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禁忌理论根据食物的四性、五味等提出;西医的饮食禁忌是根据食物营养成分、饮食时间、人体患病系统、病理病机等提出,本章将为您着重介绍饮食宜忌依据。
中医的饮食禁忌基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药的性味不同,食物和药有相同的寒热凉温四性,酸甘苦辛咸五味,因此,患者的饮食必须温凉得体,五味协调,这样五脏才能各得其所。中医根据病证的内在根源——寒热虚实、阴阳偏性,结合食物的五味四气、升降沉浮等特性加以诊断。因此,中医判断食物之间的饮食宜忌,主要遵循以下几个依据:
依据一:根据食物的性能
食物的性能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功能,称之为食性、食气、食味。各种食物由于其所含的成分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随之不同。中医学通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将食物的各种性能加以归纳,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中医所提倡的“药食同源”,食物的性能理论在许多方面与药物的性能相一致,食物同样也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
食物的四气
食物具有寒、热、凉、温等四种不同的属性,其中寒与凉为同一性,寒衷于凉;温与热属同一性,热衷于温。食物的四气是食物功能的基础,也是饮食禁忌理论的基础来源。
食物的五味
食物具有的辛、甘、酸、咸、苦等五种不同的味道。与中医的五味理论相同,不同的味道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食物的升降沉浮
食物的升降浮沉是反映食物作用的趋向性,其升降浮沉作用于其本身的性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将在食物的饮食禁忌中详细讲述。
食物的归经
食物的归经是把食物的作用范围与人体脏腑经络联系起来,以明确指出食物对于机体某脏某腑其经络所起的主要或特殊作用。利用归经理论,可以达到良好的食疗效果和治疗目的。归经理论也是饮食禁忌理论的基础之一。
依据二:根据食物的配伍关系
食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将它们配合食用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奇妙的变化。经过适当的配伍,不仅可以满足食物养生的需要,更可以适应复杂的病情,提高食疗的效果,还可以消除或减轻其中某些食物的副作用;若配伍不恰当,则有可能降低食物的作用和效果,并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食物相使
两种食物配合食用时,以一种食物为主,另一种食物为辅,以提高主要食物的作用。这时配伍的两种食物的性能不一定相同。
食物相须
性能作用相似的两种食物配合食用时,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其功效。
食物相恶
两种食物配伍时,一种食物能降低另一种食物的作用,甚至相互抵消。
食物相杀
两种食物配伍食用时,一种食物能消除或减轻另一种食物的副作用。
食物相反
两种食物配伍时,能产生一种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此为食物禁忌中最严重的一种。
依据三:根据人体差异
体质是人体禀赋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这种特性往往决定了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它反映体内的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而饮食是调整病理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体质类型,可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归经以及他们对脏腑的具体作用,调整饮食。持之以恒,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依据四:根据季节变化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四季有气温的变化,人体功能也有相应的变化。春季气温逐渐上升,人体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夏季气温高,人体的阳气旺盛;秋季气温逐渐下降,人体的阳气开始闭藏;冬季气温低,人体的阳气则收藏起来。因此在饮食上应顺应这种变化而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以利于人体对各种食物的利用,也可以防止因饮食而造成的疾病发生及身体损害。
春属木,其气温,主发泄,风邪当令,为四季之首。这一时期,阳气初发,天气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人体阳气的一生发,肝脏得以疏泄,气血趋于体表。由于冬季的长期进补和春节的美食,易导致胃肠积滞,且人体内热较盛,故易酿生痰湿。春为肝气时令,肝过旺则克脾,使脾胃衰弱。同时,春季也是温病的易发季节。
夏属火,其气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这一时期暑气逼人,人体阳热偏盛,腠理开泄,汗出甚多,耗气伤津,体弱者常因气候炎热而易中暑。夏季人体的肠胃功效因天气炎热而减弱,食欲显著下降。另外,夏季致病的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易变质腐败,肠道疾病较易发作。初夏经过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往往易与暑邪相挟,而形成湿症或湿困症。
秋属金,其气燥,通于肺,主收敛,燥邪当令。这一时期,秋高气爽,气候干燥。初秋时节,夏日的余热尚未消退,人体受夏日煎熬,阳气尚未恢复,津液尚未得到良好的补充,人体处于一个阳气虚弱,津亏液燥的状况下。此外,秋燥又易伤肺,肺主皮毛,肺病易复发。
冬属水,其气寒,通于肾,主收藏,寒邪当令。这一时期,万物收藏,天寒地冻,肌肤腠理密闭,阴气偏盛,阳气潜藏,人体处于一个代谢较低的时期。冬天气候寒冷,寒又为阴邪,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其性又主收引,可凝滞作痛。
依据五:根据疾病症状
根据各种疾病的症状不同,其饮食禁忌自然也存在差异。如患有近视的患者,忌吃甜食,这是因为糖分在体内代谢需要大量的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1就显得不足了。而且,过多的摄取糖分也会降低体内的钙质,这会使眼球壁的弹力减弱,助长近视眼的发展,因此近视眼不宜多食甜食。
骨折患者忌食醋
醋是人们日常生活调味佳品,具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但是骨折病人最好不食醋,这是因为醋中含有2%~3%的醋酸,而醋酸则有软化骨骼以脱钙的作用。骨折患者食醋后,往往第二天受伤处即感觉酸软,疼痛加剧,甚至更加肿胀。
牛皮癣患者应忌饮酒
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血疹上覆盖着多层发亮、容易刮下的银白色鳞屑。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脂肪代谢异常、精神刺激、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血热是牛皮癣病内在的因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荤之物,都可生内热。热壅血络则发斑,因此,牛皮癣病人饮酒,往往可引起疾病复发或皮肤损害加重。
心脑血管病人忌食狗肉和鹌鹑蛋
心脑血管病人一般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症,狗肉热性大、滋补强,食后会促使血压升高,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破裂出血,而鹌鹑蛋在各种食品中是含胆固醇比例最高的一种。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是少食鹌鹑蛋为好。
动脉硬化患者禁食人参
人参中含有抗脂肪分解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具有蛋白质特性的肽类物质。其中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都有抗脂肪分解的特性。这种抗脂肪分解的物质,能抑制体内脂肪的分解,促进组织器官的脂肪增加,而脂肪的增加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是极为不利的。
肝炎患者不宜吃大蒜
药理研究证明,大蒜含有挥发性大蒜辣素,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是大蒜的某些成分对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可抑制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欲和食物的消化。加重肝炎病人的厌食、厌油腻和恶心的诸多症状。大蒜的挥发性成分,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细胞等降低,并有可能引起贫血及胃肠道缺血和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些均不利于肝炎的治疗。
肝炎病人忌吃生姜
生姜既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调味品,又是一味中药。但生姜对于肝炎病人来说,则是不利的,因为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变质的生姜还含有黄樟素。姜辣素和黄樟素,能使肝炎病人的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以及间质组织增生、炎症浸润,致使肝功能失常。肝炎病人食用生姜,不但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肝炎病人忌吃生姜。
冠心病病人忌多饮可乐型饮料
成人一次饮用可乐3000毫升以上就会产生中毒症状,具体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冠心病病人由于心肌及心脏兴奋传导组织的异常受损,常易发生心电紊乱,出现心律失常。冠心病病人的主要死因往往是由严重心律失常所引起的。饮用过量可乐,则可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造成严重后果,故冠心病病人不可多饮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