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体制创新
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制度创新,教育体制创新首当其冲。体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引导和制约两种功能。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般说,教育体制创新包括:
1)管理体制创新。要完善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政府要将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投资、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促进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全面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积极性。
2)办学体制创新。要继续改革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特别要肃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公轻私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流毒。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招生考试制度创新。要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多方面推行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和学生考试升学的选择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要从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入手,打破原有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促进创新团队建设。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实行科研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建立与研究工作紧密挂钩的研究生资助制度,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积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强化海内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的高校薪酬制度,加大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分配倾斜力度;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制度环境”。《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在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仪式暨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国家教育部网站,2006年4月13日。
2.高等院校创新文化建设
周济进一步指出:“加强大学创新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文化氛围。创新体现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高等学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把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道德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扬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3.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韩愈在《进学解》中描述的“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说明古代尚且能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按人才特长务求配置得体,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指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将有限的人才资源投入到不同的地区、部门及企业,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宏观调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人才政策。经济类的政策法规,例如优化的税收政策,同样能对吸引人才有利,能促进人才茁壮成长。其次,政府可以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控制人才的工资水平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特别能通过有关政策措施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向人才短缺地区或行业流动;地方党委出面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以落实党管人才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在人才流动中,“就业歧视”是一个一再被提及的普遍现象。其中的户籍歧视问题把非本地户口的人才看成本地人才的竞争对手,从而制定了一系列排斥和歧视非本地户口人才的政策;性别歧视问题表现为设定“单身条款”、“禁孕条款”;学历、经验歧视问题表现为非原始学历和非名牌院校不要,还有的要求具备全日制学历,甚至不承认已被国际上23个国家认可的我国自考学历,而且常常有对“经验”的要求,使得一些根本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无工作经验的人才只能望而却步;身体/健康歧视问题表现在仅因为员工体检结果中的某个单项指标不达标,就将其拒之门外,有时将身高、体型、容貌、视力、笑容是否和蔼可亲等条件随意滥用。
4.完善一般劳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一般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目的在于营造有利于人才崛起的氛围。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劳动立法逐步进入成熟时期,形成了以《劳动法》为主体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除了《劳动法》之外,劳动部制定了与《劳动法》配套的许多规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综合性规章,如《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方面,如《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集体合同规定》、《关于加强集体合同审核管理工作的通知》等。(3)工资方面,如《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实施办法》、《股份有限公司劳动管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工资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4)工时和劳动保护方面,如《《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审批办法》、《矿山安全法实施细则》、《矿山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实施办法》、《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5)就业促进和职业培训方面,如《就业登记规定》、《职业指导规定》、《职业介绍规定》、《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就业训练规定》、《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6)社会保险方面,如《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暂行规定》等。(7)劳动监察方面,如《劳动监察员管理办法》、《劳动监察程序规定》、《劳动监察准则》等。此外,全国总工会还制定了《工会参加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试行办法》、《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等规章。
面对在就业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各有关部门及省市都在不断地出台新的规章。如在公务员聘任方面,卫生部和人事部首次公布政府部门录用公务员的全国统一体检标准。由两部委共同制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公布实施。这也是政府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在全国首次统一。试行期的《通用标准》共分22条,分别对心、脑、肺、肝、肾、胃、血压、血液等身体各个方面的公务员健康标准做出明确限定,以规范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工作,维护用人部门和考生的合法权益,在22条《通用标准》中并未对考生的身高加以限定。《通用标准》还特别强调:急性肝炎恢复后,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复后,肝功能指标持续正常2年以上者,均为合格录用标准;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呈阳性,但肝功能正常者,也不能被任何用人部门拒录。
广东省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消除了限制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切政策性障碍。具体来说,广东省各城市要逐步取消进入指标、户口指标限制;各地要取消限制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性规定,广东地方院校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可以跨省、跨市就业。凡是在粤落实单位的外省毕业生,只要符合政策,“不限生源、不限专业、不限时间”予以办理进粤手续,为他们解决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问题。广州、深圳等地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大专生常遭遇“户口壁垒”的情况,将有控制地逐步放开。
5.高级人才引进及其法律体系建设
开发自主创新人才资源除依靠创新教育外,还涉及有效的引进机制、控制人才外流机制和鼓励人才流动机制,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聚集环境。要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要充分利用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大规模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特别是要加大出国留学工作力度,选派更多的优秀研究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深造,促进他们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支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竞争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领导职务,担任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加快提升高校优秀人才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后截至2003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已有70余万,目前学成回国的约有17万余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切莫让中国人才处于无序外流的非良性循环之中。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工作,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和沟通信息,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而我国却呈现1:4的倒比现象。目前仅在美国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10万人。可喜的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已逐步意识到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加大对海归派留学生的吸收与引进力度。当然,引入国际人才,不仅仅是引入海外留学生回归,更应借鉴外国的经验,尽力引入他国人才。如韩国所谓“第二次独立运动”、“第二次建国运动”就是开发人才资源,招揽各国科技人才。引入国际人才也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积极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提供发展空间。
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任用。选拔德才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留学回国人员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重点培养。
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研究制定薪酬、户籍、投资创业政策,尽快形成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环境。
2)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我们在章3和章9中已有所论及。
在我国,公安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外经贸部、国务院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为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和投资者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的规定》。规定指出: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国籍人士,可以为其提供入境及居留便利:(1)中国省(部)级国家机关邀(聘)请的高级顾问以及执行中央或地方政府与外国签署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协议、人才交流项目的高科技、高层次管理人员。(2)对中国国家及社会等有重大或突出贡献的人员以及执行政府间无偿援助协议的人员。(3)中国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聘用的学术、科研带头人以及有关单位聘用的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或享受同等待遇的学术、科研骨干。(4)在中国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副总经理以上职务或享受同等待遇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专业技术人员。(5)在中国西部地区或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资100万美元以上,在其他地区投资300万美元以上的人员以及符合上述条件的外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派遣来中国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6)国际重要科学奖项的外国籍华人获得者和其他杰出、重要外国籍华人。(7)上述人员的配偶和不满18周岁的子女。
6.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
1967年7月14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解释的知识产权包括: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关于表演艺术家演出、录音和广播的权利;关于人类发展的一切领域的发明的权利;关于科学发现的权利;关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权利;关于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和标记的权利;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
1995年生效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义是:版权和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拓扑图)、对未披露信息的保护。
1986年我国制定的《民法通则》在“知识产权”内容中规定的客体有: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除各级知识产权局,还有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附设的商标管理、各级出版局附设的版权管理以及各地分别规定登记软件的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专利管理,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专利工作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开放城市,副省级城市建立了54个专利管理机关,部分省市已延伸到市地州,甚至县。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建立的行政与司法同时并举的二元化保护格局能使保护力度加大、保护更加有效,但也存在政出多门、个别案例处理迟滞等弊端。
在立法层面,我国现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单行法律、法规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及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在保持同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一致的同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执法层面,中国各级法院已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应对诉讼。此外,中国《刑法》规定,对严重侵犯知识产权者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
就行政手段而言,近年来中国先后开展了“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等几十项大型专项整治活动,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给予了沉重打击。
7.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江泽民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一段精辟论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在改善分配制度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指出:“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和期权制”。“完善奖励制度。建立人才的国家级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成就奖、西部大开发杰出人才奖。继续鼓励并规范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门奖励项目”。“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福利项目和待遇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所有这些政策的陆续调整、出台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才开发、培育、管理。这些举措落实得越快,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就越是指日可待。