬畏齐国?齐闵王倒是有自知之明,说大家还是更害怕秦国一些。苏秦接着又问,如果齐国放弃帝号,人们是尊敬齐国呢,还是尊敬秦国?齐闵王回答,当然是尊敬齐国了。苏秦又问,对齐国来说,是与秦国一起攻打赵国划算呢,还是单独吞并宋国划算?齐闵王当即回答,当然是吞并宋国划算!于是,齐闵王就接受苏秦的建议,在跟随秦国称帝后,立刻主动放弃了帝号,然后与赵国结盟,约定两国一同抗秦。
就在齐国发兵攻打宋国前夕,苏秦偷偷写了封信给燕昭王,让燕国派兵协助齐国。在燕齐联军的攻击下,宋国不得不把淮北割让给齐国。
这些举措是苏秦削弱齐国的第一步,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其一,去帝号,结盟赵,使齐国得罪了秦国;
其二,劝燕国配合齐国攻打宋国,使燕国赢得了齐国的信任,隐藏了复仇的目的;
其三,攻打宋国,让齐国国力初步受损,诸侯开始对齐国不满。
第二件:兴土木,起合纵,再攻宋,私会秦
齐国虽然去掉了帝号,但并没有停止帝王的做派。对于齐闵王的好大喜功,苏秦不但不加以劝阻,还劝齐闵王先下手为强,主动发起合纵,抑制秦国的扩张。
然而这一次,在具体的措施上,苏秦与齐闵王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苏秦主张全力进攻秦国,但齐闵王却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一支军队,实际上是借合纵之机再次进攻宋国。这就导致其它四国联军进退维谷,既无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马上撤兵回国,迟迟无法与秦军展开决战,对齐国也都暗怀不满。
苏秦见状,便开始在两头活动。他首先在暗中劝被齐闵王赶下相位的孟尝君,让他与其它不满齐闵王的国家联合起来反攻齐国,到时候孟尝君就能回齐国重新执政;然后又掉过头去写信给齐闵王,说如果五国合纵不能击败秦国,三晋为了自保就有可能要向秦国求和,他们一旦与秦国联合,就一会来攻打齐国,所以不如早作准备,先与秦国议和,免得陷入被动。
所以说,谋事者先谋人,只有摸透对方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各方利害关系,才能制定出有效可行的行动方案。在行动的时候,还要注意整个计划每一步的先后步骤,任何一步出现差错,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齐闵王觉得苏秦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一边部署进攻宋国,一边抢先与秦国议和。其它国家一看齐国身为合纵长居然私下与敌人议和,便准备联合起来准备对齐国开战。齐闵王连忙从宋国撤军,才平息了各国的怒火。
以上举措是苏秦削弱齐国的第二步,虽然险些遭遇不测,但依旧起到了决定性的效果:
其一,兴土木,使齐国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其二,发起合纵又背地里毁约,使齐国失信于天下;
其三,失陷赵国,实际上也破坏了赵国与齐国的同盟关系。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苏秦的间谍活动还是走漏了风声,被赵国发觉了,赵国于是就把苏秦扣留了下来。苏秦不得已,只好向燕昭王求救。在燕国的抗议下,赵国释放了苏秦,将苏秦赶回齐国。
五、杀身为谋,间谍是一项危险的职业
但就在这时,苏秦再一次面临了信任危机。
五国合纵未果后,燕昭王几次想攻打齐国,都被苏秦以时机未到劝阻了。燕昭王因此对他产生了怀疑,觉得他不再是全心全意为燕国谋划,于是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
苏秦感到十分委曲,所以写了封信给燕昭王,在信里大倒苦水,说间谍本来就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很难获得各方的信任。有他在齐国,既能让齐国不攻打燕国,又能破坏齐国与其它国家的关系,为燕国一举复仇争取时间。合纵攻秦,燕国虽然劳而无功,但一来可以免去齐国称帝燕国称臣的耻辱,二来也可让燕国避免被齐赵攻击。……现在齐赵都没有把矛头对准燕国,燕国才能够重新积蓄力量。我就算没有功劳,但也足以免罪了。身为燕臣在齐国活动,本来就会遭人非议。……我的处境本来已经够危险了,大王还要怀疑我,怪罪我,实在让我感到恐惧。……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可以返回燕国,以解大王的疑虑。
燕昭王终究是位明君,看了苏秦的告白,便打消了撤换他的念头。
可见,间谍工作十分危险,007的故事,只不过是电影中的虚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大能力、胆识、口才,没有足够厚的脸皮,没有足够硬的命,没有足够好的运气,就请远离间谍这一危险而刺激的职业。
第二次度过信任危机后,苏秦重新开始在齐国活动。
第三件:灭宋国,自请死,擒凶手,仇燕齐
此时的齐国,看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能将它推向覆灭的边缘。而压垮齐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便是宋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倾全国之力,一举攻灭宋国。齐国独吞宋国,终于犯了其它国家的众怒。而齐国的大臣和贵族也发现,把齐国一步步推向悬崖边缘的人,正是苏秦!于是,他们派出刺客,将苏秦刺成了重伤。
齐闵王大怒,一边派人捉拿凶手,一边前去探望奄奄一息的苏秦。此时的苏秦,明知大限将近,却仍未忘记一名间谍的使命,于是对齐闵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大王以苏秦是燕国间谍,意在某乱齐国的罪名在闹市中把我五马分尸,这样就能找到刺杀我的凶手了。齐闵王依计照办,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果然自投罗网,继而被杀。
燕昭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痛恨齐闵王的刻薄寡恩,对齐国的仇恨更深了。
一代纵横家苏秦,就这样悲惨的死在了异国他乡,但是他的死,却让齐国走向了绝境:
其一,齐国独吞宋国而不分一杯羹给其它国家,破坏了游戏规则,必定遭来忌恨;
其二,利用刺客来激化齐闵王与齐国贵族大臣的矛盾;
其三,利用自己的死,让燕昭王更加痛恨齐国。
一个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苏秦用自己的死,为齐国埋下了最后一颗地雷,为燕国争取到了最好的出兵机会,谱写了一曲双面间谍的慷慨悲歌,也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操守。
果然,苏秦死后不久,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军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率领下大举攻齐,齐闵王也在出逃途中被愤怒的国人分尸。尽管此后田单借楚国之力复国,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不复当年之勇。
齐国的盛极而衰告诉我们,那些鼓吹扩张、或是对你大献殷勤的言语,很可能是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陷阱。人不能没有进取心,但也不能被贪婪蒙蔽了眼睛。
燕昭王的信任,换来的是苏秦的以身相报;而齐闵王的信任,换来的却是亡国身死之灾。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的最后写道:
“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於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就是说,苏秦和他的弟弟苏代、苏厉,都是口才出众、机智过人之人。尽管苏秦最后是以间谍的身份被杀的,他的所作所为也遭到了人们的耻笑,对他的本领嗤之以鼻,但苏秦能够凭以布衣之身促成六国合纵,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用一种观点去否定他。
我认为,司马迁对苏秦的评价是公允的。对于纵横家,我则认为,每一个学派的出现,发展,都是与当时的需要分不开的,这就叫市场决定生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人们首先是凭才能立身,如果事事都以道德来衡量,只怕燕国的子之之乱就会在更多国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